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聊一聊孩子们小学阶段学习的要点

聊一聊孩子们小学阶段学习的要点

华佗小知识 2024-11-21
导读我喜欢逗小孩子们玩儿。 之前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儿,非常可爱的一个小家伙,头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跟他开玩笑,说:“某某,我会算卦你信不信?”那小家伙摇摇脑袋:“我不信。”然后我就开始给这个小家伙算卦:他的家庭情况,爸爸是什么性格,妈妈是什么性格,有没有兄弟姐妹,他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他喜欢和谁玩儿,平时的作息规律,他几岁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事情,一一的给小家伙说了一遍(涉及到孩子的隐私,不全阐述出来了)。说完之后,小家伙眼睛瞪得大大的,跟我说:“老师你教我算卦吧。”后来接下来的好长时间这小家伙天天晚上给我

我喜欢逗小孩子们玩儿。

之前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儿,非常可爱的一个小家伙,头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跟他开玩笑,说:“某某,我会算卦你信不信?”那小家伙摇摇脑袋:“我不信。”然后我就开始给这个小家伙算卦:他的家庭情况,爸爸是什么性格,妈妈是什么性格,有没有兄弟姐妹,他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他喜欢和谁玩儿,平时的作息规律,他几岁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事情,一一的给小家伙说了一遍(涉及到孩子的隐私,不全阐述出来了)。说完之后,小家伙眼睛瞪得大大的,跟我说:“老师你教我算卦吧。”后来接下来的好长时间这小家伙天天晚上给我发信息,要我教他算卦。给我偷着乐了好久。后来我告诉他,他要是能进全校前五十,我就教他算卦——可惜这小家伙没做到,最后只考了全校一百多名。

可能有的朋友会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啊?其实,这也没什么神奇的,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往往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然后反推孩子的生活环境,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你就可以了解的差不多——当然了,百分百准确不可能,但是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这就引出了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应该注意什么,这么说可能不大准确,因为我个人认为孩子们小学阶段的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小学阶段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使孩子在后期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具有优势。当然是一家之言(我只是根据我接触到的孩子们进行的归纳和反推),大家辩证的去看吧。

我认为,小学阶段需要注意的要点大致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父亲和母亲的关系是否亲密。我们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时候结婚并不是出于爱情,很多人并不是因为两个人相爱而结婚,这样作为爱情结晶而出现的孩子往往会带着某种“原罪”,我有时候会听到父亲或者母亲抱怨:要不是因为孩子,我就怎么怎么样。其实面对这样的家长的时候,我很想回怼一句:是孩子求着你把他生下来的啊?

我见过有一个孩子家庭很普通,妈妈早起卖凉皮,爸爸在工厂里上班,但是小姑娘脸上天天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信开朗,聪明自律,成绩能在全区前十;也见过家里非常富足的孩子,爸爸在外面花天酒地,妈妈把怨气全都撒在了孩子身上,孩子迷茫无助,最终自暴自弃,自我放逐。

当然了,这是两个极端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是处在两个极端的中间,父母的关系越是接近两个极端,孩子的学习就越是接近两个极端——父母关系越亲密,孩子成绩越出众;父母关系越疏离,孩子成绩越平庸。这是因为孩子是最单纯的一个群体,也是最敏感的一个群体,很多时候你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但是正是因为孩子小,孩子单纯,孩子才越是对爱敏感。生长在充满了爱的环境中的孩子最终就是比缺爱的孩子优秀,这大概是一条铁律。所以,一个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我首先询问的就是“你和您爱人的关系怎么样。”

第二个,是否给予了孩子充足的陪伴。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孩子——父亲或者母亲不在身边,或者双方都不在身边的例子。我总结的规律是父亲不在身边的孩子往往都比较“懒散”,母亲不在身边的孩子往往会“佛系”,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孩子往往会“焦虑”。

单纯的由父亲带出来的孩子比较“皮实”,顽强。坚韧,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充满了乐观和冒险精神,抗压能力很强。但是这也意味着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也包括学习。但是也会让人头疼——这家伙啥也不在乎啊。

单纯由母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规矩,孩子很注重细节,行为循规蹈矩,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好奇心,习惯被别人逼着做事情,一旦没有人逼着他做事情了,这个而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很多时候需要你强势的逼着他才会去完成某项任务。

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焦虑、自卑,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即便是他考试考的已经非常好了,还是会在意——别人是不是喜欢我?为什么他能这样而我则不能这样?患得患失中孩子陷入了无意义的焦虑。

所以我经常会建议一些家长,父母双方陪着孩子在周末的时候去户外活动一下,这样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对孩子成长很关键。

当然了,这只是普遍的现象,并不能代表所有个例。我就见过单亲家庭的孩子照样开朗乐观学习成绩全校前几名的孩子。

第三个,是否给出了孩子足够的生长空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孩子的生存往往是完全依赖于父母的,这时候父母往往对孩子有着绝对的掌控——安排孩子做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渐渐地有了的需求,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给孩子的成长留出足够的空间来。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很小的时候,一切听从爸爸妈妈的安排,随着年龄大了,他可能会慢慢的产生自己的兴趣,比如喜欢画画、跳舞、打篮球等等,这时候如果家长还抱着“你的一切都要听从我的安排”的想法,不给孩子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自由空间,孩子会慢慢的觉得自己生活越来越单调,生活越来越没意思,慢慢的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你永远都不能指望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会热爱学习。

所以,对于孩子而言,一定要慎重的考虑他的成长属性,慎重的对待孩子的行为。我就遇到过一个孩子,特别讨厌苹果,我有一次送给孩子一个苹果,苹果都干瘪了还没吃掉,后来孩子告诉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妈妈曾经逼着他每天吃一个苹果,用孩子的话来说:见到苹果就烦的慌。

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一定是一个缓慢渐进式的放手的过程,你突然间撒手,孩子会无所适从的。我遇到过一个孩子,从小爸妈管理的非常严格,学习成绩非常好,到了孩子考上了高中之后,爸妈就对孩子说:你上了高中了,以后的时候就再也不管你了——后来真的就不管了。孩子忽然就得到了放松,一下子就玩儿开了,上网、逃学、谈恋爱,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的一落千丈。

第四个,注意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同龄人的交往对于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不愿意和家长说了,这时候孩子有一群能够天天泡在一起的小伙伴就成了孩子解决自己困境的关键。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家长往往会干涉孩子的人际交往,这就导致很多问题没法得到解决,就成了孩子内耗的源头。

我遇到过几个孩子,爸爸妈妈不让孩子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交往,害怕孩子会受到这些孩子的影响,或者把孩子成绩下降归结于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导致的。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家长倒置了因果。因为孩子最终和谁在一起玩耍,往往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定型“一定会和谁在一起玩耍”。这个筛选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来到一个群体之中,首先对待所有人的态度是一样的;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会筛选出对自己“有用”(情绪价值、共同的爱好、学习等方面)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随着这个筛选的过程,孩子最终会找到和自己同频或者互补的小伙伴在一起,成为“铁哥们”或者“好闺蜜”。所以说,孩子最终和谁一起玩耍,看的是这个孩子是否需要(情感、情绪、爱好、学习等)。也就是说,孩子在选择交往伙伴的时候往往是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他选择和谁交往,这个人身上一定有他需要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家长提供不了、给不了孩子的(这个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孩子的早恋行为)。

家长不在乎孩子“需要”什么,只是片面的“认为孩子需要什么”,以此来指点孩子的人际交往,结果往往不会太好。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导致孩子被孤立。我见到过几个结巴的孩子,父母的处理方式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个孩子跟家长说:他们喊我“小结巴”。然后这个妈妈就非常有意思,她问孩子:那你的小伙伴们有缺点么?你找到他们的缺点,然后也给他们起外号。结果这个孩子给他的的小伙伴挨个儿起外号,后来这小子越来越受欢迎,再后来还得到了一个外号——号号(善于给人起外号)。这小子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深不可测”,简称“深老师”;我问他啥意思,他跟我说:你的知识渊博,什么都懂,我当时还很高兴。后来另一个孩子告诉我:因为你秃顶,是地中海,地中海不是深不可测么?给我整的哭笑不得——罚他抄写了五千字课文。

而其他孩子的家长的处理方式就很不恰当,有的让孩子不跟喊他外号的孩子玩耍,有的甚至跑到学校找那些喊孩子“小结巴”的孩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慢慢的被孤立了。

第五个,注意孩子的平常心培养,让孩子学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学会欣赏别人。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同龄人更加的聪明,喜欢拿着孩子的优势去和背的孩子的劣势相对比,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会培养出孩子的某种优越感来,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差,全班倒数,但是孩子却很自信,因为他知识很“渊博”,他说话的时候经常说“XX说过……”(某个很冷门的历史人物)。其他孩子就会起哄:哎哟,又来了。也就是说,追去“别人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种优越感就成了他博取眼球,获得认同的一个主要方式了,其实孩子不知道的是,其他孩子把他当成了“异类”来看待了,可能他和其他小伙安相处看起来很融洽,实际上其他孩子在心理上是对他有距离的。

第六个,能否在小学阶段养成书写的习惯。书写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我们可以拿体育训练来进行类比,不管是什么样的体育运动,篮球也好,乒乓球也好,网球也好,不管是森么样的体育锻炼,体能训练是进行这项运动的基础。同样的,对于孩子而言,书写就是孩子们学习中的体能训练——你会发现,书写速度越快的孩子,学习的效率越高。很多时候,家长会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多读一些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但是却缺少对书写的重视,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厌恶书写,习惯动脑子但是不习惯动手,这样的孩子成绩会慢慢的一点点的下滑——爸妈往往还找不到成绩下滑的原因。

第七个,户外运动的习惯。我经常会感慨,现在的孩子们太不容易了,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了,基本上都是学校——家里——学校,有时候会加上各种辅导班,这种单调的生存环境难免会让孩子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数据,你会发现近几年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越来越高,这和孩子的生存环境单调有着极大的关系。想想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远不如现在丰富,但是我们小时候却多姿多彩。我给孩子们讲我小时候“爬树上房掏鸟窝,下河摸鱼偷苹果”的人生经历,听得孩子们眼睛里冒着“别样的渴望”,有时候我都会感到心酸——仅仅是听听孩子就觉得“太好玩儿了”,就觉得好满足。我们小时候经常挨揍,但是很快乐,现在的孩子们只能是一声长叹。

所以,多带着孩子去户外活动,去接触大自然,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样孩子就能释放他基因层面的天性。我跟很多家长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不爱出门,那么很大的概率孩子会沉迷于手机。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如果不能通过接触大自然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那么他就只能转而向手机寻求刺激,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小时候不让孩子养成户外活动的习惯,等他长大了你再想让孩子们出门,那就更难以做到了。

总而言之吧,孩子就像是大树,外面看起来相似的两棵大树,你把它们的树干切开观察年轮,就可以破判断它们的生长轨迹。孩子也一样,通过孩子的行为模式你也可以判断孩子的成长经历,进而总结一些规律,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问题,或者作为以后培养孩子要注意的要点。

这些就是我能想到的孩子们小学阶段要注意的要点,如果不全面,大家可以补充,也可以一起来讨论吧,毕竟我接触到的小学生太少了,大部分是根据中学阶段的孩子行为模式进行的反推,有些东西难免是臆想的甚至是错误的,大家辩证的看吧。

#质感创作人#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