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助推研究型学校建设,实现教育的减负提质增效,11月22日,围绕“初中整校推进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的实践探索”主题,北京市第九中学分校举办教育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暨研究型学校建设研讨会。
参会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梁威教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华夏教师杂志社白芸编辑。
石景山区教委基教科副科长荆琳,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科研中心主任龙娟娟及其科研员王曦、罗敏、王琴音老师莅临本次活动。
北京九中校长李先平、副陈慧敏、教学副校长魏文娟、德育副校长任欢迎和区初中校科研主任、教师代表以及本校部分教师等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王曦老师主持。
研究课展示
本次活动首先展示了四节研究课。四位教师围绕“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主题,设计单元教学和作业,通过课堂实例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语文《西游记》飞行棋游戏设计
英语《I love my family》
物理《速度的计算》
化学《地球碳循环》
开场介绍
首先,王曦老师介绍与会领导和专家,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即展示和培育九中分校教育科研成果,并推进研究型学校建设。
课题成果报告
魏校长以《初中整校推进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的实践探索》为题,围绕成果的背景与研究问题、成果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成果的创新点和成果的实施效果五个方面,汇报了课题成果。
科研工作汇报
李校长以《加强科研引领作用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从“科研理念:反思改进行动”、“科研路径:教科研培一体化模式”和“科研实效:促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方面汇报学校的科研工作。
成果指导
梁威教授充分肯定了学校以“作业”为切入口,从2010年建校以来一直持续地深入开展校本研究。此研究基于学校的真问题,校长做顶层设计,全体教师参与整校推进。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理念一致、目标一致,探索出推进的路径和方法,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做法。整个研究过程有理论指导和“五位一体”的推进路径,注重资源建设和过程积累。建议学校在作业整体管理中,引进信息技术智能管理平台,为学校管理和教师实施提供便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作业。
王芸老师认为“作业”的研究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探索,建议深挖研究成果,提炼成学术论文,推广辐射更多的学校。从杂志编辑的视角出发,王老师就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论文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指出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即问题导向,研究的问题一定是真问题;论证科学,强调“论”的过程,观点明确且有数据支持;学术语言,由于受众群体不同,需要将教学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
领导讲话
荆琳科长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对大家的付出表示感谢。九中分校科研工作扎实,以“作业”作为关键切入点,秉持着一以贯之的精神,长期深入地开展科研探索。在这一历程中,三个阶段的 “作业” 研究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成果丰硕。教师深度剖析学情,精心设计出丰富多样的作业类型,并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实施,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后服务的开展为作业课程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与基础,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减负提质增效。此研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提升了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特色。
学校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借助建设研究型学校的机会,促进校本研究成果落地生根,推动教科研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进一步优化和凝练研究成果,加强成果应用转化,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并增强学校辐射引领作用。
撰稿:秦楠 周琼宇
摄影:曹立如 教研组
审稿:秦楠
编辑:闫冬
审核:杨明
华佗小知识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