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国凭借学制短、QS前100院校密集等优势,持续占据中国留学生首选目的地。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数据,2022/23学年中国内地留英学生达15.4万人,占非欧盟学生总数的23%。
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对国际化教育的期待,更折射出留学生群体对职业发展的强烈诉求。毕竟,在全球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留学早已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更高职业平台的跳板。但必须要看到的是,职场门槛也在水涨船高。
就在近日,英国最大的实习追踪平台Trackr发布《2024-2025年英国暑期实习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激烈的职场竞争提供了最新注脚。这份覆盖30所大学,且毕业年份为2025-2027年213位申请者的报告,系统揭示了顶尖offer获得者的画像,也为留英学生指明着破局方向。
解析顶尖人才特性
竞争白热化,显而易见。报告显示,2024-2025年英国暑期实习申请呈现“量增率跌”的态势:人均投递量较去年激增1.2%,但面试率从9.3%暴跌至7.2%,相当于每投75份简历才能拿到1个offer,而2024年这一比例为68:1。更令人咋舌的是,即使在获得面试的候选人中,最终拿到offer的概率仅为1.27%,较去年进一步下降。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金融、咨询等高薪行业的“内卷”加剧。除传统投行外,黑石、KKR等买方公司进入“Most Clicked”榜单,成为申请者的新宠。这类岗位通常要求候选人具备复合型能力,比如金融建模、行业分析、跨文化沟通等,导致竞争烈度远超预期。
从申请者画像看,目标校学生占43.9%,半目标校29.6%,非目标校26.5%。值得注意的是,非目标校候选人已连续两年在简历筛选环节表现优于目标校学生,逆袭趋势显著。在专业分类上,商科专业占58.2%,STEM专业占29.1%,文科和其余专业占比较小。这一分布既反映了高薪行业的偏好,也凸显了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性。
报告中最具突破性的发现,是Spring Week对求职结果的决定性影响。数据显示,参加过Spring Week的学生面试率为6.28%,offer率为1.27%,是为未参与者的2倍。这一为期1-2周的低年级实习项目,本质是企业的“人才预筛选”机制,通过模拟工作场景考察候选人的适应性。
成功参与的学生不仅能获得实习证明,更有机会直接晋级次年暑期实习终面。Spring Week的重要性,在不少学生的经历中得到印证。如,某学生在大一通过Spring Week进入某投行实习,凭借项目中的突出表现,大二便锁定了暑期实习offer。这种“早期卡位”策略,已成为顶尖候选人的标配。
对于非目标校学生而言,报告传递出双重信号: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目标校学生在资源获取上占据优势,但非目标校候选人通过以下策略实现突围——时间管理:提前1-2年规划求职路径,利用寒暑假积累相关实习;资源整合:通过校友网络、职业社交平台获取内推机会;技能差异化:强化数据分析、行业洞察等硬技能,弥补院校背景短板。
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对学生进行调研,Trackr也调查了企业的反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给留英求职的学生们带来非常实用且有价值的建议。
调研显示,企业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候选人“搞错申请时间线”。如,部分学生误将 Spring Week的申请截止日(通常为前一年9-11月)与暑期实习混淆,导致错失机会。对此,企业明确建议:“尽快申请,最好在大一就启动规划。”
英国学制的特殊性,还加剧了这一挑战。以硕士为例,1年制课程意味着学生需在入学3个月内完成实习申请,时间压力远超其他地区。某投行HR总监指出:“我们见过太多优秀学生因‘慢半拍’失去机会,早规划是唯一解药。”
另一个建议是,简历定制要从海投到精准狙击。企业反馈中,“简历缺乏针对性”是高频痛点。如,申请投行岗位时,候选人若未突出财务建模或并购案例分析经验,往往首轮即被淘汰。
对此,Trackr建议采用“BBB原则”——Background:在标题栏清晰标注时间、公司、岗位及核心职责;Behavior:用“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描述关键经历;Benefit:量化成果,比如“优化流程使效率提升30%”。
此外,隐性要求是要拥有超越简历的“软技能”。如,跨文化沟通能力可在团队中高效协作,理解不同商业文化。抗压能力可适应高强度工作节奏,比如投行常见的“72小时项目冲刺”。持续学习能力则能够快速掌握新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工作。
写在最后:
当留学逐渐回归教育本质,求职能力的锻造才是留学的终极KPI。报告不仅是一份数据档案,更是一部职场生存启示录。那些看似“开挂”的顶尖offer获得者,实则是用系统思维破解规则的高手——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对时机的精准把控、对需求的敏锐解码,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极致打磨。
华佗小知识
202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