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打破成见,永不认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
读了上面这句话后,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相信而看见”和“看见而相信”,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或者说是思维方式,其结果必然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在立意上,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来写作,或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辨证分析。辩证地认识、分析问题,其立意比较高远。
【立意】“相信而看见”:
1.放下成见,不固执,才能看见新的天地。
2.有些东西,不需要用眼睛去证实,心灵就能感受到,选择相信,不去怀疑。
3.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才能创造更多价值,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4.相信信仰。因为相信,愿用一生去实现,最终看见或实现。
5.相信梦想。当你相信你会成功,你才会想办法努力去实现它;而不是看到别人成功了,你才相信梦想会实现;机会永远是给相信梦想的人。
6.相信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永远都需要“相信而看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未来变成现实,创造出更多的美好和奇迹。
“看见而相信”:
1.眼见为实,要思考,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2.做事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实实在在做事,不被虚无飘渺的事物蒙蔽双眼。
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量力而行,避免华而不实。
既“相信而看见”,又“看见而相信”:
1.既要思考,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2.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又要树立远大目标。
3.“看见而相信”是一种短视行为,是坐井观天:选择“相信而看见”,才能走出狭小天地,打拼出灿烂人生。
【素材】人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又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其实这两句话看似不同,实则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而多了几分猜疑的想法。人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被听到的话所欺骗,所以才有“眼见为实”;而又担心自己所看到的并非事实,又有了“不相信眼睛”。
究其根源,便是这物质丰富的社会有些人精于算计,而让公众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才会时刻担心被骗。从掺假的毒奶粉,到“掺假”的学历;从伪造的虎照片,到被宰的游客……无不如此。
我们呼唤像冯友兰教授一样的人们,能在万目皆然时独具一双慧眼,参透现象,秉持正义;我们呼唤社会道德的回归,结束人们彼此之间的猜疑。不论相不相信眼睛,只要社会拥有正义与道德,我们总能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去存真。
单纯的视觉假象使人落入圈套,而精密筹划的更能将人玩弄于掌心。因此“眼见为实”的训条早已不再适用,你不见用科技手段造假造谣的事屡屡发生吗?眼睛是顾城寻求光明的工具,但在科技对的蚕食面前,真正应当被拿起的,是思想。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而怀疑的精神与不竭的思想,才能将人解救于盲目的迷信之中。孱弱的古人只能依眼睛而坚信“地正方圆”,难道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经历世代的彻悟之后仍执着于肉眼所“证实”的世界,以之为所在吗?肉眼往往将人限定于浅层的表相中,而通过思维的运转,人才会真正接近,接近真理。
【结构】例文采用对称性标题,紧扣“成见”和“认命”展开,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向读者发出了一个心有不甘的高中生内心的期许和呼唤。在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描述哪吒的遭遇,以及父亲李靖对他的关心和百姓对他的不理解,转而写到当今对于高中生的教育方式,层层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成长过程中,懂得正视成见、敢于追寻、永不认命的重要作用。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佳作赏析】: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者,带着一颗好奇的心,踏上了寻找自我的旅程。有人说:“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独自漫步在校园的小径上。那时的我,正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而焦虑,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突然,我看到了一只蝴蝶,它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我停下脚步,静静地观察着它。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信仰之光,它在我心中悄然绽放。
我想起了那个曾经让我心生敬畏的人——霍金。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面对命运的残酷打击,他从未放弃过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信念。霍金曾说:“即使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我的心依然可以飞翔。”正是这种信仰,让他成为了科学界的传奇。霍金的故事让我明白,信仰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信仰之光,照亮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到“嫦娥五号”月球样本的带回,我国航天人用信念和汗水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他们坚信,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正是这种信仰,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前行,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信仰之光,也照亮了我国脱贫攻坚的道路。无数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为贫困群众送去温暖和希望。他们坚信,只要用心去帮助,就一定能够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正是这种信仰,让他们在扶贫一线挥洒汗水,为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也曾因为相信而看见。记得那是我初中时期,我参加了一场辩论赛。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一度感到迷茫和无助。然而,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最终,我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比赛。那一刻,我明白了,只要心中有信仰,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信仰之光,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灵的大门。它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正如那句话所说:“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让我们怀揣信仰,勇往直前,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佳作赏析】:打破成见,永不认命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每一颗星辰都有其独特的轨迹,每一片叶子都有其生命的韵律。而在这无尽的宇宙与生命的交响中,有一种力量,它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那就是——打破成见,永不认命。
我曾见过一位老渔夫,他每天清晨都会驾着小舟,独自一人驶向遥远的海域。他的渔网总是破旧不堪,他的小舟也显得有些摇摇欲坠。然而,无论风雨如何,他总是坚定地出海,从不言弃。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这么辛苦?”他微笑着回答:“因为我相信,这片海域里,总有我捕捞不到的鱼。”
这位老渔夫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他不是因为看到了鱼而相信,而是因为相信而看见。他的信念,如同那破晓的曙光,驱散了黑暗,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固有的成见所束缚。我们相信,某些事情是注定无法改变的,某些梦想是遥不可及的。然而,当我们被这些成见所困时,我们便失去了看见的可能。就像那位在黑暗中等待光明的人,如果他不相信光明终将到来,他又怎能看见那破晓的曙光呢?
打破成见,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勇气让我们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固有的框架;智慧则让我们在挑战中找到新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正如那位在荒漠中寻找绿洲的旅人,他不是盲目地追逐,而是根据地形、气候,寻找最有可能出现绿洲的地方。
历史上有许多打破成见,永不认命的人。比如,那个在黑暗中坚持实验,最终点亮世界的爱迪生。他相信,只要不断尝试,总有一天能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他的信念,最终让他成为了“发明大王”。
再比如,那个在逆境中坚持创作,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鲁迅。他相信,文学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唤醒沉睡的灵魂。他的信念,让他用笔尖刺破了黑暗,点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打破成见,永不认命,并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证明。它需要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放弃希望,不屈服于现实。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打破成见,永不认命。因为只有打破成见,我们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只有永不认命,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让我们怀揣信念,如同那破晓的曙光,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因为,当我们打破成见,永不认命时,我们便拥有了看见的力量,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勇气。
华佗小知识
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