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话微积分
问一: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微积分”吗?
答一:不妨这样说, “微分”是将连续的整体分解成无限小的组成部分,而“积分”则是将许多细小的部分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
问二:微积分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案答二: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微积分是研究“变化”的数学 更准确地说,它研究的是“连续变化”,包括天体运动的“连续变化”。
问三:有人说,微积分起源于人们对星辰、月亮和太阳的痴迷,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三:我想反过来问问你,为什么天体会成为人类最早数学化的对象?
问四:我认为答案有两部分:第一,某些天体的运行显然有规律可循;第二,那些规律能够被可靠地观测到。
答四:我想你说得对,天体运动呈规律性,运行速度缓慢,而且肉眼可以观测到。因此,人们可以绘制图表并记录下来。微积分正是在追寻行星运动规律的探索中萌芽的。
问五:请你介绍一下这方面的重要人物,好吗?
答五:首先是阿基米德。曲线是研究“变化”的重要内容,而他是第一个描述这种“变化”的人。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对“无穷”的驾驭。
问六:他驾驭“无穷”的方法,就是巧妙地将物体拆解再重新组合,从而为微积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这样说吗?
答六:可以。动画人物史莱克光滑的肚子或喇叭形的小耳朵,是计算机利用无数个微小的多边形建构起来的。外科医生使用相同的技术来预测整形手术的结果,运用阿基米德的思想,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真正有效的“手术模拟”。
问七:那古典时代之后的人物呢?
答七:接下来是开普勒。他对宇宙规律抱有一种神秘主义的看法,认为自己正在发现上帝用来创造宇宙的神圣几何。哥白尼提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设想,开普勒则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这一点。
问八:你对开普勒的描述,我很感兴趣。数学神秘主义是怎么一回事?
答八:这是一个贯穿整个数学发展历程的主题。人们认为某些理论之所以优美,或许是因为这种美感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启示。这种启示无疑对爱因斯坦最有效:最美的相对论版本最终被证明是最好的。数学之美与真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问九:美能指引我们发现真理吗?
答九:遗憾的是,并非总能如愿。但有时可以。
问十:在纯数学领域,人们往往强调优雅,而优雅或多或少等同于简洁。只要人们继续把美和简洁联系在一起,并始终渴望简洁能够对应事物的根本,那么美依然会是探寻真理的指路明灯。是这样吗?
答十:或许是这样。开普勒认为行星的运行轨迹应该是一个圆,因为圆形是最简单、最完美的形状。然而,行星并非严格地沿着圆形轨道运行,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解释这一点。
问十一:真理就是近似于美?
答十一:不知道。开普勒最后证明,行星运行轨道是椭圆。这个纯几何学中的简单形状,竟然揭示了行星围绕太阳的运行轨迹。观测数据与理论完美契合,开普勒是对的!他认为“上帝会运用几何学”,这一偏见似乎得到了印证。而且,这个答案如此简单。
问十二:接下来,会有另一个简单的“真理”吗?
答十二:另一个同样简单的“真理”是伽利略的发现:物体在空中抛掷后的轨迹呈抛物线形状。理论上来说,篮球的投篮轨迹也呈抛物线状。然而,由于恼人的空气阻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现实世界……总是近似于美。
问十三:那么我们应该关注真实发生的现象,还是沉浸在完美的理想世界中,探究事物“本应如此”的状态?
答十三:伽利略选择了后者。如果说完美的抛物线弧线是一种“谎言”,那么伽利略常常选择这种“谎言”,他选择看到事物的理想状态。
问十四:随后,应该是牛顿横空出世吧?
答十四:牛顿为当时已知的所有地球和天体运动提供了一致的解释,让我们看到:自然是有逻辑的。而在他之前,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人们说牛顿“发明”了微积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牛顿将前人已知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体系。牛顿成就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他将微积分变得非常机械化,人们甚至不需要理解就能进行运算。遗憾的是,这恰恰是许多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常态。
问十五:微积分的应用极其广泛,但它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答十五:确实如此。人们曾经相信,只要能准确测量宇宙中所有粒子初始时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就能准确推断出它们此后每时每刻的运动轨迹。事实并非如此,微积分也有为力的时候。
问十六:费曼有句名言:“微积分是上帝的语言。”你是否同意?
答十六:这么说并非没有道理。很多人会说“数学是宇宙的语言”,但更准确地说,微积分才是宇宙的语言。从原子到星系,所有我们研究过的领域,背后都有微积分的影子。
(摘编自《在无限与变化之间:一场关于微积分的深度对话》,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解释微积分内涵、说明其研究对象后,问三谈到了星辰、月亮和太阳等天体,旨在引发人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B.答四针对问四“答案”的第二部分,以“运行速度缓慢”“肉眼可以观测到”等进行了纠偏,表达含蓄而委婉。
C.问五到答十四逐一介绍微积分发展史上四个重要人物,问五、问七、问十二、问十四形成并列关系,条理清楚。
D.答十四肯定了牛顿将微积分“机械化”带来的益处,但同时认为学生机械地学习微积分,是一件令人遗憾之事。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文多处使用“不妨这样说”“更准确地说”“有人说”等词句,体现了问答过程中双方思维和语言的严谨性。
B.答六在诠释阿基米德驾驭“无穷”之法时,举动画制作和外科手术为例,生动说明了阿基米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C.问十反复使用“简洁”一词,答十、答十一、答十二却使用“简单”一词,从中可见问者和答者的观点差异。
D.问十六与答十六中的“语言”、答十六中的“影子”,都含有比喻意味,体现了这篇对话语言生动形象的一面。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在世界万物中, ① ,微积分为我们提供了描述和分析这些现象的数学工具。微分的魔力在于它可以告诉你在一瞬间发生了什么,如《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论述类似于微分,将一个整体分解为无数个无穷小的部分;积分则与之相反,是将许多细小的部分 ② 。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将前人已知的知识整合成一个体系,使我们明白: ③ 。
4.问答十五和问答十六的顺序能否颠倒?请简要分析。(4分)
5.数学之美与真理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这能够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唱 戏
何香久
子产庙戏楼是一个老式戏楼,廊柱斑驳,但可以看出明清时代乡村戏楼的规制。
台口挂出一个大大的戏牌,上边写着“今日演出:小二黑结婚”。台下黑压压挤满了十里八庄的乡亲。
在戏里扮演区长的田正在后台化妆,小任走过来附在他耳边说了句什么,他拉小任到门外。
田问:“你说黄老三他们出动了?”小任点点头:“黄老三纠集了张子豪、张老瞎五六个绺子的土匪,有三百多人。”田说:“这小子把最后的老本全拼出来了,咱们得做好准备,隆重欢迎。”小任说:“焦区长带队伍去‘欢迎’他们了。”
①田说:“这场戏,咱给他好好唱唱。”
黄老三的一个心腹——土匪杨苗化装成看戏的农民,隐在老乡中。他一双眼睛不时地向四周观察。小任挤在杨苗旁边,机警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台上,徐俊雅演小芹,正演《订婚》一场。台下,杨苗问身边的小任:“老弟,哪村的?”小任说:“圈椅马的。”杨苗问:“贵姓?”小任答:“姓马。”杨苗说:“这戏唱得真热闹。”小任说:“嗯,不赖!兄弟哪村的?”杨苗说:“东庄的。”小任问:“噢。那你认得王玉德吗?”杨苗说:“王玉德?认……认得,认得!前天还跟他一起喝酒来着。”②小任一拍巴掌:“咳,这王玉德死了.才多年。我咋问起死人来了!”杨苗很尴尬地咧咧嘴。
到了伏击的地方,焦裕禄说:“都安排妥了,咱们打响战斗,军分区会马上增援,这回给黄老三包个大馅的饺子。”
村子里,戏台上,正演着小芹和小二黑在河边约会一场。台下,看戏的人们纷纷议论着:“你看演得多好!”“这是谁家闺女呀,扮相这么俊?”“是工作队的小徐同志。”
小任看见杨苗悄悄顺人空往前挤,也跟上去。
黄老三亲率三百多名土匪向大营包抄而来。他为这次袭击作了周密的谋划,先让杨苗带几个人在看戏的群众中潜伏,伺机刺杀田和焦裕禄,里边一响,外边就冲进去,一举解决掉工作队和民兵。黄老三把这个计策叫“快刀子钻心”。
台上,扮演区长的田上场了。台下,杨苗问旁边的人:“这区长是焦区长扮的吧?”旁边的人说:“焦区长演的是《血泪仇》,这是田。”
趁着人们专心看戏,杨苗从怀里摸出手,悄悄向台上瞄准。
小任大喊一声:“杨苗!”杨苗一个愣怔。小任迅速拧住他握的手,把他胳膊往上一抬。响了,子弹射向天空。上来两个民兵,按住了杨苗。又有两个土匪乘机拔欲发,也都被民兵制伏。
田在台上喊:“乡亲们,不要怕,继续看戏。好戏在后头呢。”
村里一响,村外的土匪在黄老三的指挥下往村里冲,正好掉进了焦裕禄设下的包围圈。一时声大作,进攻大营的土匪被保田队的火力压在一片坟地里。他们借坟头的掩护向保田队的阵地还击。
黄老三和张子豪等几个团首隐在一个最大的坟包后面。张子豪问:“三哥,保田队咋有那么好的呀?”黄老三咬牙切齿地说:“他奶奶的,那都是老子的快!这一回,老子要一条不少地全收回来。”
土匪的炮火越来越猛,保田队员们拼力抵抗,土匪借密集火力的掩护发起冲锋。黄老三挥着手喊叫着:“弟兄们上啊!冲进大营,天下就是咱的啦!”
保田队阵地上,一个民兵对焦裕禄说:“土匪全疯了,蝗虫蚂蚱往上拥,咱的子弹不多了!”焦裕禄下令:“节约子弹,等土匪近了甩手榴弹!”
匪兵们号叫着冲上来。一阵手榴弹又把土匪压回坟地里。张子豪对黄老三说:“土八路不是没弹药了吗?”黄老三说:“打了这半天,他们弹药也该绝了。冲!”在他的威逼下,匪兵又向我方阵地冲来。
突然间响起冲锋号声。军号声让保田队员们精神顿时为之一振。焦裕禄喊道:“同志们,是军分区的同志来支援我们啦!”阵地上一片欢呼声。穿灰布军装的军分区战士如猛虎下山,直冲过来,与保田队形成合围。匪兵腹背受敌,如没头苍蝇一般乱撞,没有的匪徒全做了俘虏。
戏台上,最后一场《过堂》已近尾声。
大幕正待拉下,此时,保田队员押着俘虏,扛着缴获的武器进了村。看戏的群众沸腾了,一起向队伍拥过来。可是俘虏队伍中没有黄老三!群众纷纷问:
“黄老三呢?”
“为啥没抓到黄老三?”
田迎过来,问:“焦区长呢?”
大家这才发现,焦裕禄也不见了。
③人们都知道,他一定是找黄老三去了!
(节选自何香久《焦裕禄》,有删改)
文本二:
擒 敌
焦守云
父亲“单刀赴会”的事迹也被写入很多作品中。
为了争取黄老三,父亲曾单匹马到黄家庄的黄老三家里上门招降。双方互探虚实,并没有撕破脸,但也没有达成协议,黄老三毫无投降之意。
在清明节,趁着黄老三上坟不备,民兵设伏一举擒获了这个土匪恶霸。父亲问清了黄老三埋在寺庙神龛下的武器并起获后,立即将他放走了。父亲解释道:抓黄老三容易,可他身边的牛黄狗宝不拎出来,迟早还会祸害乡亲。
黄老三也没有消停。回去后,他就指使人打工作队的黑,暗杀我父亲。由于父亲警惕性高,每晚睡觉都换地方,甚至上半夜在东洼下半夜就去了南洼。
多年后,母亲对这段惊心动魄的工作经历有过罕见的回忆。④她说:“你爸胆可大,天黑时安排好工作,腰里别把斧子就出去了。”
不久,区顺藤摸瓜,抓获了杨苗、霍子剑、杨金山等悍匪。黄老三眼看羽翼被逐一剪除,感到大势已去,当夜就逃跑了。
这一下,身负血海深仇的群众无不痛心疾首,恨当初没有一崩了黄老三。父亲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派出几队民兵进行搜查,第四天终于在二道岗活捉了装扮成马车夫的黄老三。
(节选自焦守云《我的父亲焦裕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以白描手法,先写“廊柱斑驳”的老式戏楼,再写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地看戏的悠久传承。
B.文本一写田在参加演出的同时指挥若定,侧重写其勇猛善战;写焦裕禄到村外去伏击敌人,侧重写其富有谋略。
C.文本一中“蝗虫蚂蚱往上拥”“如没头苍蝇一般乱撞”等,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对土匪不堪一击的蔑视。
D.文本二对杨苗、黄老三等被抓获过程的记述,表明文本一的创作并非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与艺术创作规律相悖。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语带双关,幽默而又含有深意,表达出了田对消灭土匪的自信态度。
B.句②描写了小任从犯糊涂中醒悟过来的言行表现,杨苗的“尴尬”与之呼应。
C.句③戛然而止,也留下悬念,同时从侧面烘托了大家对焦裕禄的了解和信任。
D.句④在前文叙述父亲焦裕禄往昔经历后,插入母亲的回忆,使行文富有变化。
8.文本一中写到《小二黑结婚》的演出,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刻画了焦裕禄的形象,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佛肸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昔者赵简子②薨而未葬,而中牟畔之。既葬五日,襄子兴师而攻之。围未匝,而城自坏者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也。君曷为而退之?”襄子曰:“吾闻之于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使修其城然后攻之。”中牟闻其义而请降,曰:“善哉!襄子之谓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三:
佛肸之叛,乃赵襄子时事。《韩诗外传》云:“赵简子薨,未葬,而中牟畔之。葬五日,襄子兴师而攻之。”《新序》云:“赵之中牟畔,赵襄子率师伐之,遂灭知氏。”《列女传》亦以为襄子。襄子立于鲁哀公之二十年,孔子卒已五年,佛肸安得有召孔子事?
《左传》定公十三年,齐荀寅、士吉射③奔朝歌。哀公三年,赵鞅围朝歌,荀寅奔邯郸。四年围邯郸,邯郸降,齐国夏④纳荀寅于柏人。五年春,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夏,赵鞅围中牟。然则此四邑者,皆荀寅等之邑,故赵鞅以渐围而取之。当鲁定公十四五年孔子在卫之时,中牟方为范、中行氏之地,佛肸又安得据之以畔赵氏?
(节选自崔述《考信》)
材料四:
据《左传》定公十三年秋,范氏、中行氏与赵氏始启争端。是年冬,荀寅、士吉射奔朝歌,时中牟尚为范氏邑。其邑宰佛肸,或欲助范、中行氏拒赵氏而未果。其召孔子,正可在定公之十四年。此与公山弗扰⑤之召同一情形。惟《论语》文辞简质,谓二人之以费叛、以中牟叛,乃指其存心,非指其实迹,本无可疑。读古书遇难解处先当尽可能别求他解诸解均不可通乃作疑辨。《论语》此两处,惟当解作意欲以费叛、以中牟叛即得。而崔氏轻肆疑辨,则亦有故。
(节选自钱穆《读崔述〈洙泗考信录〉》)
【注】①佛肸: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中牟的县宰。②简子:指赵鞅,春秋晋国大夫。下文襄子是简子之子。③苟寅、士吉射:均为春秋晋国之卿。荀寅,中行氏。士吉射,范氏。④国夏:春秋齐国大夫。⑤公山弗扰:鲁国当政者季桓子的家臣,费的县宰。
10.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读古书A遇难解处B先当C尽可能D别求E他解F诸解G均不可通曰乃作疑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畔,同“叛”,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的“畔”用法不相同。
B.匝,环绕、周遍,与《短歌行》中“绕树三匝”的“匝”意思不相同。
C.“赵之中牟畔”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不同。
D.拒,抵御,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为拒谏”的“拒”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子路引用孔子言论,认为佛并是亲自做坏事的人,孔子不应接受他的征召。孔子认为子路错误理解了自己的主张,自己并不真的想到那里去。
B.材料二中,赵襄子不在对自己有利时进攻中牟,不在中牟危险时逼迫他们,准备在中牟修好城墙之后再去攻打他们,结果赢得了中牟的人心,不战而胜。
C.材料三提到赵襄子在他的父亲下葬五天之后,就起兵攻打中牟;同时也提到赵鞅在连续追杀荀寅的过程中,曾先后包围朝歌、邯郸、柏人、中牟等地。
D.材料四认为,在范氏、中行氏与赵氏之间的争端开启之后,荀寅、士吉射被迫逃亡朝歌,中牟邑宰佛肸可能想帮助范氏、中行氏抵抗赵氏,但没有实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也。君曷为而退之?
(2)然则此四邑者,皆荀寅等之邑,故赵鞅以渐围而取之。
14.材料一提到了什么历史事件?崔述和钱穆对它的看法有什么不同?(5分)
(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刘十秀才见过,寻以为寄,次韵和酬
梅尧臣
放言破崖岸,尘事尽磨刮。
况此气澄明,幽襟亦轩豁。
竟日坐衡茅,同心异胡越。
吾道今不孤,长吟为君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直抒胸臆,展现自己敢于直言、不拘于世俗的心境。
B.“气澄明”一语双关,以清朗天气与“轩豁”襟怀相互契合。
C.作者与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竟然都隐居陋室,同心共鸣。
D.全诗语言质朴刚健,有以文入诗的倾向,彰显出个性化特征。
16.诗歌尾联情感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国风美妆盛行的当下,博物馆打造出的古风美镜明亮宛如星辰,让人联想到杜牧《阿房宫赋》里“ , ”的名句。
(2)陶渊明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来赞颂荆轲的伟大,而苏洵《六国论》用“ , ”表达了对荆轲的不同看法。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题者,额也,标题是文章的“门面”。可是,在编务工作中常会看到一些来稿的标题,或是苍白陈腐、( ),或是拖沓繁冗、缺少淬炼,或是看似华丽、实则空洞,或是语句要素不全,或是充斥专业名词让人难懂……文风的好坏优劣,不仅体现在文章中,也体现在标题上。好标题彰显好文风,改进文风应从改进标题做起。
无的放矢、乏善可陈的文章,是不可能产生精彩标题的。制作好标题,首先需要勤于实践、认真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比如,同志的《反对党八股》,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形式主义文风等种种表现形式和危害,这个具有鲜明立场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旨。
①标题绝非是词语的随意拼凑,②必须严格遵循基本的语法规则,③语言精炼。④同时还应符合事实,⑤既不能夸大或歪曲,⑥又不能避免模棱两可。如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就简单、明了、准确。
标题制作还可以通过调整句式长短、恰当使用标点符号等来增强节奏感和气势。善于运用“积极修辞”,以比喻、借代、引用、设问、比拟、感叹等修辞手法雕琢标题,可使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光明日报》近来头版刊发的《干字当头,拓开那寥廓新天!》(例一)、《你涨,他也涨,那彩礼咋能不高?你降,他也降,这日子咋能不好!》(例二)等文章标题,都生动活泼、振奋人心,让读者一见倾心,渴望赶紧阅读。
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云亦云B.照本宣科C.拾人牙慧D.鹦鹉学舌
19.下列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提炼出能准确反映核心思想的标题,统领全文的灵魂随之出现
B.标题应能准确反映全文的核心思想,使之成为统领全文的灵魂
C.标题应能准确反映全文的核心思想,统领全文的灵魂随之出现
D.提炼出能准确反映核心思想的标题,使之成为统领全文的灵魂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第四段举《光明日报》近来头版刊发的两个文章标题为例。请选择其中一例,说明其“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原因。(4分)
22.下面两个句子,哪一句放在结尾更合适?请简要分析。(4分)
句①:同志曾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好的标题,也应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
句②:“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这是清代郑板桥对文章标题重要性的看法。
三、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们在天上/愿为一颗星/他们在地上/愿为一盏灯/不怕显得多么渺小/只要尽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敏感的大地/处处仍有/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舒婷《献给我的同代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勇敢真诚”与“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参及解析
1.(3分)
D(A项“旨在引发人们对天文学的兴趣”错误,曲解文意;B项“进行了纠偏,表达含蓄而委婉”错误,应是“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有利于读者理解”;C项“形成并列关系”错误,它们之间并非都是并列关系。)
2.(3分)
C (“从中可见问者和答者观点的差异”错误。“简洁”与“简单”所指不同,不能体现问者和答者观点的差异。)
3.(3分)
示例:①连续变化无处不在 ②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 ③自然是有逻辑的(每答出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4分)
示例一:可以。①问答十六承接问答五到问答十四的内容,在回顾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微积分的重要性,衔接自然;(2分)②问答十五放在问答十六之后,对微积分的局限性做出合理补充,结构更显严密。(2分)示例二:不可以。①问答十六从全文角度总结并强调微积分的重要性,与问答一到问答四的内容形成呼应;(2分)②问答十五放在问答十六之前,说明问答十六建立在问答十五的基础上,这使问答十六更显坚实与可信。(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第一问:①数学之美与真理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②美有时能引导人们探寻和发现真理,最美的理论或是最好的理论。(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问:①要辩证看待数学之美与真理之间的联系;2要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领悟万物尤其是数学之美;③要平衡感性与理性、美育与智育,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每点2分,任答两点。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
A(B项两个“侧重……”均错误,写田应是侧重写其富有谋略,而写焦裕禄则是侧重写其勇猛善战;C项“表达了对土匪不堪一击的蔑视”错误, “蝗虫蚂蚱往上拥”在写“土匪全疯了”,而非“不堪一击”;D项“文本一的创作并非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与艺术创作规律相悖”错误,文本一的创作是在追求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真实,符合艺术创作规律。)
7.(3分)
B(“从犯糊涂中醒悟过来”错误,小任是故意试探杨苗。)
8.(4分)
①用演出来麻痹敌人,体现人民斗争的智慧;②与真实战斗相映衬,形成虚实双线的交织;③明清的旧戏楼上演新戏,折射出社会时代的变迁;④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使叙事节奏张弛有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文本一以全知视角自然呈现焦裕禄的形象,文本二以亲人回忆的有限视角,使其形象更加亲切。②文本一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焦裕禄的形象,文本二以亲人讲述侧面表现焦裕禄的形象;③文本一是小说,运用文学手法刻画焦裕禄的形象,其中不乏虚构;文本二是回忆录,以纪实的手法讲述焦裕禄的事迹,客观真实,充满深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
BFH(原句标点:读古书遇难解处,先当尽可能别求他解,诸解均不可通,乃作疑辨。)
11.(3分)
A(A项“畔主背亲”的“畔”也同“叛”,用法相同。B项“绕树三匝”的“匝”是量词,圈、周。C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D项“不为拒谏”的“拒”指拒绝。)
12.(3分)
A (“孔子认为子路错误理解了自己的主张,自己并不真的想到那里去”错误,根据原文,孔子承认自己说过这话,并且也真的想去那里。)
13.(8分)
(1)您讨伐中牟的罪行而城墙自己坍塌,这是上天的帮助。您为什么退兵呢?(译出大意给1分;“诛”“是”“曷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虽然如此,可是这四座城邑,都是荀寅等人的城邑,所以赵鞅逐一包围并攻取了它们。(译出大意给1分;“然则”“故”“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5分)
(1)材料一提到佛片占据中牟叛变,且征召孔子;(1分)(2)①崔述认为其为虚构,因为佛片叛变时孔子已死五年,且当时佛肸尚未占据中牟;(2分)②钱穆认为不应怀疑其真实性,《论语》的表述指向佛肸的居心而非其行为。(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3分)
C(“但竟然都隐居陋室”错误。“竟日坐衡茅”是指二人“整日”坐在茅屋中畅谈,并非“都隐居陋室”。)
16.(6分)
①诗人因为友人的来访畅谈而感到“吾道不孤”,既有与友人志同道合的欣喜,也蕴含对道义的自信与坚守。②诗人通过为君长吟的具体行动,既是对友人诗作的积极回应,也暗含相互切磋、砥砺大道的期待与共勉。(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给分。)
17.(6分)
(1)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示例一: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示例二: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示例三: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每答对一空给1分 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3分)
B (“照本宣科”指照着本子读。形容只是死板地照着念,毫无创造发挥。不合语境。)
19.(3分)
D(B、C两项转移话题,首先排除。A项前一个分句衔接自然,后一个分句转移话题,也应排除。)
20.(4分)
①修改为:“标题绝非词语的随意拼凑”或“标题绝不是词语的随意拼凑”;⑥修改为:“又要避免模棱两可”或“又不能模棱两可”。(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1.(4分)
示例一:例一先用四字短句突出实干行动的重要性,(1分)然后化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1分)再以感叹号增强气势。(1分)整个句子语调干脆利落,语气豪迈坚定。(1分)示例二:例二运用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分)以反问句式点出问题实质、展望美好未来,(1分)问号和感叹号前后呼应,富于变化。(1分)整个句子运用口语短句,带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4分)
句①。(1分)第一段从标题的重要性落笔,提出观点;第二到四段分别从鲜明、准确、生动这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而句①是对第二到四段分写内容的总结,故放在本文的结尾更为合适。(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 (60分)
按照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作文标准。
立意分析:诗歌的第一节将不同境遇的“他们”联系起来,不管是“天上的一颗星”还是“地上的一盏灯”,不管渺小与否,都会“尽其可能”地“照亮人间”,凸显一代人的追求与奉献,树立其精神坐标。指向写作的核心立意,个人必须践行对时代的责任。诗歌第二节“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勇敢真诚”强调一代人不拘囿于外界认识,服从内心的勇敢真诚去行动实践,哪怕遭遇失败也终将得到“大地持久而悠远的回声”,暗示奉献者自有历史的公论。突出写作“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勇敢真诚”与“持久而悠远的回声”,这是个人对时代的奉献与担当,也是时代对个人的见证与回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勇敢真诚’与‘持久而悠远的回声’”,对写作进行与提示,引导写作者思考如何以当代人身份融入时代并践行自我责任。“联想和思考”外拓写作范围,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说真话、抒真情、见真思。
参考立意:(1)勇做时代“点灯人”,聆听“大地”回响声
(2)尽己能“照亮”天地,留“回声”无愧于心
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 “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色彩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 “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佛肸征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以前我从老师这里听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去的。’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您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是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损吗?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葫芦么?怎么能够悬挂在那里却不可食用呢?”
材料二:
从前,赵简子死了还没有埋葬,佛肸占据中牟叛变,等赵简子埋葬了五天以后,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起兵攻打中牟。还没有完全把中牟城包围,而城墙自己坍塌了十丈。赵襄子敲击金钲,命令撤退。军吏劝告说:“您讨伐中牟的罪行而城墙自己坍塌,这是上天的帮助。您为什么退兵呢?”赵襄子说:“我听叔向说:‘君子不在对自己有利时侵犯人家,不在人家危险时逼迫人家。’让中牟人把城修理好,然后攻打他们。”中牟的人听到赵襄子重视道义,请求投降,说:“多么好呀!《诗经》上说:‘君王的计划真切合实际情形,淮夷都已经归顺了。’这句话就是说襄子的啊。”
材料三:
佛肸叛变,是赵襄子时的事情。《韩诗外传》说:“赵简子死了,还没有埋葬,佛肸占据中牟叛变。等赵简子埋葬了五天以后,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起兵攻打中牟。”《新序》说:“赵国的中牟叛变,赵襄子率兵讨伐,于是灭掉了知氏。”《列女传》也认为是赵襄子。赵襄子在鲁哀公二十年即位,孔子死了已经五年,佛肸怎么能有征召孔子的事情?
《左传》定公十三年,齐国荀寅、士吉射逃亡朝歌。哀公三年,赵鞅包围朝歌,荀寅逃亡邯郸。哀公四年,赵鞅包围邯郸,邯郸投降,齐国的国夏将荀寅送到柏人。哀公五年春,赵鞅包围柏人,荀寅、士吉射逃亡齐国。夏,赵鞅包围中牟。虽然如此,可是这四座城邑,都是荀寅等人的城邑,所以赵鞅逐一包围并攻取了它们。正当鲁定公十四五年孔子在卫国的时候,中牟正是范、中行氏的地盘,佛肸又怎么能占据中牟来背叛赵氏呢?
材料四:
据《左传》定公十三年秋,范氏、中行氏与赵氐才开启争端。这年冬,荀寅、士吉射逃亡朝歌,这时候中牟还是范氏的城邑。中牟的县宰佛肸,或许想要帮助范氏、中行氏抵抗赵氏却没有成功。佛肸征召孔子,正可在定公十四年。这与公山弗扰征召孔子是同一种情况。只是《论语》语言简洁质朴,说二人占据费叛变、占据中牟叛变,是指他们的居心,不是指他们真确的事实,本就不值得怀疑。读古书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先应当尽可能另外求取其他的解释,各种解释都不能讲通,才能质疑辨析。《论语》这两处,只应当理解为想要占据费叛变、占据中牟叛变就可以了。而崔述轻率放肆地质疑辨析,就也有缘故了。
华佗小知识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