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斯苗儿:一节小学数学好课的样子

斯苗儿:一节小学数学好课的样子

华佗小知识 2025-08-21
导读作者 | 斯苗儿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回答各式各样。在我眼里,好课首先应该有人情味,是感性的、生动的,课堂上的师生是愉悦的、真诚互动的,生生之间是友好的、互助的。在课堂上,学生不会有做不出题的尴尬,即便回答不了,也可以体面地坐下去。好课还应该有数学味,是理性的、深刻的,能够从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走向离数学最近的地方。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投入的、专注的。他们苦思冥想找到答案,体验成功、积累经验,因为别人的好方法好策略而改变自己、提升思维……好课千姿百态,但我认为铸就好课最关键的

作者 | 斯苗儿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回答各式各样。

在我眼里,好课首先应该有人情味,是感性的、生动的,课堂上的师生是愉悦的、真诚互动的,生生之间是友好的、互助的。在课堂上,学生不会有做不出题的尴尬,即便回答不了,也可以体面地坐下去。

好课还应该有数学味,是理性的、深刻的,能够从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走向离数学最近的地方。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投入的、专注的。他们苦思冥想找到答案,体验成功、积累经验,因为别人的好方法好策略而改变自己、提升思维……

好课千姿百态,但我认为铸就好课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唯有坚持学生立场,才能守住好课的底色。本文以“学生立场”出发,提供一点粗浅思考。

坚持学生立场,从“教得好”走向“学得好”

坚持学生立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要有看得见、可操作的行动。

尊重学生的姓名权

姓名是每个人的代称符号,学生的姓名背后蕴含着美好的故事和家长的厚望。坚持学生立场的直接表现就是要把学生的姓名挂在嘴边、写进教案,但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公开课因为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和学生互不相识。尽管教师事先会和学生有一些接触,但更多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很少关注学生姓甚名谁,因此课堂上时常使用“你、那个男生、后面那位女生”等代称,而且用手指指着一个个学生。

对于这样司空见惯的行为我们可以做出哪些改变?

中国教育学会的一次交流培训会上,浙江省何月丰老师执教《认识比》这堂课上,学生是带着双色姓名签出场的,旨在告诉在场所有教师,无论处于怎样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在场才是根本。姓名签由此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这节课从框架设计到细节呈现也都得到了评委和与会教师的高度认可,还获得了所在会场的第一名。或许有人认为,公开课只是特例,但尊重学生的姓名权是最起码的学生立场,尤其鉴于公开课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让学生带着姓名签出场更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和建议

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一节课上得好不好,不应该由教师或教研员说了算,而应该听听学生的体验和建议。学生听明白了,有感触了,有收获了,才算是一堂好课。

学生的课堂体验如何,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何建议?需要教师积极地倾听与回应。

每次听完课,我都会对学生进行现场访谈。有一次访谈一年级学生:你们喜欢今天上课的老师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为什么呀?“因为板书很工整,我们看得清楚;老师说话很慢,我们听得懂。”这样的回答直接而真诚。很多老师以为语速和板书只是无足轻重的细节,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却不知道这对孩子们而言极其重要。

当然,每节课结束都听取学生的体验和建议也不现实,一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结束后让学生谈谈体验或提提建议,并将这些建议纳入教学改进计划,就会形成师生共创好课的机制。

把学生差异作为缩短差距的资源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是坚持学生立场的集中体现。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对同一问题会持有不同看法,对同一道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才有了同伴互相学习的必要和可能。

如果教师承认这种差异,就会逐步改变教学信念和方法,想方设法把大班额教学的劣势变成优势,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探索和实施差异化教学,利用差异缩短差距。从认同差异、看见差异到利用差异,就是学生立场慢慢被认同进而走向自觉的过程,从关注“教得好”走向让每一个学生“学得好”。

客观评估学情,从“单课设计”走向“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但对一线教师而言面临两大矛盾:一是大班额教学与个别化指导之间的矛盾,二是教材按知识点分课时编写与单元整体教学实施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观念认同中更需要行动策略的支持,为此特别需要回应单元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的问题,也是教师愿意变革但不知该如何变革的问题。

构建单元整体教学实施方案

教材按知识点分课时编写,多数教师跟着教材一课时一课时按部就班教学,这是普遍情况。要改变教师的原有习惯,构建单元整体教学方案,可以从学情评估开启,看看哪些不需要教,哪些需要“狠狠地教”。如在六年级数学《圆》这一单元中,按照学科逻辑来看,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周长与面积公式等都是新知识,用圆规画圆是新技能。但教师经过前测评估发现,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超越了教材逻辑,其中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周长面积公式等知识都不需要教。

那教什么呢?这就要对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有深度理解和认识,知道内容在哪儿、学生在哪儿,知道搭建多大坡度的阶梯、给予什么帮助,能够让学生自信而有动力地去自觉探索。为此,教师需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兼顾教材逻辑和学生的学习逻辑,形成新的单元学习课时规划与课型(如表1)。

这种规划突破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常规分类,将单元内容分为关键课、练习拓展课、方法迁移课、主题活动课、自主整理课等。关键课是集中体现单元的学科本质和重要节点的课,主题活动课是遵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与方法设计的综合型课,从而把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单元内容的自然延伸。

这样的单元整体规划按照结构化的思路进行单元内或单元间的联结,把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课时有机整合,适度改变“小步子”的教材结构,以主题、单元、课或项目等形式组织教学,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让学习更具挑战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解决了教材逻辑起点与学生现实起点的矛盾问题。

用问题链或任务群把知识点“打包”

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案需要分课时实施,每一课时会有一些新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而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要对接经验、激活经验、改造经验、丰富和提升经验,只是不同学科改造和提升的角度不一样。怎么把零散的知识点“打包”?

这需要从学生视角设计好任务和好问题。如在上述《圆》单元中“认识圆”这节关键课上,教师就把画圆作为核心任务展开,让学生在用回形针、毛线、牛皮筋、直尺和圆规等不同工具画圆的过程中体会“一中同长”的道理,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感受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并利用圆的特征解释为什么生活中许多事物是圆形的。

又如,在关于《年月日》的学习中包含了一年有多少天、每个月有多少天,而“每个月有多少天”相对复杂,靠单纯的“拳头记忆法”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一瓶钙片有30片,爷爷每天吃一片,吃一个月够吗?引发学生思考:这是在哪个月吃呀?每个月天数不一样。用爷爷吃钙片的生活话题,在够与不够的举证中,学生很自然地区分了大月、小月和平月。还可以追问:连续吃两个月,两瓶这样的钙片够吗?

再如,关于余数的拓展与应用,也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上周六小明邀请朋友一起过生日,特别开心,他希望每年生日都能在周六过,你认为能实现吗?说说理由。旨在让学生厘清一年的天数与一周的天数的关系,把除法中的余数与周期问题进行关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追问:为什么每个月天数不一样?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引导深度思考,与其他学科关联,形成跨学科思维。

变革和创新教案撰写格式

单元整体教学的推进需要教师养成整体和关联的意识,并体现在方案中。为此,教案的格式需要变革和创新,学校要引导教师把关键课放进单元整体规划中进行设计。重新划分课时的关键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难点以及学习逻辑,所以特别需要做实学生情况分析。

关键课例的设计需要注重每个环节的学习材料,教师要多一些跨学科视角,整合资源,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甚至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融合,让学习材料更有结构、更有问题解决的味道。具体而言,教案设计既要求从单元教材梳理、学生情况分析、单元目标定位及课时划分等方面阐述单元整体规划,也要求从教学目标定位、课时整体框架、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等方面设计课时教学方案,由此引领教师掌握制定单元整体教学规划的一般步骤,养成从单元视角把握课时目标的意识。

强化情感支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学生的学习和交往,课堂变革的艰辛也在于此。我们常常从课堂效率出发,聚焦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达成效果,却忽视了学生内心深处隐秘的风景。事实上,课堂学习发生在一定的社交环境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够为学习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和学习动力。被认可、被信任、有归属感和表达空间,是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是学科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任教什么学科,都需要关注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改变课堂话语体系

教师的立场总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大到教学设计,小到一句话、一个表情和手势,都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影响课堂进程和质量。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

可以从改变自己的课堂话语体系开始。如布置任务时问一问:还有没有同学没听清楚要求?课堂巡视时问一问:有需要帮助的同学吗?反馈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时问一问:黑板上的这些方法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谁的方法被老师漏掉了?下课时问一问: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吗?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容易被学生放大。关注每一个学生,就要率先示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体现出对学困生的友善和关爱,让他们有充分的安全感,激发其求助意识,并成为常态。

适当给予学生选择权

在班级授课制下开展分层分类教学,需要从给学生提供选择权开始。如在一节单元复习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再认识》中,教师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到学习任务的确认都给予学生选择权。教师先让每个人说说对这一节课的期待,接着呈现学习任务,比如:“其中2道基本题、2道变式题和2道提升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期待选择任务,具体要求是‘选择3道,保证做对’”(该课例由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周建国老师执教)。

这样,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段选择不同任务,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体现了“一人一案”,也给了充分的自主权。相比之下,在原来一刀切的作业布置中,题目容易了,优秀生没有成就感;题目难了,学困生有挫败感。而“保证做对”则意味着学生要有更准确的自我认知。

建立师生、生生互助机制

反馈与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它们不应局限于对错的评判,而是要追踪学生的思考过程,特别要分析学生错误和失误背后的原因;要在反馈与评价中不断发现差异、呈现差异,把差异变为缩短差距的资源。

例如:要让做错题和不会做题的同学得到及时帮助,除了改变教师的话语体系,更需要生生互助的机制,允许学生打破固定同桌和小组,选择喜欢和信任的学习伙伴。

如在上述的“6选3作业”中,教师把全班同学选择的题目以及答对的情况用统计表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师生基于数据共同协商重点反馈讲评哪些题目,让做对的同学承担任务,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帮扶有需要的同学。反馈结束后,教师又布置一项任务“为你的同桌推荐一道题,并说明理由”,以此让生生互助持续发生。

这种“兵教兵”的策略,一定程度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无限的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空间和互助机会,加深了同伴友谊,增强了归属感。由此预见:在一个班集体中,优秀生的善良和担当会让学困生得到有尊严的更充分的帮扶,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合作意识、担当精神与责任感不断提升。

我们坚信,好的关系胜过一切技巧。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技能的学习通过技术赋能都能实现,但课堂的温度机器代替不了。除了学业成绩,我们更期待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一个友好、轻松、互助、和谐的班集体中,学困生能敞开心扉寻求帮助,优秀生总是心甘情愿地伸出援手耐心帮扶;学生可以发表对教师和课堂的看法,提出“出格”的意见,而教师耐心地等待、倾听、回应和改进……

事实上,学生立场就是要不断跟上学生成长变化的步伐。除了学科视角,教师还需要从学生视角、跨学科甚至跨界视角拓宽学科教学的视野和格局,并回到本源时时叩问:“我们为谁而教?”这样,无论主张、口号、模式和方法怎么变迁,我们都能把“用户至上”的旗帜高高举起。这样的课堂上,才会有目光炯炯、言行暖暖、能量满满的新时代少年拔节生长。

来源丨中小学管理

责编丨琬琰

排版丨天禹

审稿丨阿凯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