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职,工作忙,才开始学习,没有经验
上岸:北京大学MPA专硕(2025级)
备考周期:170天(2024.7.4-2024.12.21)
上岸院校
管综分数
英语二分数
总分
北京大学
172
75
247
前言:为什么这篇经验贴值得你读?
作为一名日均工作10小时的在职考生,我用170天实现了从“考研零基础”到“北大MPA拟录取”的跨越 —— 管综172 分、英语二75分,总分247分。这篇攻略没有“天赋论”“幸运说”,只有在职人如何在“工作挤时间、基础薄弱、心态崩溃”的三重压力下,用可复制的阶段规划踩稳每一步的实战经验。
一、萌芽期:筑牢根基,埋下上岸种子
这个阶段就如同播下考研的种子,需要精心培育,为后续的生长打下坚实基础。从7月开始准备,核心任务是全面系统地梳理知识点,搭建知识框架。
数学:过一遍基础知识点,理解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完成课后习题,确保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没有遗漏,重点理解公式推导,不纠结难题,确保“看到题知道考什么”
逻辑:先学形式逻辑,有固定公式易入门,了解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梳理章节脉络,做好笔记,标记出重点和难点,每天1个章节+20道题
写作:看“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导学课,记住基本框架,如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找漏洞+反驳”结构
英语:要以词汇和语法为重点。词汇每天坚持背诵50-80个单词,采用词根词缀法、联想法等多种方式辅助记忆,同时结合真题例句理解单词的用法。语法上,重点掌握各类从句、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等基础语法知识,可以通过语法课程和练习题来巩固。
在职备考策略:
铁打计划:制定详细日计划,精确到小时。每日保底3-4小时高效学习 (通勤、午休、晚上整块时间)。
循序渐进:不求快,求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定期复盘:每周小测/每月模考,检验效果,及时调整。利用周末集中解决遗留问题。
关键心态:静心,戒躁,相信积累的力量。
二、深耕期:强化提升,灌溉成长养分
经过萌芽期的基础铺垫,进入深耕期,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如同为幼苗灌溉养分。8月开始,核心任务是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学习,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专题突破“应用题+几何”(占分超50%),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攻克常考难点和易错点,错题标注“错误类型”,如公式记错,题意理解偏差。通过大量刷题,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逻辑:攻坚论证逻辑,晦涩但有规律,按老师建议“同一节课看3遍”:第1遍懂框架,第2遍记技巧,第3遍跟着做题。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开始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写作:每周听课论证有效性分析,用“模板+真题”练习,如“首先,文中认为...这一观点难以成立,因为...”,总结论证方法
英语:开始做2010-2015年真题,每天1篇,用“唐迟阅读方”分析结构,从题干定位→原文找线索→排除干扰项。词汇从 “背新词”转向“真题高频词复盘”,把阅读中反复出现的词整理成“熟词僻义表”,积累长难句和高频词汇
在职备考策略:
精准打击:根据第一阶段复盘结果,集中火力攻克薄弱环节。
效率提升:优化学习方法,利用碎片时间巩固词汇、回顾错题。整块时间用于专题攻坚和真题分析。
保持节奏:避免疲劳战,保证学习时的专注度。
关键心态:正视困难,主动出击。量变开始寻求质变。
三、淬炼期:刷题实战,锤炼应试能力
数学:真题按“年份+题型”双维度刷,总结“秒解技巧”,如特值法、排除法,确保简单题不丢分。每周至少完成2-3套真题,分析真题中的高频考点和解题思路,掌握常见的解题技巧。做完真题后,要及时总结错题,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淬炼期是通过大量刷题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如同对金属进行淬炼,使其更加坚韧。在9月-10月核心任务是大量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命题规律,提高应试技巧。
逻辑:综合推理(耗时题型)每天练5道,总结“突破口”,如重复元素、数量,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可以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模拟考试,提高答题速度和时间管理能力
写作:论说文每周1篇,用“标题+3个分论点+案例”结构,案例可以从《人民日报评论》找,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英语:做2016-2020年真题,严格计时阅读每篇15分钟,错题用3色笔标注”,红=词汇错,蓝=逻辑错,黑=粗心。写作开始背小作文模板邀请信、建议信等,大作文积累“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素材,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真题模拟训练,每天一套真题,重点分析错题,总结解题经验。同时,加强对翻译和新题型的练习,提高得分率
报名关键提醒:
北京考生需提前准备 “社保 / 工作证明”(非京籍),落户考生及时更新身份证地址,我6月落户,9月才补办好,差点耽误报名,预报名10 月9-12日可试报,正式报名务必核对“报考点 + 报考专业”
在职备考策略:
仿真模拟:创造考试环境,屏蔽干扰,严格计时。
错题黄金本:建立错题本!按科目、题型、错误原因分类整理。定期重做,消灭盲区。这是提分关键!
策略调整:根据模考成绩和感受,优化各科时间分配和答题顺序。
身心平衡:高强度下保证适度休息和锻炼,劳逸结合。
关键心态:在错误中成长,抗压能力UP!模考分数波动很正常,重点在查漏补缺。
四、冲刺期:全力冲刺,收获上岸果实
冲刺期是考研备考的最后阶段,需要全力以赴,向目标发起最后的冲击,如同果实成熟等待收获。11月-12月核心任务是回归教材和真题,巩固重点知识,调整心态,做好考前准备。
数学:回归公式表,每天10分钟默写高频公式,对重要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进行最后的总结和记忆。错题本只看反复错的题,重点掌握易错点和难点。做1-2套模拟题,保持解题状态,不要做太难的题目,以免影响心态
逻辑:真题错题二刷,重点看“论证逻辑的干扰项特征”(如偷换概念、扩大范围)。梳理知识框架,巩固重点知识点。回顾历年真题和错题,总结答题思路和技巧,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地选择答案
写作:用“真题+模拟题”限时写(论证有效性分析25分钟,论说文30分钟),确保卷面整洁。我曾因连笔被老师扣分,所以后期刻意放慢书写
英语:聚焦“2021-2024 年真题”,每天 1 篇阅读保持语感,写作模板修改成“个人专属版”,避免千篇一律。翻译练“拆分长难句”,先找主干再补修饰,如把 “which 引导的从句” 拆成单独短句。对真题中的高频词汇、经典句型和写作模板进行最后的梳理和记忆,做一些高质量的模拟题,保持解题手感
在职备考策略:
心态为王:积极暗示,保持平常心!避免过度焦虑。相信自己170天的积累。
作息调整:逐步将生物钟调整至与考试一致。保证充足睡眠!比熬夜刷题更重要。
回归基础:最后阶段不再追求难题,确保基础分和该拿的分稳稳到手。
考前准备:熟悉考场路线、规则,备齐证件文具(多备几份)。
关键心态:淡定从容,稳扎稳打。胜利在望,坚持到底!
五、总结:未名湖畔,写给在职追梦的你
170天,4080小时,对于在职者,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是与时间赛跑的每一分钟。 我的247分,是无数次通勤路上的单词打卡,是深夜书桌前的坚持,是精准规划与死磕薄弱项的成果。
精准规划是生命线:在职备考,没有规划等于失败。细化目标,严格执行。
死磕薄弱项是突破口:哪里不会点哪里,错题本就是你的提分秘籍。正视它,攻克它。
效率与专注是核心竞争力:远离无效努力,单位时间内最大化产出。学习时请全情投入。
心态是压舱石:焦虑、怀疑、疲惫是常态。学会调整,相信自己,坚持到底。
当你的错题本从厚变薄,当作文批改从“逻辑混乱”变成“论证严谨”,当模拟分数稳定在目标区间——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北大,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你脚踏实地、用智慧和汗水一步步丈量出来的征程。倒计时的滴答声是催促,更是战鼓。从此刻起,做那个“精准规划、死磕薄弱、永不言弃”的追光者。
百日之后,未名湖畔,我们北大见!你,终将上岸!
华佗小知识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