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福建省福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

福建省福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

华佗小知识 2025-08-31
导读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日常生活中,休闲指人们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开展的放松身心的活动。在忙碌与压力交织的现代生活间隙,我们应葆有身心融合的休闲智慧,建立对休闲的正确认知并理性选择,真正可以在闲暇时光中品味生活,享受生命,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大旨一致:(甲)中西方“休闲”的词源含义都深刻揭示了休闲的身心融合关系。从“休”字的起源来看,其含义是人倚木而息。如《诗经·汉广》中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表达了对无法在南方乔木下休息的惆怅。在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日常生活中,休闲指人们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开展的放松身心的活动。在忙碌与压力交织的现代生活间隙,我们应葆有身心融合的休闲智慧,建立对休闲的正确认知并理性选择,真正可以在闲暇时光中品味生活,享受生命,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大旨一致:(甲)

中西方“休闲”的词源含义都深刻揭示了休闲的身心融合关系。从“休”字的起源来看,其含义是人倚木而息。如《诗经·汉广》中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表达了对无法在南方乔木下休息的惆怅。在身体放松的基础上,“休”又被赋予了美好、喜悦等情感义项,比如《周易》中的“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古希腊语“休闲”一词同样包含身心融合的整体观。对古希腊城邦公民来说,休闲就是从事艺术、锻炼、辩论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包含身体活动,又包含思辨活动。可以说,休闲作为身心融合的智慧与实践方式,早在轴心时代就已是东西方之所同见。

大有文章:中西休闲思想中的身心一体共美

中国身心合一的休闲理念贯穿并发展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中。儒家强调在休闲中体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道家更侧重于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将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融摄多种休闲智慧,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李白寄情月琴,闲吟出“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王羲之游心翰墨,挥毫写下《兰亭集序》;黄公望纵情山水,绘就《富春山居图》……这些都是文人雅士在休闲生活中追求物我和谐、身心一体与精神自由的精致表达。

自古希腊以来,休闲在西方文明传统中常被赋予哲学探索的使命,成为智慧启迪的沃土,身心统一的整体休闲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传统,未曾间断。近代以来,西方虽经历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带来的扬心抑身休闲观,但是在胡塞尔等人看来,身体性是物理身体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休闲乃是身心统一的产物,身心统一、主客一元的休闲甚至被视作沉沦的救渡之道。

可见,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在中西思想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是我们重新审视休闲的理论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宝贵理论资源。

大放异彩:休闲实践中的身心整体福祉提升

身心融合的休闲观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更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幅提升休闲参与者的健康水平与福祉。身体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能帮助人们从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抽离出来。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会导致认知资源的消耗和身体的疲劳,而身心融合的休闲活动则能够帮助人们恢复注意力,提高认知能力。

身心融合的休闲活动还能促进自我实现和激发创新思维。有学者用“严肃休闲”来描述那些需要一定技能知识、能带来个人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休闲活动。在适度挑战与个人技能匹配的活动中,人们能达到最佳的心理激活状态,由此忘却烦恼、摆脱压力,实现身心的完全放松和融合。安宁静谧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瓦尔登湖畔的散步、耕种等日常活动,就曾为梭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乙):身心融合的休闲实践展望

高度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积极健康的休闲并不存在唯一推行标准。尽管如此,积极健康的休闲往往具有某些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

修身养性。无论是寻求刺激的极限运动,还是寻求内心平静的冥想和瑜伽,无论是在自然山水间探险,还是在城市街巷中漫步,抑或是在书籍中与古今智者对话,我们总能在广泛多样的休闲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因此,在忙碌与压力的缝隙中寻找休闲时光,可选择能触动心灵、舒缓身体的休闲方式,让生活不仅有速度与效率,更有温度与质感。

(丙)。休闲是促进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增强社会联系,构建心理认同感。休闲不仅是表达与探索自我的生活空间,也是一种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空间。人们因同一个休闲爱好,跨越地域、身份与年龄的界限聚集在一起,构筑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增强了社群内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回归自然。爬山、溯溪等户外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搭建起逃离都市樊笼的桥梁,让人得以沉浸自然。休闲不仅是缓解身体疲惫的良方,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我们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走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治愈力量。

创造意义。从阅读写作到音乐绘画,从戏剧欣赏到参观展览,每一种休闲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今智者对话;参观博物馆展览,我们则能直观感受历史与艺术的余韵;聆听音乐会、观看表演艺术,更能让我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如何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拥抱这个多元

而又精彩的世界。休闲便成为文化素养提升的温柔推手,引领每个人于平凡中发现与创造各自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总之,我们应践行身心融合的智慧休闲之道,通往高质量美好生活。这不仅需要个人自觉作出智慧的休闲选择,也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引导、公共空间建设、文化活动推广等方式,提供更多元的休闲资源,营造更健康的休闲环境。愿我们都有机会参与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健康休闲活动,在休闲中实现身心和谐、自我发展,向“健康中国”与“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大步迈进。

(摘编自刘慧梅《身心融合共美:智慧休闲之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对“休闲”的词源追溯,可知中西方休闲观都强调身心融合关系,但中国侧重身体活动,西方更侧重思辨活动。

B.休闲的理论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基础,是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这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C.身心融合的休闲观,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幅提升休闲参与者的健康水平与福祉,但想要自我实现,还得靠“严肃休闲”。

D.积极健康的休闲是一种能触动心灵、舒缓身体,促进社交互动,激发智慧与创造力,并且蕴含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身心融合”的“融合”,并非指身体与精神简单叠加,而是强调二者在休闲中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

B. “休闲不仅是缓解身体疲惫的良方,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此句以递进句式由浅入深地阐释休闲的多重价值。

C.瓦尔登湖畔的散步、耕种等日常活动为梭罗提供灵感,此例论证了自然能够促进自我实现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观点。

D.文章从词源追溯到传统梳理,再到实践价值分析与未来展望,体现了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实践的论证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3个字。(3分)

4.请参考“知识卡片”,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辩证思维阐述“休闲”话题的。(4分)

5.根据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特点,从“身心融合休闲智慧”的角度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6分)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搪瓷缸子

史 鑫

一九四八年的一个秋日,屋前白杨树上的叶子差不多掉光了,你爷爷吆喝我去给他打酒。我怯生生地看了看他,高高瘦瘦的你爷爷像一棵白杨树,一身军装英姿飒爽,你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孩子又长高了。这时,你奶奶在旁边催促,快去快回,很快就要出发了。我一听急了,抄起一个搪瓷缸子撒腿就跑。

钱家酒铺在村子西边,桥头旁的大柳树下,老远就能闻到酒香。酒是地瓜干子酒,钱老头戴着老花镜,拎着竹制的酒提子,从小口大肚的酒坛子里开始打酒,一边打酒一边问,你爷回来啦?我说,你快点打酒。他又问,你爷啥时走哇?我说,你快点打酒。钱老头哈哈大笑,花白的山羊胡子一撅一撅,这孩子,还挺倔。

大号的搪瓷缸子很快就打满了,几乎要溢出来。我递钱过去,钱老头摆摆手,这次不要,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的时候再说。我右手端着搪瓷缸子的把儿,左手托着搪瓷缸子的底儿,小心翼翼地端起来,缸子上有一枝红梅,像燃烧的火把。我抬腿迈步,一转身,酒就溢了出来。我急中生智,低下头,吮了一口,啊!又辣又香的酒,真好喝。又低头喝了第二口。酒降到缸沿以下。我继续走,酒在缸子里晃荡,又溅了出来。我干脆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眼见着,缸子里的酒下去了五分之一。

啊!几百米的路,像是走了一整个秋季。待我如履薄冰地转过街角,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看见你奶奶在大门口走来走去,焦灼不安的样子,一看见我,连忙迎了上来:

怎么才回来呀!你奶奶满脸是泪,带着哭腔。

俺爷呢?

刚刚走啦,上的人来催了。

我把搪瓷缸子递到你奶奶手里,撒腿朝南崖头跑去。俺那儿啊!别撵了,你又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你奶奶焦急的声音追了上来。

我站在高高的南崖头上,远远地看见一队人马沿着河滩向东边走去。我把两手拢在嘴边,使劲儿喊,爷呀!你啥时回来呀!河道上的秋风很大,很快把我的喊声吹散,也很快把一队人马吹得看不见了踪影。

……

今年春节,一家人在吃团圆饭时,八十三岁的父亲谈起这件事,禁不住老泪纵横,那是最后一次见俺爷,只可惜,连壮行酒都没喝上,都怪我呀!

我爷爷他……再也没回来吗?我问父亲。

第二年春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吧,在一次战役中,他壮烈牺牲了。

爷爷什么都没留下?

父亲缓缓站起身,去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捧着一个红布兜走了出来,他解开布兜,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搪瓷缸子,缸子可真大,多处已经掉瓷了,露出里面发黑的生锈的铁,唯独,那枝梅花还在,红得像火。

父亲端详着手中的搪瓷缸子,微笑着说,这个搪瓷缸子,差点被你奶奶扔掉!

为啥?

那天你奶奶在家门口左等右等不见我回来,就迈着小脚去南崖头找我,结果,看见我躺在南崖头的坡沿上,小脸通红,不省人事。你奶奶顿时吓得哭了,摇晃着我,叫我的名字,见我没有反应,你奶奶连忙把我抱起来,往家走去。俺可怜的娘啊!抱着我,小脚啄地,像鸡啄米一样,吃力地走着。快到家门口时,钱老头正好经过,他懂些医术,把你奶奶叫住,把我接过去,用手探探我的鼻息,翻看我的眼睛,按按我的脉搏,说没事,应该是酒喝多了,回家睡一觉就好了。天哪!你奶奶惊叫起来,八岁的孩子,怎么会喝醉呢?钱老头把眼一瞪,他端回来的缸子里,还剩下多少酒?你奶奶挠挠头,差不多还有一半吧!钱老头大笑,看看,这熊孩子居然喝了半斤,你别怕,这孩子随他爹,有酒量,再说,俺那酒也不是假酒,好着呢!

怪不得没见你醉过。那么,后来呢?我有点儿急不可耐。

确实,我睡到第二天才醒了过来。一醒来,我就问你奶奶,俺爷的搪瓷缸子呢?你奶奶朝我腮上拧了一把,怎么,还没喝够?我急了,连忙下床,依然有轻微的晕眩感,我翻箱倒柜,里里外外找那个搪瓷缸子,最后,在南墙根下,找到了被你奶奶扔掉的搪瓷缸子,有些地方磕掉瓷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哦!大家长嘘一口气。后来,就被你藏了起来,一直没用过?我猜测着说。

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父亲伸出一根手指头,斩钉截铁地说。

什么时候?

我参军的时候,俺跟你奶奶用这个搪瓷缸子,娘儿俩喝了一次壮行酒。喝完之后,这个搪瓷缸子被你奶奶珍藏了起来,说要一代代传下去,现在交给你们。

哈哈!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再看搪瓷缸子上的那枝红梅,也似乎开得更艳了……

文本二:

“小道具”是短篇小说情节中具有道具性质的小物件。原为戏剧术语,指戏剧舞台上供人物表演用的小物件。“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具有其它艺术手法所不易取代的特殊艺术功用,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艺术效果。它常常是故事情节的枢纽,如莫泊桑的《项链》,以“小道具”项链为线索,由借项链、用项链,一直写到丢项链、赔项链,把人物的命运紧紧栓在项链上,由项链引出一幅幅生活画面。此外,有些作品中的“小道具”还可以成为纵贯式点线结构中串联各点的红线,起到勾连故事、增强作品思想容量的作用。“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主要是供人物“表演”用的,它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交待时代背景等方面,均具有特殊的功用。另外,借助“小道具”还可增强作品诗的意境,使之隽永深刻,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在有些作品中,“小道具”又富有象征意义。

(摘自阎景翰主编《写作艺术大辞典》)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中父亲向“我”讲述他父亲的故事,采用了“你爷爷”这样的称谓,将单向讲述变为双向互动的对话,有利于增强父子之间的亲密情感。

B.钱老头打酒时所说的“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这个细节,以“乐”衬“哀”,暗示了爷爷牺牲的悲剧结局,具有含蓄而充满张力的艺术效果。

C.文本一中“壮行酒”两度登场:爷爷未及饮的壮行酒藏着仓促离别之憾,父亲参军时的壮行酒承着家国担当,使得情节前后呼应,也丰富了主题。

D.搪瓷缸子上反复出现的“红梅”意象,意蕴丰富:它既象征了祖辈、父辈们的坚韧品格,又暗示精神的家庭延续,强化了文本的抒情色彩。

7.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你快点打酒”重复两次,表现了“我”对爷爷即将出征的紧迫感虽然缺乏深刻理解,但本能地感受到离别在即,因此反复催促打酒。

B.“爷爷什么都没留下?”这个问句是“我”试图通过转移话题来缓解老父亲的悲伤,也很自然地将故事的叙述重心从“人”转向了“物”。

C.“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中“仅仅”一词,不仅强调了“一次”这个词使用次数的唯一,也体现了父亲对“搪瓷缸子”的珍视与爱惜。

D. “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这句话里交织着悲伤、自豪与怀念等复杂情感,“笑”中有“泪”的叙事展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传统。

8.文本一的叙述多次在“过去”“现在”之间来回切换,这样安排有何效果?(4分)

9.李斐在《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小道具”既具有“故事情节性”,也具有“文学意味性”。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二的论述对“搪瓷缸子”展开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襄,福州候官人。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穇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县多世族,以请托胁持为常。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私谒者不得发,老奸束手。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大抵皆民事也。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

材料二:

咨汝邑父老:夫人之为善,莫善于读书为学。今天子选士,虽山野贫贱之家所生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宠,休荫子弟,岂不为盛事?予自到任,居常悯汝邑民不识为学,父子兄弟不相孝友,乡党邻里不相存恤,其心汲汲,惟争财竞利为事,以至身冒刑宪而不知止,予甚哀焉。奈奉行天子诏条,不可私恕,每刑一身,若伤肤发。而汝邑民不知予心,乃相扇炽,构讼成狱,自以为能使予日不得食,夜不得寝,欲与革弊,略不能改,是诚何心?盖不知读书为善之故也。古者,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百里之邑,良民子弟不少,其间岂无聪明瑰茂朴美之器,可使为公卿者?然而不使之为学,真可惜也!今汝父老归告其子弟,速令来学,予其择明师而教诲之,庶几有成,如前所说。予明年十二月官满即去,汝父老其听予言。

(节选自陈襄《仙居劝学文》)

材料三:

某尝谓学校之设,非以教人为辞章、取禄利而已,必将风之以德行道艺之术,使人陶成君子之器,而以兴治美俗也。杭,东南之会藩也。其山川清丽,人物秀颖,宜有美才生于其间。然自建学以来,士之卓然有称于时者盖鲜,反不逮于支郡,何也?岂非渤海之民,罕传圣人之学,习俗浮泊,趋利而逐末?顾虽有良子弟,曾不知师儒之道尊,而仁义之术胜也。某之至是邦也,固当以教育为先务,而必致学者首明《周官》三物[注]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业,然后可以言仕。此所谓学之序也。虽然,自以为愚蔽弗明,而力不足,且胜其任责不逮,思得明诚笃行之士,相与讲议其道而推行之。

(节选自陈襄《杭州劝学文》)

[注]《周官》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四人者始相与A倡道于海滨B闻者皆笑C以惊D守之E不为变F卒G从而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之讲,宾语前置,其结构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不余欺”相同。

B.累,音lěi,指积聚,与成语“连篇累牍”中的“累”字读音、意义均相同。

C.风,本义流动的空气,后引申为借风力吹干吹净,在文中为“教化、感化”之意。

D.胜,经得住,与《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义相同。

A.陈襄为官刚正恤民。任浦城主簿时,决心革除豪族干政的弊病,令小吏环立公堂来震慑请托的人;遗稿中的大部分内容是记录百姓事务的。

B.仙居百姓不知求学向善,致使人伦失序,唯利是图,甚至触犯法律,形成诉讼,陈襄常常为此感到痛心,觉得惩罚百姓就像伤及自己身体一样。

C.陈襄认为连小村落都有忠信之士,那么大县更应有人才,他建议百姓要赶紧让子弟求学,并且要自选良师,甚至以任期将满暗示事情的紧迫。

D.陈襄认为学习应先在内心中领悟《周官》三物的要旨,然后在日常中践行,这之后才可谈做官。对此,他希望有诚恳笃行的人一起研讨推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2)士之卓然有称于时者盖鲜,反不逮于支郡,何也?

14.材料二陈襄说“学”可“身享富贵”,材料三又提及“非以教人为辞章取禄利而已”,二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吕知常赴太和[注]丞

黄庭坚

我去太和欲期矣,吕君初得太和官。

邑中亦有文字乐,惜不同君涧谷盘。

观山千尺夜泉落,快阁六月江风寒。

往寻佳境不知处,扫壁觅我题诗看。

[注]黄庭坚曾任太和县令,《登快阁》作于此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诗人的《登快阁》之后。

B.诗人认为太和人文与自然俱佳,文风昌盛,还有深涧山谷幽深盘旋。

C.五六句描绘了太和山水景色,山势高峻,山泉飞泻,快阁江风清凉。

D.本诗通过回忆过去、叙述现在、展望未来,形成时空交错的艺术境界。

16.本诗有别于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哀婉,展现了诗人真挚而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做事情只因差最后一点努力而前功尽弃,没有成功,此时我们会想起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说的“ , ,止,吾止也”。

(2)古人善写夜景,或绘动态之壮阔,如黄庭坚《送吕知常赴太和丞》中“观山千尺夜泉落”;或描静中之生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便以“ , ”两句,借桂影随风轻摇衬庭院夜色之清幽。

(3)高三开学,小明送了右图摆饰品给同学,想从古诗中找两句用作题赠语, 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曲弧妙构载风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尽显东方艺术与天人哲思,是传统建筑重要的视觉符号。

飞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檐部形式,被广泛用于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菀若飞举,人们也习惯称之为飞檐翘角。“如鸟斯革,如晕(翚,五彩山雉)斯飞”,《诗经·小雅·斯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屋檐起翘的美好姿态————屋宇和飞檐形同鸟儿展翅、势如羽翼灵动,以优雅的曲线画破苍穹。

我国南北地域的飞檐营造做法存在差异。北方官式建筑的飞檐一般较为平缓,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重檐歇山顶,其起翘弧度平稳刚劲。江南地区的飞檐大幅度上翘,呈现“气势如虹”的轻盈姿态。闽南建筑的燕尾脊飞檐,形如燕尾分叉,寓义家族兴旺。

飞檐的不同设计也蕴含着功用需求的多样性。南方地区雨水丰沛,房屋飞檐起翘幅度高,这样的设计能让房顶的雨水沿着飞檐的曲线,尽可能远地抛出,最大限度避免了雨水对墙面的侵蚀。北方的飞檐不像南方高翘,而较为平缓的坡度可使积雪沿瓦垄自然滑落,有效减轻冬季雪后的屋面荷载。

北宋《营造法式》中制定的举折规制为飞檐营造赋予了更多数理内涵:依循“三分举一”的基本法则,进深三丈的殿堂,其屋顶必举高一丈,精密计算所形成的“反宇向阳”曲线,既能将冬季阳光引入室内深处,又能让夏季烈日悬停檐外,这种自带“冬暖夏凉”实用功能的设计堪称早期建筑的节能应用。

作为中国古典建筑重要的文化符号,飞檐在当代文创产业中得以转化与创新。故宫太和殿的拼装模型以1∶100的比例还原飞檐构造,精准再现举折曲线与斗拱层叠结构;苏州拙政园香洲的立体拼图,配套AR程序可演示翼角的构造原理。因当代技术的应用,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价值和独特魅力,也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

18.文中第二、三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技术的应用,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也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B.因当代技术的应用,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也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C.当代技术的应用,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价值和独特魅力,也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

D.因当代技术的应用,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也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价值和独特魅力。

20.第四段在说明飞檐设计效果时,语言具有严密性,请从用词的角度举两个例子说明。(4分)

21.小华想结合飞檐的特点,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曲弧妙构载风华”构成对仗。下列句子改得最好的一项是(3分)

A.灵巧翘檐展雅韵 B.檐角飞举神韵显

C.翘角飞檐承古意 D.燕尾灵姿巧寓意

22.学校将举办“传统建筑文化寻访”活动,请从以下三类社团中任选两类社团成员,用设问的形式向他们推荐本文,以激发阅读兴趣。要求:语言简洁、连贯、有针对性。(6分)

(1)古风文学社团成员:

(2)数理实验社团成员:

(3)科技创新社团成员: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2025中国·AI盛典》现场, “2025年度AI人物”展望了2050的智能图景。有人希望:“让中国AI机器人如星火燎原、智领未来。”有人表示:“让人工智能像水电煤一样,点亮数字时代的每个角落。”有人畅想:“让AI感知世界,终端走入生活。”有人提出:“让中国机器人,定义世界具身范式。”这些愿景,展现出科创青年的远见卓识,更勾勒出一个人机共生、相AI相生的未来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AI时代,我的愿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阅读(72分)

(一) 阅读Ⅰ(19分)

1. (3分) D

2. (3分) C

3. (3分)

甲:中西休闲词源中的身心融合观

乙:大有可为

丙:增进认同

4. (4分)

示例1:用联系的观点揭示中西方休闲文化的共通性;用发展的观点梳理休闲观的历史脉络;用全面的观点多角度阐释休闲价值,兼顾“个性化”与“共性”的统一。

示例2:以矛盾对立统一分析“身心关系”,指出“身”的放松与“心”的满足相互依存,强调休闲是“身心统一的产物”,揭示身心融合的核心内涵。

5. (6分)

(1) 建议:优化休闲活动结构,实现“身心融合”的高质量休闲。

(2)理由:①总体比例失调,消费购物占比过高,其他类型偏低。②消费购物多侧重物质满足,易忽视精神愉悦,宜适度降低比例。③提高文体休闲比例,有助于利用更多元的休闲资源和更健康的休闲环境,实现身心和谐、自我发展。

(二) 阅读Ⅱ(16分)

6. (3分) B

7. (3分) B

8. (4分)①小说以父亲与儿子的对话结构全文,时间多次切换,有利于真实立体地呈现父辈、祖辈们的英雄形象;②“过去”与“现在”交织的叙述,把小说从父亲的个人回忆,转化为家族几代人的精神传承,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

9. (6分)

示例一:

故事情节性:①“搪瓷缸子”是贯穿全文的核心物象,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时间线;②“搪瓷缸子”的每次出现都推动着故事发展:开篇为爷爷打酒展现离别前奏,中途偷酒醉酒制造戏剧冲突,结尾传承缸子完成精神接力;③小说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与“搪瓷缸子”紧密相连,它成为家族代际间精神传承的象征。

示例二:

文学意味性:①“搪瓷缸子”从“被扔掉又找回”的器具到成为一种“仪式性”的精神图腾,体现普通物象在文学叙述中的独特价值;②它是情感寄托的象征,缸子上的红梅图案,象征着炽热的精神与家族亲情;③它是历史与记忆的浓缩,缸子上的斑驳锈迹记录了家族两代人的奉献与牺牲,深化作品主题。

(三) 阅读Ⅲ(22分)

10. (3分) BDF

11. (3分) D

12. (3分) C

13. (1) (4分)陈襄每到任一处,必定致力兴办学校,平日心系百姓,把探求民间疾苦作为首要事务。

(2)(4分)(杭州)能在当代显名的杰出人士很少,反而比不上偏远州郡,为什么呢?

14. (5分)

示例一:不矛盾。

①对象与目的不同:材料二面对百姓,以富贵劝其子弟求学;材料三面对士人,强调学习不只为禄利,更要修德美俗。

②终极目标一致:前者以富贵为引,旨在教化;后者强调学习根本意义,二者都围绕劝学修德、改善风俗。

示例二:矛盾。

①材料二以“富贵”“光宠”等功利性结果劝百姓求学,将学与物质利益、社会地位直接关联;②材料三否定学为“取禄利”的目的,强调其核心是修德美俗,明确排斥功利性目的;③二者对学习目的的表述明显对立,故矛盾。

(四)阅读IV (9分)

15. (3分)B

16.(6分)①表达诗人对太和生活与自然山水的怀念与赞美,②流露出未能与友人同游的遗憾,③同时表达对友人太和之行的关心与期许。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3)示例一: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示例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示例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分)①菀若—宛若;②画破—划破;③寓义—寓意(写对两处即可)

19.(3分)A

20.(4分)①“尽可能远”:精准说明南方飞檐排水的优化目标;②“最大限度”:严谨表达南方飞檐避免雨水侵蚀的极致效果;③“自然”:确切描绘南方飞檐积雪顺坡滑落状态;④“有效”:严密体现排雪设计减负的实际作用。(写对两个即可)

21.(3分)C

22.(6分)

示例一

(1)写给古风文学社团成员:《诗经》中“如翚斯飞”的灵动描写,说的不正是飞檐之美吗?这篇文章能带您从文学经典里读懂飞檐的千年文脉!

(2)写给数理实验社团成员:飞檐的曲线藏着怎样的数理智慧?此文提到的“三分举一”的规制与“冬暖夏凉”的设计,将带给您探秘传统建筑的惊喜!

示例二

(1)写给数理实验社团成员:你想知道飞檐的坡度如何适配南北气候吗?文中“举折规制”的精密计算,或许能让您发现传统建筑的科学密码!

(2)写给科技创新社团成员:传统飞檐是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活”起来的?文中AR技术与飞檐模型的结合,将会给您的科技创新实践带来灵感!

三、写作(60分)

23.(60分)略。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