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仅一年,就倒闭了2万所幼儿园、1.5万所民办学校,为啥没人生娃了

仅一年,就倒闭了2万所幼儿园、1.5万所民办学校,为啥没人生娃了

华佗小知识 2025-07-06
导读现在的年轻人,的确是越来越不爱生孩子了!在教育部6月16日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相当可怕。全国幼儿园数量从2023年的27.44万所缩减至25.33万所,一年间锐减超2万所。民办学校更是从16.72万所减至15.28万所,消失近1.5万所。与此同时,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一年内骤降超过500万。曾几何时家长们为“入园难”焦虑不已,如今局面戏剧性反转,各地幼儿园与民办学校从“一位难求”陷入“一生难求”的窘境。在冰冷的数字背后,少子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图景,也

现在的年轻人,的确是越来越不爱生孩子了!

在教育部6月16日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相当可怕。全国幼儿园数量从2023年的27.44万所缩减至25.33万所,一年间锐减超2万所

民办学校更是从16.72万所减至15.28万所,消失近1.5万所。

与此同时,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一年内骤降超过500万。

曾几何时家长们为“入园难”焦虑不已,如今局面戏剧性反转,各地幼儿园与民办学校从“一位难求”陷入“一生难求”的窘境。

在冰冷的数字背后,少子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图景,也为社会未来投下一道长长的思考题:到底是为啥没人生娃了?

新生儿的“消失”

生育率持续探底是这场教育机构“关停潮”最根本的推手,回溯2016年“全面二孩”释放的生育热情,当年新生儿达1786万,被资本视为教育产业的“富矿”。

然而此后人口出生数竟遭遇“七连跌”,2023年902万,2024年略有回升至954万,但专家预测2025年可能跌至800-850万区间,并在低位徘徊多年。

这种断崖式下跌,让整个教育体系猝不及防。

幼儿园作为直面“人口冲击波”的前沿阵地,感受尤为强烈。2024年在园幼儿数较上年减少超500万,跌至3583.99万。曾经炙手可热的普惠性幼儿园也未能幸免,一年间数量锐减超1.5万所,远超2023年的9300所减幅。

不少幼教从业者调侃,现在幼儿园园长们见面问候语从“今年招满了吗”变成了“还剩几个班”。

民办教育同样被卷入下行旋涡,2024年民办学校在校生数减少超300万,降至4621.59万,延续了上年减少343万的趋势。民办高校数量占比虽仍有25.75%,但整体民办教育机构数量一年消失近1.5万所的残酷现实,清晰勾勒出人口结构剧变对教育供给侧的深度重塑。

这种变化,倒逼着民办教育必须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

当曾经喧闹的幼儿园变得安静,我们不禁要问:年轻人为何在生育大门前集体转身?

当“生儿育女”不再是人生必选项

当代青年对婚姻家庭的认知正经历一场静默。浙江理工大学一项针对近2500名浙江高校学生的婚育观调研揭示,半数学生认为恋爱不必以结婚为目的,三成对婚姻持消极态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约20%的大学生理想子女数赫然为“零”。

这种观念的转变,在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研究指出青年婚育观正呈现关键转向,结婚不再被视为人生必经仪式,生育行为也与婚姻制度逐渐松绑,同时晚婚晚育渐成主流,生育与个人发展矛盾凸显。关键由于年轻人在传统价值观淡化。

当前,育龄妇女规模萎缩叠加生育意愿持续低迷,中国人口发展正面临双重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社会心理层面。

少子化浪潮冲击的不只是校园

幼儿园与民办学校的关停潮仅是少子化冲击波的显性表现,人口学者警示,若低生育率持续,将引发一系列深层社会连锁反应。

学校规模缩减会倒逼资源整合,但特殊教育需求与普通教育供给之间需寻求新平衡。部分城市已出现幼儿园转型为社区养老中心的有趣现象。

关键出生队列持续缩小意味着未来劳动年龄人口递减,人口红利消退,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可能受挫,有企业家笑言以后招聘可能要“抢人”而不是“挑人”。

社会资源配置也面临重构,从医疗养老到城市规划,都将随人口年龄结构巨变而被迫调整。儿童游乐场变身为老年健身区可能成为新常态。

中国人民大学杨凡教授将年轻人的生育困境精炼为“三不”痛点,不想生、不好生、不好带。

在低生育率社会文化浸润下,追求自我实现成为主流,多子多福传统式微。教育、住房等显性经济成本与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的隐性时间成本,也是很多人拒绝生育的关键原因。同时,孕产服务与0-3岁托育资源严重短缺,也让年轻人的育儿体验不佳,甚至还面临没人带孩子的情况。

这些痛点环环相扣,形成制约生育意愿的闭环。值得欣慰的是,挑战虽严峻,但并非无解之局。层面的积极布局,正试图扭转这股时代洪流,社会各界也已开始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目前,已经出台相关文件,聚焦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各地也开始逐渐探索普惠托育、延长产假、税收优惠等配套,想要系统性破解“三不”难题。

这些措施包括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加强住房支持等具体内容,直指生育痛点。

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型注定是漫长的征程,也是大多数国家迈向发达的必经之路。这需要持续精准发力,也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理解、包容、支持婚育的友好氛围。

企业可以探索弹性工作制,社区可以组织育儿互助小组,媒体可以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只有当生育不再被视为个人或家庭的“孤军奋战”,配套支持如阳光雨露般渗透至育儿生活的细节,年轻人们自然就会重新考虑生育问题。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