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中学教育漫谈

中学教育漫谈

华佗小知识 2025-08-13
导读家长、学校、老师甚至学生本人,都忘记了人生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其他的一切,我们都太当真了。用十几年时间,驯化出一批适配考试的孩子,却又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期待他们突然拥有适配成长的活力,这就像给盆栽上了十年紧箍,然后指望它移栽到旷野时,立刻舒展成参天大树。应试教育的可怕之处,不止于耗时间,而在于它悄悄完成了一套价值置换。中学阶段,孩子们被反复强化的逻辑是,“兴趣无用,分数有用;思考无用,标准答案有用;个性无用,排名有用。”这种置换久了,人会形成一种生存本能,自动屏蔽那些不能直接转化为分数的感知力、

家长、学校、老师甚至学生本人,都忘记了人生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其他的一切,我们都太当真了。

用十几年时间,驯化出一批适配考试的孩子,却又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期待他们突然拥有适配成长的活力,这就像给盆栽上了十年紧箍,然后指望它移栽到旷野时,立刻舒展成参天大树。

应试教育的可怕之处,不止于耗时间,而在于它悄悄完成了一套价值置换。中学阶段,孩子们被反复强化的逻辑是,“兴趣无用,分数有用;思考无用,标准答案有用;个性无用,排名有用。”

这种置换久了,人会形成一种生存本能,自动屏蔽那些不能直接转化为分数的感知力、想象力、甚至对生活的热情。我说他们像熬干的药渣,就是这个意思,不是他们天生缺乏生气,而是那些能滋生生气的水分,像好奇、探索欲、对世界的钝感力这些,早就在日复一日的刷题、排名、比较中,被熬干了。

1、说这届家长太差了,是说家长参与了这种结构性困境下的共谋。

很少有家长天生愿意逼孩子,但当优质教育资源被分数死死捆绑,当社会评价体系简化成“学历等于成功”,个体的理性很容易被集体焦虑吞噬。家长们不是不知道孩子累,只是怕松一秒就被甩在身后;他们不是不想要孩子快乐,只是觉得现在的不快乐是为了未来的快乐。可这种延迟满足的前提,是未来真的有快乐在等,而不是毕业即失业的结局。很多孩子熬到了大学,却连怎么寻找快乐都忘了。这种为了明天牺牲今天的逻辑,最后往往变成今天被牺牲了,明天也没等来想要的。

2、更值得深思的是,高等教育的不值当,恰恰部分源于这种前置消耗。

大学本应是试错场,允许学生迷茫,允许他们在专业外游荡,允许他们用几年时间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但现在的大学,某种程度上成了应试教育的延长线。绩点、保研、实习打卡,依然是硬指标。那些被中学榨干了内驱力的学生,到了大学面对更自由的环境,反而会陷入更深的空洞,同学们习惯了被安排,突然没人给标准答案了,就不知道该往哪走。就像一匹被缰绳勒了十年的马,松开缰绳后,它不会奔跑,只会原地打转。

3、鲁迅说救救孩子,放在今天,救的不是孩子这个群体,而是要打破这套消耗孩子的链条。

不是单纯指责家长,也不是苛责学校,而是要撕开那个分数等于一切的假象,告诉家长,孩子的抗挫力比分数更重要;告诉教育者,中学的使命不是筛选会考试的人,而是培养会生活的人;告诉社会,一个人的价值,不该被一张试卷、一个学历定义。

作为大学老师,见过太多被应试熬干的年轻人,这种痛感是真实的。我知道改变很难,但至少,当更多人意识到熬干药渣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教育的背叛时,那些关于如何让孩子带着生气长大的讨论,才会真正有意义。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适配体系的工具,而是培养能创造体系的人。

下面这段话,我曾经说过,再说一遍。

退休前在大学教书,觉得学生们经受中学应试教育的非人折磨,来到大学后就像熬干了的药渣,一点年轻人的生气都没有,才在一篇回答里说,这届家长太差了。

负责任的说,中考、高考内卷真的没有出路,就中学那点知识,不值当的,就咱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更不值当的。

鲁迅先生说,救救孩子,太对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