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节,我儿子正面临着中考。这娃性情敏感,加之最后一次模考成绩不理想,他临考前那段时间的情绪很不稳定。
考前最后一个周末,我陪他在小区门口的公园里散步,沿着木栈道陪他绕行了一圈又一圈,我跟他聊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中考。
聊完之后,我们彼此都释然了很多。后来儿子以比较平和的心态参加了中考,最终考试结果也不错。
转眼又到今年的中考季,我也把自己当年的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参加中考是在几十年前,90年代。
当年在我老家那片区域,小升初都要经过考试,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初中。
而初升高的中考,只有不到20%的孩子可以考上高中或中专,大部分孩子的学历止步于初中。
所以,无论小升初毕业考,还是中考,都可以决定一部分人的命运。
我的小升初非常顺利,在全学区几十所小学的毕业生里,我的成绩位列第一。因此升到初中后按入学成绩,我也是校排第一。
初中三年,我的考试成绩大部分也是第一,偶尔第二。
我享受了多年众星拱月般的优待,心里难免有些飘飘然。
直到初三,我们重新换了一个新的女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她似乎不再对我“另眼相看”。
我的座位也从永久的第一排,被调换到了中后排。
我头一次体会到看上课看不清黑板的滋味(后来配上了近视眼镜)。
然后又发现数学课上总是听不清(可能是老师声音小以及自己听力差)。
总之,我的数学成绩开始变得不稳定。
尽管大部分考试依然名列前茅,但有一次几何章节的小测试,我居然破天荒地考了个不及格。作为优等生的自尊心头一次遭到猛烈暴击,我几乎一夜失眠。
尽管后续的各种数学考试,我又恢复了常态,基本保持着前三名,但是,那一次数学小测的失利,还是给我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以至于每一次拿到数学试卷,我心里都有几分惶恐,害怕再次考一个丢人的分数。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到了中考的数学考场,我心里紧张到了极点,勉强撑到做最后的几道几何证明题,我忽然变得头昏眼也花,脑子里毫无头绪。等我考完数学走出考场,仿佛已经变成了行尸走肉。
幸好,考其他科目时,我又恢复了正常心智。
中考出成绩那天,语文老师兴奋地告诉我说:我语文考了全县第二名;而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从此没再跟我交流过。
后来我看到了总分,比班上另外几个成绩好的同学都差一截。我大致反推了一下,我的数学成绩可能不到90分(满分120,尖子生的成绩一般都在115以上)。
好在其它科目都正常发挥,我的总分还是过了重点高中的录取线,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进到高中以后,我看到了入学成绩排名——50个人的班级,我排21名。这是我有史以来的最差排名。
仿佛大梦初醒之后跌落凡尘,我的感觉有点虚无,虚无之后,又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我再也不需要像过去一样紧张兮兮地保我的第一名了。
我卸下了所有的骄傲,虚荣,以及被过度关注的压力,轻装上阵地开启了我的高中生活。
高一第一次月考,我就考成了班上的第2名,年级排名进步一百多。在总结大会上,我被年级主任点名表扬。但我心里已经起不了太多的波澜。
就仿佛一个人经历过生死,从此就看淡了名利。
在此之后,我又经历过人生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试,包括高考,研究生考试,出国留学考,以及上班之后的职业注册认证考。
所有的考试,我都稳定发挥;所有的考试,都非常的顺利。
当儿子面临中考,紧张不安时,我告诉他:
“如果你中考考砸了,那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在年轻时经历一些挫折,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就像妈妈一样,正是因为那一次中考失利,粉碎了我当年的骄傲和浮躁,让我以后的人生路,走得更加稳重踏实。
任何重要考试,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考题恰好命中自己的薄弱环节,比如大脑忽然断电……但成绩的下限,主要在于平时的努力,这个下限基本上是可控的。
就好比妈妈当年,虽然数学考试失利,但因为下限不低,因此依然考上了重点高中。
以你的成绩水平,只要考试时不涂错答题卡,下限也是可控的,最差的可能就是上家门口这所高中,虽然它不是重点,但是离家很近,也是一大便利。
你就安心面对考试吧,考出什么样的结果妈妈都可以接受。”
后来儿子就平静地参加了三天中考,没有出现重大失误。
现在回顾,孩子之所以能够很快平静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接受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下限”。做父母的首先要有这个肚量去接受最差的结果,那么孩子也就容易实现自洽。
无论考试,还是人生,如果最差的结果(下限)都可以接受,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如果孩子的成绩下限实在太低,中考分数达不到高中录取线又该怎么办?
那或许是上天在暗示:这条道,不适合孩子;适合孩子走的路,在另一边。
总之,面临重大考试,家长首先得学会逻辑自洽:
考好了,就是天道酬勤。
考差了,就是塞翁失马。
华佗小知识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