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四川省杨建辉卓越校长工作室、四川省潘万伟名师工作室协办的“好课天天寻”川渝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教研活动在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新校区落幕。川渝两地教育专家、教研员及一线中职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围绕数智时代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创新与核心素养培育,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共绘职教数学教研协同发展新蓝图。
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 杨建辉致辞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廖大凯致辞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彦致辞
高等教育出版社委员、副总编辑 贾瑞武致辞
开幕式上,各方领导高屋建瓴的致辞为活动奠定 “深度交流、协同共进” 的基调。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杨建辉在欢迎辞中表示,学校将以承办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数智时代数学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川渝职教协同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的实践样本;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廖大凯副院长强调,川渝职教教研协同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要以数学课程为重要纽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鼓励两地教师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方面积极创新,赋能两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胡彦所长指出,中职数学教学应紧扣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服务学生职业能力与终身发展,通过川渝两地的深度协同,破解教学痛点,打造职教数学教研新范式;高等教育出版社贾瑞武副总编承诺,将依托优质教材和数字资源,全力支持川渝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为“好课”建设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领导们的致辞不仅明确了活动方向,更凝聚起两地教育工作者携手共进的强大共识。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 屈璐主题分享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屈璐所长以《一堂好课:教育家精神的中职课堂表达》为主题,深度解码 “好课”内涵。在全新时代呼唤好课层面,紧扣职教脉搏,数智时代下教学方式变革浪潮与课程改革趋势,直面教师技术应用滞后,课程与职业场景割裂等痛点。价值追求引领好课方面,她强调需回归课堂理性认知,提出好课应彰显教育性,以教育家精神践行立德树人;突出职业性,精准对接专业需求;释放创新性,借数智技术实现教学突破,构建知识传递、素养培育、能力提升的递进体系。质量提升践行好课环节,屈璐深入阐释“五好课堂”标准:以先进理念引领教学方向,用适配内容对接职业需求,借创新方式激发学习动力,靠融洽氛围促进师生互动,凭显著效果检验教学成果。围绕 “寻好课、研好课、磨好课、献好课”四大策略,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等案例,详细解析从课程构思、研讨优化到打磨呈现的全流程实践路径,为教师打造优质课堂提供清晰指南。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静 专题讲座
山东大学秦静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中职数学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讲座中,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等,指出中职数学需服务“数字中国”战略,融入专业场景,凸显职教特色。她引用李德毅院士观点,强调人工智能对教育是进化而非,教育应聚焦培养学生创造力、终身学习力等AI不可替代的能力。针对教师角色,她提出“自动化—智能化—协同化”三阶段转型路径,构建“教师主导导论课与总结课、AI辅助研讨课”的协同课堂模式,实现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互补。
在省域交流环节,来自川渝两地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丰富且具前瞻性的内容。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付勇 主题交流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付勇教研员以《素养立意--重庆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十年实践》为主题进行分享。教研内容上,突出“素养与融合”,将热点、审美、专业、文化四方面融合。例如在财经专业数学教学中,融入当下金融热点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挖掘数学公式蕴含的对称美,提升学生审美,还引入数学文化故事,增强文化底蕴。活动形式强调“多元与协同”,通过聚焦主题教研,解决特定教学难题;协同区域教研,整合区域资源;开展指导帮扶教研,助力薄弱学校提升;推进跨段综合教研,促进中高职衔接。付勇还给出教学研究建议,鼓励教师善于“远观四方”,积极借鉴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教研员 潘万伟
主题交流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的潘万伟研究员带来《一心双核三向五化: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数学大单元教学四川实践》。他指出核心素养培育是时代使命,但当下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理念错位,重知识轻素养;能级错频,教学难度与职业需求不匹配;权重错配,对核心素养评价不足等困境。为此,四川给出九年协同创新解决方案,从2016-2017 -年问题诊断与研究思路确定,到2017-2020年标准研制与理论框架建构,再到2020-2021年模式创新与教学实践验证,以及2022-2025年成果提炼与辐射推广应用。展望未来,提出从实践成效出发,实现精准落地、问题延伸、协同发展,深化川渝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黄文杰 主题交流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黄文杰副编审分享《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资源建设》。他提到教材与资源建设需适应数字化教学需求,主教材注重内容更新与形式创新,融入更多实践案例。智慧测评系统赋能精准教学;升学复习资料助力学生备考。
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副校长 张易 主题交流
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的张易副校长以《数字化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为主题分享经验。学校以数字化为强大引擎,全力打造数字化职教校园标杆。通过资源建设,丰富教学素材;推进课堂改革,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评价改革,利用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实施师资赋能,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多管齐下推动学校教学全面革新。
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数学教师 唐丽 课例展示
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的唐丽老师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展开教学,以李白诗歌为切入点,巧妙融合文学意境与数学图形,打破学科壁垒。借助AI工具对诗歌中的几何元素进行分析与可视化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跨界思维能力。借助GGB软件动态演示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过程,直观呈现“代数法联立方程判断解的个数”与“几何法计算圆心距与半径关系”的逻辑关联,有机融入课程思政。通过“物联网场景中的传感器信号覆盖范围”项目,让学生运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AI智能学习贯穿教学全程,从“情境导入”到“智能评价”,助力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掌握现代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
四川省蒲江县职业中学教务处主任陈杰梅 专家点评
四川省蒲江县职业中学陈杰梅主任指出,课例以AI李白数字人融合古诗导入,实现数智时代数学教育价值重构,通过智能工厂等职业场景渗透数学思维,转向“素养本位”育人。教学设计突出“类比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迁移“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代数研究方法,通过“联立方程解的个数→位置关系判断”的类比逻辑构建认知链条,培养化归转化思维。教学实施中,GGB软件动态演示类比过程,AI智能体实时总结代数法与几何法各自的优势,强化数形思维关联,体现“技术辅助推理、教师聚焦迁移”的创新实践。
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中心李恒 专家点评
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中心李恒依据《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从“一线探圆”解析课例:探内容上,梳理“代数法联消算判、几何法找求比判”的逻辑链,肯定场景与数学知识的深度融合;探目标时,点赞“知识(两种方法)—能力(运算与直观)—素养(抽象与推理)—思政(诗歌美学)”的立体架构;探重难点中,认可通过追问“真的相切吗”引发认知冲突,结合数据验证突破“代数与几何本质关联”难点。在距离生美维度,以“太阳升起动态距离”阐释数学抽象过程,对比两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强调分层任务尊重个体差异。所感所悟层面,建议“破学段”关联初高知识,通过“数学+诗歌”跨学科设计,展现“美观—美好—美妙—完美”的数学之美。
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郑常秀 案例分享
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郑常秀以《聚焦核心素养 全域综合育人》为主题,阐释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能力+素养”三维架构,强调通过“数学+专业”“数学+实践”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综合育人”的转型。她提出“一主一线三融入”课堂范式(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线索,融入生活、专业、思政),并通过开发26个数专融合专题案例、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课内课外一体的培育生态。此外,该校通过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与数字化资源开发,为素养培育提供师资与技术支撑。
重庆市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吴晓燕 案例分享
重庆市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吴晓燕分享《数字赋能代际共生:“小先生制”梯度培养策略与教师团队成长思考》,提出构建“三阶九维”育人模式:通过晚自习辅导、微课讲解等九个岗位梯度培养学生助教(小先生),利用AI工具实现“学生教学生”的朋辈助学,解决课堂参与不足与课后辅导低效问题。同时,该校以“四维代际互补”打造教师团队,通过老中青教师协同备课、跨校联合教研,推动“大先生”队伍在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上的能力迭代。
重庆市商务学校傅佳 案例分享
重庆市商务学校傅佳以《赋数学之“美”,“育”数学思维》为题,展示《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实践。她以“寻找校园椭圆元素”为导入,通过GGB软件动态演示椭圆生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图形对称美”(绘椭圆)、“方程形式美”(描椭圆)到“理性逻辑美”(用椭圆)逐层体验数学之美。教学中融入幼儿保育专业绘图需求,让学生在设计校园景观时应用椭圆知识,实现“美育浸润”与“专业融合”的双重目标。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彭宦谋 案例分享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彭宦谋提出《升境界 拓格局 变维度——中职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之道法术器势》,解析“道法术器势”五维操作系统:以核心素养为“道”,确定“大概念、大问题、大活动”的设计框架;以学情分析为“法”,构建“单元预学—情境探究—跨课型实践”的实施路径;以AI工具为“器”,实现知识整合与学情诊断;通过“三阶翻转”(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实践创新)推动课堂转型,强调大单元教学需打破课时,在“系统整合”与“分层实施”中落实素养目标。
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冯晓娟 案例分享
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冯晓娟在《以问题链驱动中职数学教学提质增效》中指出,当前教学存在问题简单化、缺乏梯度等困境。她提出“整体性、循序渐进、兴趣驱动、启发”四大设计原则,通过“以旧引新的类比链”(如对比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循序渐进的阶梯链”(从感知到应用的六阶问题)、“关联的变式链”(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拓展设问),引导学生从浅层理解走向深度学习,培养逻辑推理与数学建模能力。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张文彬 案例分享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张文彬围绕《高考评价体系下的中职数学职教高考:以考促教,提升复习效能》,解读“一核四层四翼”备考框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聚焦“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考查内容,通过“基础性(构建知识网络)、综合性(跨模块整合)、应用性(职业场景建模)、创新性(开放题训练)” 四翼策略提升复习针对性。他强调回归教材主干知识,利用真题分析与AI错题诊断强化薄弱环节,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阶梯式提升。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 屈璐 总结发言
活动尾声,屈璐所长作总结发言,衷心感谢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及全体与会者的倾力付出。她高度评价本次教研活动是川渝职教协同的生动实践丰硕成果,汇聚的智慧与经验必将为两地中职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些成果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与创新思路,更将推动“好课”理念在课堂深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川渝中职数学在数智时代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华佗小知识
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