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湖北一份文件在教师圈悄悄“炸了锅”。
《“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里明确:高校教师能按规定兼职创新,哪怕离职创业,人事关系也能保留;兼职的能合法拿报酬,工作时间还能弹性安排;真要离岗的,工龄连续算,返岗时岗位等级不低于原来。
这波操作,让不少中小学老师看得心里五味杂陈。
这些年从到地方,给高校教师的“松绑”越来越多,可中小学老师的处境却不太一样。
提起兼职,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补课,可这早被明文禁止,轻则处分重则丢工作,没几个人敢冒这个险。
更现实的是,多数地区中小学老师的工资不算高,北上广深那些年薪十几万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拿着刚好糊口的薪水,家里但凡有个急事需要用钱,立马就捉襟见肘。
所以对很多中小学老师来说,“找份靠谱的兼职”不是贪心,而是生活所迫。
但问题是:到底哪些兼职既能赚钱,又不踩红线?
02
其实合法的兼职方向不少,核心就三条:不影响本职工作、不违反师德、不碰红线。
先说说最安全的“知识变现”。
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学科专长录成网课,传到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这些平台,靠课程销售和平台分成赚钱。
就像深圳那位有31年教龄的熊芳芳老师,48岁时辞职转向互联网教育,开发个性化教学产品,把多年的教学经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要是擅长写作,也能写教育类文章、育儿干货、教学反思,给相关平台投稿赚稿费,甚至签约成为写手。
我认识一位老师,同时还是知名短剧编剧,每年写作的收入早就超过工资了。
另外,在知乎、得到开付费专栏,做直播收打赏,或者制作教学相关的短视频、做剪辑接单,都是把知识变成收入的好路子。
再看“技能服务类”,但这类得记得报备。
比如懂外语的能做翻译,会设计的能接设计私活,前提是不能用学校的名义,得把工作身份和兼职身份彻底分开。
要是有健身、舞蹈、艺术相关的资质,也能在校外授课,只是千万别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
至于滴滴、外卖、摆摊这些体力活,只要提前书面跟单位报备,并且只用非教学时间做,不占用上班时间,也不算违规。
还有适合长期经营的“内容创作类”。
比如运营公众号、头条号、B站账号,分享教育经验、生活技巧,哪怕不露脸也能做;
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上发科普、育儿、教学技巧的短视频也行,只是内容得合规,别聊敏感话题,别乱评教育,更不能随便分享学生案例。
说到底,老师不是不能搞副业,只是得守住“边界”。
03
其实兼职背后,藏着的是成年人对“安全感”的渴望。
这几年经济形势多变,谁也说不准下一个“黑天鹅”会从哪飞来。
对老师来说,想要安身立命,真不能只靠一份工资活着。
所谓的稳定,从来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走到哪都有饭吃”。
这种“走到哪都有饭吃”的底气,就来自“可移植能力”,意思是不管离开现在的岗位,你的经验、技能还可以在别的地方派上用场。
就像那些把教学经验变成网课的老师,把写作能力变成编剧工作的老师,本质上都是在培养自己的可移植能力。
与其抱怨工资低、机会少,或者安于现状等着变化来敲门,不如趁着还有精力,抓紧学个能带走的技能。
毕竟,真正的稳定,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的。
华佗小知识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