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之光照进小学课堂!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观摩阳光时事课

新闻之光照进小学课堂!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观摩阳光时事课

华佗小知识 2025-06-12
导读6月11日,“小学生时事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京举行。此次活动由《阳光少年报》主办、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承办,来自业界知名专家、校长及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以新闻故事为载体,通过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时事素养。当天上午的观摩活动聚焦三大创新课型,呈现时事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样本:在《阳光少年核心素养》互动课上,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教师邓飞以“找不同”“你演我猜”等游戏化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情感、认知、意志维度的核心素养词。课堂通过新闻故事与核心素养的精准对接,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掌

6月11日,“小学生时事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京举行。此次活动由《阳光少年报》主办、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承办,来自业界知名专家、校长及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以新闻故事为载体,通过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时事素养。

当天上午的观摩活动聚焦三大创新课型,呈现时事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样本:在《阳光少年核心素养》互动课上,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教师邓飞以“找不同”“你演我猜”等游戏化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情感、认知、意志维度的核心素养词。课堂通过新闻故事与核心素养的精准对接,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掌握“读—写—思”能力。

(图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教师邓飞正在上课)

来自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张谦谦展示的《我是阳光读报人》家校社协同课,则用“小手拉大手”实践案例,将新闻阅读延伸至家庭辩论、社区调研,构建“五维素养”(学科、校本、课程等)培育模型,体现“大教育”生态理念。

(图为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张谦谦展示成果)

来自河南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教师田宇舵带来的《AI互动新闻课》,以AI技术将《阳光少年报》新闻转化为微视频,学生通过“思维链对比”项目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培养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图为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教师田宇舵正在上课)

下午的讨论环节,由《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褚清源主持。中国教育学会综合实践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专委会委员柳夕浪北师大项目学习课题组首席专家黄嘉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康建朝,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倪燕,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原校长高峰,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原、河南省督学张欣,河南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校长张正彪、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教科所所长王红顺,《阳光少年报》总编辑赵洪涛,《阳光少年报》发行总监邢燕参与讨论。

柳夕浪指出:“这样的课程资源补充了教材的不足,它把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以更环保的方式进入学生的生活,在数字阅读时代有着积极的意义。期待这个由一份报纸生发的互动课程,不仅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也要成为探究对象,更要成为创造对象。”

(图为中国教育学会综合实践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专委会委员 柳夕浪)

张欣认为:“《阳光少年报》和《大少年》是难得的教学介质和抓手。它是非虚拟性读物中很好的、最贴近各学科教学的读物,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提供的,紧跟时代步伐的跨学科主题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最佳教材。”

(图为河南省督学张欣)

黄嘉莉强调:“通过读一份新闻报来提升学生时事素养,这一点需要坚持。教师使用这份报纸作为课程资源支持学生成长,需要有更高阶的认知,那就是把这个课程资源当成劳动的对象还是劳动的手段,在阅读过程中要看学生是否有成果输出,输出的成果是什么。 ”

(图为北师大项目学习课题组首席专家黄嘉莉)

康建朝说:“阳光少年报的家庭阅读,带动了家长教育。这种偶发的、非正式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通过报纸牵动家长的参与,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图为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康建朝)

高峰建议:“这样的课程教学探索要实现三个链接,一是与教材链接,二是与孩子深度链接,三是与学校课后服务链接。”

(图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原校长 高峰)

王红顺表示:要引导学生从学会阅读到借助阅读去学习。这份报纸将每周发生的大事和趣事,以儿童的语言和儿童的视角来呈现深受学生欢迎。尤其值得关乎的事,报纸将新闻报道中的成人语言转化为儿童语言,更适合儿童阅读。

(图为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教科所所长王红顺)

倪燕称赞:“阳光少年报的新闻故事, 弥补了全学科阅读的空白。”她提出一个问题:所有阅读课程最终指向什么?是孩子们离开课堂后,依然愿意自发去寻找,去感受阅读乐趣,去帮助他们社交,去影响他们改造现实的某些方面。

(图为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 倪燕)

各位专家从专业视角出发,为课程“把脉问诊”。比如在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如何把握好度,既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拓展他们的视野;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如何运用最新教育技术与理念,提升孩子的学习效果;在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上,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形成更系统、更科学的知识架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提出每一门学科需拿出 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也着重强调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媒介素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阳光少年报》联合部分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

赵洪涛介绍,《阳光少年报》以“57个素养点”为框架,通过儿童化语言解读时事,致力挖掘新闻的教育价值,帮助孩子们学做人、学立志、学创造,滋养新时代好少年。“此次我们联合各方专家共同开发时事素养提升课,也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让新闻更好地融入一线教育实践,发挥出应有的独特作用。”

(图为《阳光少年报》总编辑 赵洪涛)

据悉,《阳光少年报》将持续联合学校开发“时事素养课程包”,并扩大“少年追梦”公益计划覆盖范围,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师生。

《阳光少年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管,大象新闻主办,创刊于2016年,目前发行量已突破230万份,覆盖内地所有省级行政区,被誉为“中国少年时事素养第一报”。

(大象新闻记者 毛韶华/文刘子檑/图 段伊博 于佳敏 )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