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考书与补充资料
1. 核心教材
保险学:魏华林《保险学》(第 4 版)需精读 5-6 遍,重点掌握保险合同、基本原则、保险经营等章节;林宝清《保险学》(厦大版)补充地方特色知识点(如闽南保险市场案例)。
经济学: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微观)为基础,平迪克《微观经济学》(第 9 版)补充计算题题型。
金融学: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 6 版)覆盖货币理论、金融市场等内容,黄达《金融学》(第 5 版)可作为辅助。
2. 补充资料
热点与案例:北大保险时评、财经杂志(如《中国保险报》)积累行业热点,关注 “一带一路” 保险创新、巨灾保险等议题。
二、复习方法
1. 分阶段复习策略
基础阶段(3-6 月):
教材精读:每天 3-4 小时,结合教材目录构建框架(如 “保险合同 - 基本原则 - 经营流程”),标注重点概念(如 “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
经济学与金融学:完成高鸿业教材的宏微观部分,整理供需模型、IS-LM 模型等核心理论。
强化阶段(7-9 月):
真题切入:分析近 10 年真题,按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计算、论述)归类,标注高频考点(如 “保险利益”“代位追偿权”)。
专题突破:针对保险学中的难点(如精算原理、再保险),参考魏华林教材的附录公式,结合翔高习题强化计算能力。
冲刺阶段(10-12 月):
模拟训练:每周全真模拟 1 套真题,限时 3 小时,重点练习论述题(如 “保险科技对行业的影响”),结合热点案例拓展答题深度。
记忆强化:使用 Anki 记忆卡背诵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每天复习 100-150 个词条,覆盖教材细节(如 “保险深度”“保险密度”)。
2. 分模块复习重点
保险学:
核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四大基本原则(最大诚信、保险利益、损失补偿、近因),结合案例分析(如 “保险欺诈案例”)。
数理分析:重点练习保费计算、准备金提取、再保险比例分摊等题型,参考魏华林教材中的例题。
经济学:
微观部分:掌握供需弹性、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重点突破计算题(如 “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
宏观部分:理解 GDP 核算、IS-LM 模型、财政货币,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分析(如 “疫情下的经济刺激”)。
金融学:
货币与信用:梳理货币层次、利率决定理论,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金融市场:熟悉股票、债券、衍生品市场的运作机制,整理 “科创板”“REITs” 等热点。
三、真题与模拟
1. 真题使用方法
题型分析:厦大 435 近年题型稳定,包括名词解释(约 30 分)、简答(约 60 分)、计算(约 30 分)、论述(约 30 分),需注意 2023 年新增 “案例分析题”。
错题整理:将真题错题按章节归类,分析错误原因(如 “概念混淆”“计算失误”),针对性补弱。
高频考点:保险学中 “保险合同”“基本原则”“保险经营” 占比超 60%;经济学中 “供需模型”“市场失灵” 为必考;金融学中 “货币”“金融市场” 是重点。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2. 模拟训练要点
答题规范:名词解释需包含定义、分类、例子;简答题分点作答,使用 “首先 - 其次 - 最后” 逻辑连接词;论述题结合理论与实例(如 “保险科技在健康险中的应用”)。
时间分配:名词解释每题 3 分钟,简答每题 8 分钟,计算每题 15 分钟,论述每题 20 分钟,预留 10 分钟检查。
四、备考策略与注意事项
1. 时间规划
基础阶段(3-6 月):每天 3-4 小时,完成教材通读与框架搭建。
强化阶段(7-9 月):每天 5-6 小时,结合真题与习题深化理解。
冲刺阶段(10-12 月):每天 4-5 小时,模拟考试与记忆强化。
2. 技巧与资源
工具推荐:XMind 构建知识框架,Anki 记忆卡辅助背诵,知乎 / 考研帮搜索经验贴。
误区规避:
忽视教材细节:厦大考题常考教材小字部分(如 “保险深度的计算方法”),需精读页下注。
盲目刷题:优先掌握教材知识点,再通过真题巩固,避免 “为做题而做题”。
死记硬背:理解理论后结合实例记忆,如 “损失补偿原则” 可联系车险理赔案例。
3. 心态调整
定期复盘:每周总结学习进度,调整计划,避免焦虑。
模拟考试:考前 2 个月每周全真模拟,适应考试节奏。
健康管理: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疲劳。
五、其他建议
关注大纲:厦大近年题型稳定,但需结合最新考试大纲调整复习重点(如 2023 年新增 “保险科技” 考点)。
学科交叉:经济学与金融学知识可辅助保险学答题,如 “保险市场失灵” 可结合经济学中的 “外部性” 理论
华佗小知识
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