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2025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技法突破学会拓展探究

2025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技法突破学会拓展探究

华佗小知识 2025-07-06
导读#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2025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技法突破(散文类)学会拓展探究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察角度1.谈看法:有人建议……,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思考)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

2025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技法突破(散文类)

学会拓展探究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考察角度

1.谈看法:有人建议……,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思考)。【如2023·宿迁;2022·上海/怀化/南充】

2.谈感悟: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脱贫、学习、发展、勤勉……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感想。【如2023·武威/湘潭】

3.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如2023·云南/龙东/杭州;2022·德阳/滨州】

4.理解评价:请选择……或……,结合作品内容评析。【如2022·丽水】

5.材料探究:结合链接材料和你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如2023·绍兴/苏州;2022·郴州】

考点讲解:

●考点1:联系实际,谈看法启示

解题方法

①评价:根据题目要求选取评价角度→列举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实例。注意:原文中作者的观点可以借鉴。如果文中的多种观点是矛盾的,则只能选择赞成一种观点;如果观点不矛盾,则可以均赞成。

②赏析。

内容上:要从选材、立意、形象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其丰富的内涵。

写法上:要从构思、语言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等。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文章观点或作者情感态度(批判什么,弘扬什么,揭露什么,赞颂什么)。

第二步:联系生活实际,找到相同属性的现象(事例、人物)。

第三步:阐明自己的观点,用文中观点阐释现实现象(事例、人物)的现实意义。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主题。围绕中心谈感受和启示。只要抓住主旨,按照要求(比如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还是结合个人经历)就可以顺利完成。

人物评价。抓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实际谈。

例题示范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背影》

此处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与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伤怀不同。它没有后者强烈,因此不适宜作为文章情感的“爆破点”,但它比后者深刻而绵长,所以反而成为文章的某种底色。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迁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考点2:发挥联想,补写内容类

解题方法

做到中心一致、思路一致、对象一致。

①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②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

③续写内容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④续写部分的主题必须是健康的,有意义的。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是续写,还是改写。

第二步:在题干或文中找到想象、联想的基点,即明确想象内容的时代、背景、人物、特点要求等。

第三步:根据原文的结构脉络、场景、发展趋势,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精彩生动的语言补写内容。补写内容要结合多种手法,合情合理,特色鲜明,语言精彩。

例题示范

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我的叔叔于勒》

示例:“啊,天哪!这是真的吗!我的亲弟弟,哦,于勒!我亲爱的弟弟!我终于见到你了!克拉丽丝,快!快过来!你看看这是谁!”看着一位衣着笔挺、皮鞋闪亮的绅士走过来,父亲激动得涨红了脸,“你……你是于勒?”母亲已经呆在原地,吞吞吐吐地问道。

“菲利普、克拉丽丝,你们好吗?我回来了!”绅士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父亲。

我回过头去看母亲,她太激动了,脸上的皱纹似乎一下子都舒展开来。谁能想到当年狼狈不堪的于勒叔叔会衣冠整齐地站在我们面前呢?

父亲又不耐烦地对母亲喊道;“克拉丽丝,不要发呆了,快叫孩子们都过来,让他们来迎接他们善良、正直的于勒叔叔!”

母亲赶忙把姐姐们和姐夫叫过来,又领我们来到绅士面前,说“快!孩子们,这就是你们亲爱的叔叔!”我是第一次从母亲嘴里听到“亲爱的”这三个字,心里不禁一颤。

回家时,我们是跟着于勒叔叔坐着豪华的游轮回来的。

●考点3:材料链接类

解题方法

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②阅读所给链接材料,提取主要信息(若有多个材料,则要考虑几则材料是共同指向一个主题还是各有侧重,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③联系实际生活,结合上述分析,组织语言作答(正确、积极、健康)。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是探究文章和材料的相似点还是不同点。

第二步:细读材料,概括材料观点,找到材料观点(情感),作者情感态度的相似或差异之处。

第三步:结合材料内容和文章内容,阐明自己的态度。

提炼文章中心+明确链接材料要点+寻找二者(文章、材料)关系+作结论或答感悟

例题示范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许多名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奇书”。尝试运用下面两则材料里的观点赏析课文,与同学交流你的心得体会。

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正是因为小说创造了游戏的童话气氛,我们对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能看得过于认真,看得过于认真了,便不免大煞风景。……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说所表现的常常乃是一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着的天真的情趣与幽默的态度。

--林庚《<西游记〉漫话》

第一则材料出自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西游记》在“变幻恍惚”的表象笼罩下,多戏谑之语,可以“解颐”。另外,书中所刻画的神魔精魅皆通人情世故,所谓的神魔情态和心理,不过是世俗人情心思的折射。从这个角度鉴赏课文,可参考“课文研读”的有关内容。

第二则材料出自林庚的《〈西游记〉漫话》。这部学术论著省去烦琐的考证和沉重的社会学探讨,受明朝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以儿童的视角和童心来解读《西游记》。可参考“课文研读”的有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古希腊神话时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可见,文学批评的儿童视角绝不孤立,鉴赏课文时,可以参照这些论述,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一些拓展性的思考。

真题讲解

2023·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圈。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活像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人是无法上去的,绝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探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心里那一片天地》有删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丝瓜的成长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示例: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遭遇,不管遇到困境还是疑惑,都应从容不迫地乐观应对,随遇而安,怡然、泰然、悠然、坦然面对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主要从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如:丝瓜生长环境不好,但是仍然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可见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生长环境中,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也应该随遇而安,坦然自适地面对周围的一切,展现自身风采。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