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
2025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技法突破(散文类)
文章内容概括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不难看出,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和必备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低,抽象思维弱,兼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概括能力训练的淡化、弱化现象,造成了学生概括能力的低下。针对概括过程中感受、理解和综合的心理轨迹,中学阶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要得法,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把握好概括的“尺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透概括意识和方法,把握好概括的梯度,针对各类文体的课文把握好概括的法度,用心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考察角度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概括)
2、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示例将情节补充完整。(局部概括)
3、作者想起了哪些与“××”有关的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整体概括)
4、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局部概括)
5、阅读全文,概括“××”的特征。(整体概括)
考点讲解
(一)图表类题型
概括题是目前中考的高频考点,不管是散文、小说、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会有相关题型出现。所以学生们现在要特别注重这个题型。
对于表格题,其实难度相对较低。因为肯定会有已经填好的空格作为范例,给我们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所以,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已经填好的内容,分析它是如何概括的,然后去模仿它。
表格或填空类的题目要特别注意已经填上的部分,最好能在字数或形式上保持一致。另外,要注意审题。这类题目经常会在题干中有特殊要求,例如字数或者角度。
(二)整体概括类
【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抓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性语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找到关键语句,提取主要信息并重组即可。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标题扩展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标题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1.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整体概括)
答题步骤:
(1)明确文中主要人物,写出人物名称或者人物称呼;
(2)明确文中写了几件事,按照题目分数推断出至少几件事;
(3)分别用要素串联法、段意合并法等方法分三件事情概括内容,然后按事情分别书写;
(4)复查答题的句子是否情节完整、句子通顺。
答题模板: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通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局部概括)
答题步骤:
(1)观察题中人物其他活动的概括包含哪些要素;
(2)明确文中还有哪些活动或者事情没有概括;
(3)从文中提取所要概括事情的要素;
(4)参照题中同类的句子结构和字数仿写句子,一般用动词+宾语的格式回答。
答题模板:按照文中的要素仿写句子。
【题型一】行文思路题:
表现为两种形式:情节概括题和心理、情感变化题
1、情节概括题
2、心理、情感变化题
解题方法:
1.要注重审题,关注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并能发掘其中隐含的信息及要求,注重发现其针对答案的导向信息。
2.注意分析已知,确定未知(你所要概括部分)的范围、表述格式、内容要点等。
3.概括时要善于摘取关键词,概括事件时可用六要素法、人物+事件法。
4.先要整体感知全文,做题时要有原文意识
【题型二】整体内容理解题: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信息
解题方法:
1.审清题目要求,注意关键词,确定信息提取位置。
2.要善于从原文中摘取关键词句。
3.概括事件时可用六要素法、人物+事件(主要人物所做的主要事情及产生的主要结果)法。
小结:
概括文本内容的基本步骤:
1.明确要求,找到出处。
2.确定范围,再筛要点。
3.按照格式,综合概括。
【答题技巧补充】
第一,需要学生通读全文后,理清文章的记叙要素,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组合。记叙要素,就是学生们都知道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将上一步组合起来的句子,进行精简,达到语言简洁的标准。从全文内容把握,提炼关键的信息。
第三,选择合适语言作答。一般情况下,这种题型的答题格式是:
谁+什么情况+做什么事+结果。
其中的“谁”要根据文章内容确定。
通常是文章如果用第一人称,那就是“我”(文中的“我”如果有准确的名字,也可以用名字)。
文章如果用第三人称,“谁”一定要用主人公的名字。
有时候文中的人物称呼会有变化,孩子需要注意,统一用文章大多情况下用的称呼。
孩子答题不能随意变更称呼,最好是用文中的称呼。
第四,在答题时,学会用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作答过程中,需要学生关注文章题目、开头、结尾、过渡段等,还有中心句、关键句等。最好能扣住主题总结。学生只掌握方法还不够,需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稍好的学生,基本十多篇阅读练习做下来,就可以掌握好方法了。
在学生自己对照答案进行批改的时候,一定注意比较自己的答题内容和答案的区别,弄清楚采分点在哪里,自己的答题内容少了几个点。
真题讲解
(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
水桶里晃动的
刘荒田
①“水桶里晃动的”这一意象,来自一首新诗。读罢顿时拍案,太有新意了。然而,那又是从童年起就烂熟的啊!
②怎么能够忘记水桶?
③小时候我居住的岭南小镇,镇中心流过一条不大不小的河,名叫“横水”。别指望什么“水是眼波横”,它的源头是连绵的大牛山,从方圆数十里阡陌纵横的田垌、炊烟袅袅的村庄、布满菜垄和坟墓的坡地,收纳各种各样的水,经过镇里埠头时,浑绿、浓稠。到了六月吃粽子的时节,洪涝来了,小孩子从石桥上吆喝着跳下,出水时头上披着泥沙。
④我和姐姐天天踏着花岗岩做的石级,把河水打进水桶,挑回家饮用。如今回头看,大吃一惊,混合着人畜排泄物、海量垃圾的污水,沿河人家喝了多少世代!直到上世纪50年代,居民才开始把明矾放进水缸,沉淀的杂质动不动是几寸厚。到了改革开放后,终于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⑤挑水时,好玩的不是水,而是水桶里晃动的倒影。那时我七八岁,祖母为我的窄肩配备的水桶是薄铁做的,容量不大,挑起来分量正好。大我三岁的姐姐负责打水,整理棕绳,为我扶起小扁担。(甲)起步后,水桶发出奇妙的金属声,让人想到梵音,哐啷哐啷,紧随步子的节奏。小小的水桶盛上水,如果静止,倒影不过是原物的拷贝;水晃动,便被赋予了生气,万花筒一般,幻化出奇异的色彩、怪诞的图形。
⑥挑起水桶,踏上九级石阶,被水桶里的风景迷住。先是从果园篱笆上伸出的番石榴树。果子躲在叶丛,桶里却看得分明。继而是充满动感的铺子,头一间是大芳茶楼,(乙)招牌被水波颤出皱褶,“大芳”两个榜书仿佛跳起舞来。骑楼下,小女孩在踢毽子,影子在水底飞过。然后是街角的一棵紫荆树,正是花期,桶里盛着艳丽的姿色,比树上的花更水灵。拐进小巷,倒影便全是乌黑的墙壁。
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河水只拿来洗衣物,与小镇相邻的村庄有一口水井,饮用水去那里打。路远了,怕水溅出,挑上肩前,姐姐往桶里放上几片树叶。并沿的蔷薇开花那阵,姐姐趁村人不在旁,摘下几朵放在水上,慌慌张张像做贼。其实哪有人稀罕?
⑧井水比河水有看头,清凌凌的。离开井台往小镇走,经过一条俗称“竹巷”的植物长廊,两旁不全是凤尾竹,还有小叶榕、楠树、尤加利和乌桕。(丙)密不透风的浓绿,应了那句唐诗“空翠湿人衣”。是的,我的衣服湿了——既染上了绿色,又被桶里溅出的水花打湿。走得稍快一点,水桶里的世界更是精彩!一会儿是密密匝匝的竹竿,排浪一般打来。一会儿是头顶上的浓荫,教我恍惚间潜入大海深处。一会儿是旋转的灯笼花和扶桑花,犹如烟花爆开。一会儿,桶里一片澄明,水面纹丝不动,原来已走出竹巷,水桶兜上了无云的蓝天。还得穿过墟场。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遮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脊,远的有电线网、小伙伴放的风筝。
⑨自从被桶里的倒影迷住,我走路的姿态变得特别,让姐姐这监护人困惑。忽然快忽然慢,她要么跟不上要么超前,却不晓得我在“追”水桶里的景致。看得太投入,碰伤脚趾不止一次。有一回打了个趔趄,水桶侧翻,虽马上站定,水也泼出了一半,害得姐姐多走了一趟,水缸才给注满。过了很久,终于被姐姐识破,从此她走一段就高声提醒:“看路!”
⑩我抄下的那句诗是这样的:“水桶里晃动的青峰才是真正的秦岭。”我无意去分辨儿时小水桶里的倒影是不是比景物本身更真实,但能肯定,“水桶里晃动的”比现实的画面美得多。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5月19日15版)
景物之美
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空格。
①②③
完成空格后,同学们发现作者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是(④)
人物之美
2.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姐姐和“我”在挑水过程中的关注点。
【答案】
1.番石榴 墙壁墟场水桶里的倒影
2.我:水桶里的倒影姐姐:脚下安全(或:桶里水不溅出)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梳理。
根据提示“果园”,结合“先是从果园篱管上伸出的番石榴树”可知,①是番石榴;
根据提示“小巷”,结合“拐进小巷,倒影便全是乌黑的墙壁”可知,②是墙壁;
根据提示“生活场景”,结合“还得穿过墟场。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遍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誉,远的有电线网、小伙伴放的风等”可知,③是墟场;
结合“被桶里的倒影迷住”可知,观察角度是水桶里的倒影。
2.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⑤段“挑水时,好玩的不是水,而是水桶里晃动的倒影”,第⑥段“挑起水桶,踏上九级石阶,被水桶里的风景迷住”,第⑨段“自从被桶里的倒影迷住,我走路的姿态变得特别”可知:“我”的关注点是“水桶里的倒影”;
结合第⑤段“大我三岁的姐姐负责打水,整理棕绳,为我扶起小扁担”,“让姐姐这监护人困惑。忽然快忽然慢,她么跟不上要么超前,却不晓得我在‘追’水桶里的景致。看得太投入,碰伤脚趾不止一次。有一回打了个趔趄,水桶侧翻,虽马上站定,水也泼出了一半,害得姐姐多走了一趟,水缸才给注满。过了很久,终于被姐姐识破,从此她走一段就高声提醒:‘看路!’”可概括:姐姐的关注点是“脚下安全(或:桶里水不溅出)”。
华佗小知识
202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