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程,在深圳教育行业干了十多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总有家长拿着一张350分上下的成绩单,满脸愁容地问我:“程老师,这分数,在深圳还能上个什么学校?”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特别理解家长和孩子心里的那份焦虑。但今天,我想先说句实话,可能有点扎心:在深圳,中考350分,想上普高,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非常困难。这基本上是通往中职、技校类院校的分数段。
我知道,这个现实很难接受。但分数已成定局,我们不能停在原地唉声叹气。比“能上什么学校”更关键的问题是:接下来,路该怎么走?
是找个中职院校学一门技术,还是……给自己一个“翻盘”的机会——深圳中考复读。
“复读”这条路,走好了,是通往理想高中的跳板;走不好,就是浪费一年青春和金钱的“深坑”。我见过太多鲜活的例子,今天就给大家讲讲A、B两个同学的故事,希望能给正在迷茫的你提个醒。
踩坑的A同学:以为花钱就能买到分数
A同学第一次中考350分,他父母觉得,是初中学校抓得不紧,老师水平不行。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要给孩子找最好的复读环境。最后选了一家学费昂贵、号称“名师一对一”的机构。
他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名师”身上,以为把孩子交过去,就能坐等成绩飙升。
可A同学自己呢?他从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想改变。他觉得复读就是换个地方听课,老师讲得再好,他课后依然不复习、不总结,遇到难题就绕道走,自控力基本为零。他把学习的责任,完全推给了老师和高昂的学费。
结果,一年下来,分数只涨了20多分,依旧与高中无缘。这一年,不仅没换来逆袭,反而让A同学的自信心彻底被摧毁。
A同学的“坑”在于:他把复读当成了一场交易,以为外力可以解决一切,却忽视了最核心的内因——自我驱动力的缺失。
逆袭的B同学:复读是一场自我救赎
B同学第一次考了360分,他来找我的时候,对自己分析得特别透彻:“老师,我就是懒,加上基础差,恶性循环了。”
他选择复读,目标只有一个:战胜过去的自己。
他没有去追捧什么“名师”,而是选择了一个以“学风严谨、管理严格”出名的地方。他把复读看作一场“战斗”,每天跟着学校的节奏,把手机主动上交,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啃透每一个知识点、攻克每一道错题上。他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的战士。
第二年,B同学总分提升了120多分,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重点高中。
B同学的成功在于:他把复读的重心放在了“重塑自我”上,把老师和环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讲到这里,很多家长会问,那到底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孩子?口说无凭,我 всегда建议家长们,一定要带着孩子去实地考察。
你与其听招生老师说得天花乱坠,不如亲自去看一看。比如,你可以找个时间,去“深圳天天进”这样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别在咨询室里坐着,要走进他们的教室,看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去他们的食堂、宿舍转一转,感受一下整体的氛围。学生的眼神是发光的还是黯淡的?学习风气是浓厚还是松散?这些细节,骗不了人。
A和B同学的故事,其实也引出了一个经典的话题,我想把它抛给大家一起讨论:
对于孩子的学习,究竟是老师的水平更重要,还是学生自己的自控力更重要?
在我看来,老师的水平,决定了孩子进步的“上限”,一个好老师能让你事半功倍。但学生的自控力,决定了孩子能否“入门”,能否坚持下去。没有自控力这个地基,再厉害的老师也建不起高楼。对于基础薄弱的复读生而言,强大的自控力甚至比名师更关键。
所以,当中考成绩不理想时,先别急着问能上什么学校。请先和孩子一起,坦诚地剖析失败的根源。如果孩子有强烈的改变意愿,那么复读,或许就是那个最好的选择。
华佗小知识
202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