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诗人之一,其影响非常深远。有人论杜甫诗,称其为“诗史”,这是看到了杜甫诗作之现实主义的一面,这其中犹有史学价值的当数他的“三吏”与“三别”。令人惊讶的是,杜甫诗作中不乏包含“物理”一词的作品,他甚至为“物理”这门学科提供了最正确的定义。
杜甫对物理的定义见于《盐井》一诗: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
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骨骨(gǔ),出车日连连。
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tián)。
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这首《盐井》描述了用木制水车从井中汲取卤水、用大锅煮盐的场景,以及后续官盐买卖中的曲折,最后引出了“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的感叹。食盐,学名氯化钠(NaCl),是生命的必需品,因为生命自水中来,而水体中一般来说会溶解足够多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地表上的水大部分是咸的,淡水是例外。陆地上如人类这样的大型动物饮用淡水,但是又要规律地摄入盐分,其对盐的需求的优先级不亚于对食物本身的需求。滨海地区可以用海水晒盐,内陆地区则是从盐矿、盐湖获取盐。如果地下水的盐分够高,则可以凿盐井汲水煮盐——把卤水烧开让水分蒸发掉,盐就结晶出来了。这首《盐井》诗,杜甫有自注“盐井在成州长道县,有盐官故城”,这应该是在今甘肃天水地区。过去由于运输能力太差,任何稍微远离盐产地的地方都缺盐,因此盐是极珍稀、极昂贵的生活物资。盐业官办,官方渠道流通的盐即是官盐;有官办就有走私,走私渠道流通的盐即是私盐。盐业是一个理解人类历史特别是有经济行为以来的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不管官盐、私盐,倒手就要加价,因此才有了诗中的这句“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以一斛五斗论,这一次倒手价格就涨到四倍之多。对这种事儿,有啥好感叹的呢,事理儿本就是这样的啊。杜甫诗中的“物理”一词,应分开作“物—理”解。物,指实在的存在,理则是指存在之间的关系、存在所遵循的原则,后者可谓之道。
杜甫的这半句“物理固自然”,笔者以为可以作为物理学这门学科的中文定义。不妨就把“物理”依中文字面理解为“存在—存在之道”。近代物理学来自西方,西语中的物理都是对希腊语的转写,如英文的physics。而恰是大自然的意思。我们现在一般把英语nature翻译成“自然”,这是误解,nature一词本意与生殖、生长有关,nature在很多地方对应我们汉语的“禀赋,生来就有的特征”的意思。唐代钱起的《过瑞龙观道士》有句云“灵山含道气,物性皆自然”,笔者斗胆将其英译为The nature of matters is of all physics。物理学的nature(生来的秉性)就是它囊括万物,世间一切存在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就是关于大自然的学问(①我们的小学有“自然”课算歪打正着 )。
杜甫诗作中多次使用“物理”一词,他不仅提供了“物理固自然”的定义,还指出了物理学者应有的情怀以及学习、研究物理时应有的态度。杜甫在《赠郑十八贲》一诗中有“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句。②虽然杜甫原意也许是要说“(郑贲的)高尚品格属于本性天然”,但后人宁愿将之曲解为“品格高尚方得见事物之理趣”。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可资为证。杜甫还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物理、究问物理时的正确心态,见于其《曲江二首》之一,诗曰: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笔者作为一个物理学工作者,因为“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仔细推究存在之理,应该有行乐的心态,何必让虚名束缚自己呢!)这句而愈加佩服杜甫。杜甫的这句诗,我真心希望我们的老师们把它带进各级课堂,让广大的学子们都能体会杜甫的这种境界。追求学问、追求真理是否非要抱着行乐的态度 那大可以商榷,但是不要追求浮名绊身却是属于高境界的识见。给大家讲个有说服力的实例吧。量子论奠基人、物理学巨擘普朗克年轻时在慕尼黑大学求学时,教授约利对他说“干嘛学物理啊,物理没啥做的啦”。普朗克回答道:“我没想有什么成就,我就是想学会物理。”“我就是想学会物理”,就是这么朴素的想法,让普朗克后来成了量子论的奠基人、相对论的奠基人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基本物理常数中的玻尔兹曼常数和普朗克常数都是普朗克引入的。③不知道晚年的普朗克会不会说“我没想有什么成就,我就想开创一个新时代”!默诵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以及“高怀见物理”,对照自己这些年来学物理、做物理时的心态,笔者感到实在惭愧,且觉得自己没学会物理这件事儿从物理上讲得通。
(摘编自曹则贤《物理视角读唐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三吏”“三别”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极具史学价值,但人们大都忽略了其中独特的“物理”认知视角。
B.英语physics源于希腊语后者意为大自然,侧重万物本质规律,与英语nature的本意侧重其实不相同。
C.根据对联对仗的要求以及上下文来看,“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下联意思是:心境平和能保持天真之心境。
D.在杜甫的《赠郑十八贲》和《曲江二首》两首诗中,可见物理学者应有的情怀、态度,但作者对其并非一味认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盐业倒手加价情况的存在之“理”应包括:运输能力有限导致盐的稀缺,供需失衡。
B.杜诗中“物理”一词蕴含对事物规律的探索,与《礼记》“致知在格物”的观点有相似性。
C.倘若同桌问“什么是物理学”,你借用杜甫诗句“物理固自然”作为定义,可以合理阐释。
D.文章多处使用假设性、猜测性表述,如三处画横线的部分,主要增添论证的生动趣味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因为生命起源于水,且水体大多溶解着包括 ① ,食盐因此成为了与人类生存紧密相连的生命必需品。不同地区获取盐的方式各不相同:滨海地区采用海水晒盐的方法, ② ,而杜甫《盐井》所描绘的,正是内陆地区凿盐井汲水煮盐的场景——用木制水车从井中汲取高盐分的地下水,再通过 ③ ,最终让盐结晶析出。
4.同桌认为“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获得高分、荣誉”,请根据本文向同桌表达你的看法。要求:使用引证法,观点明确,有理有据。(4分)
5.本文探析杜诗《盐井》《曲江二首》等之物理视角,苏轼《石钟山记》一文同样理趣盎然,发人深思。杜诗和苏文中的“理”趣有何异同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龙关战事(节选)
周 诠
夜里,徐昆躺在炕上,梦见他在巍峨的龙关长城上行走,看见一个日本军官笑眯眯地向他走来,两人握手的时候,日本人的胳膊突然变成一条蟒蛇,往自己脖子上盘绕,徐昆拼死挣扎,嘴上连骂三声,才从噩梦中醒来。
“徐团长,你咋了 做梦啦 ”孟排长问。
“一做噩梦就骂人,病了。”徐昆下地倒了口水,喝下去,发紧的嗓子舒服了些,重新躺到炕上,伸手去拉灯绳,就听到门外响起凌乱的脚步声,肃杀感瞬间挤进了破败的小屋。
腊月初八,徐昆奉命到锁阳关下的三贤庙工作,途中住在上虎村。住在上虎村老乡家的还有孟排长和警卫员小马,八区的白代表前来迎接他们。会开到后半夜才结束。躺下后,徐昆听小马聊了两句龙赤地区长城,就睡着了,还做了噩梦。
醒来后喝水,上炕,熄灯,日伪军突然包围住处,令人猝不及防。徐昆从门缝儿里看到院里人头攒动,个个端着,顿生疑团,这个疑团比冬日里冻在缸里的黏馍馍还硬,但他来不及多想,立刻去腰里摸。他们四个人有两把,徐昆一把,孟排长一把。孟排长的里只有三颗子弹,徐昆把自己的子弹扔给他一夹,跟外面打起来。
开始是徐昆射击,后来警卫员小马从他手里夺过,把他护在身后,自己跟敌人打起来。小马有一颗手榴弹,但是他不急于扔出去,总想着最后跟敌人同归于尽。两分钟过去了,徐昆觉得凶多吉少,开始烧文件。白代表搭手一起烧。小马的右手食指被打断了,改用左手射击。
鬼子和伪军蜂拥而入。小马忍住断指的疼痛,趔着身子去拿掖在腰里的手榴弹,却被冲在最前面的鬼子一托砸在头上,晕了过去。此时,屋里全是鬼子兵和伪军的得意,好像他们抓到了八路军总司令。徐昆看着他们骄狂的样子,嘴角浮起一丝鄙夷。
去龙关的路上,天已放亮,朝霞映红了天际,古老的城墙在晨曦中逶迤沉雄,生机勃勃。徐昆脚戴镣铐,望着远处的土长城,飘忽的心忽然变得沉实起来。他摸了摸腰裹,笔记本还在,他轻轻叹了口气——那上面有他昨天夜里睡前记下的一段话:
龙赤地区有三段长城,一段是北魏长城,一段是北齐长城,一段是明代长城……
日本人对龙关很重视,认为龙关与满蒙接壤,战略地位重要,其得失关系到华北的布局。他们在龙关驻了四个中队,五六百人,由松井中佐带领,还有两个中队、三个特务队,总兵力两千多人。
龙关监狱是日本人的模范监狱,它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坐北朝南。这里原来是一个地主家的宅院。一进的院子也称前院,住着普通犯人;二进的院子称作中院,住着战场俘虏;三进的院子为后院,住着要犯——日本人认为最有转化价值的中官。
徐昆被安排在后院的北房,宽敞,亮堂。后院的北房有十间,但监舍只有四间,其余六间是值班室、转化厅、狱长室、宿舍、伙房,伙房占了两间。后院的东西房同样做监舍,算起来有监舍十间。犯人们喜欢把监舍叫作笼号。
大寒那天,安里提审徐昆。安里是监狱的首席“改善官”,号称“华北地区改善中日关系的典范”——在他的手上,许多中国人被“转化”或“改善”了。安里旁边站着翻译官。
安里笑眯眯地望着徐昆,半晌不吱声。徐昆没理他,越过他头顶的目光旁若无人。后来安里熬不住了,终于开口。
“这里是‘龙关’,我喜欢这个名字。徐桑,你呢 ”安里会说汉语,徐昆没想到。
“中国的地方我都喜欢。”徐昆眯起眼睛。
“不不,我是说长城,中国有长城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我喜欢。旅团调我去洛阳,我不想去,那里没有长城……我喜欢长城,无论是延庆的八达岭,还是赤城的独石口,我都喜欢。中国人了不起,很了不起!”
徐昆抬头看了眼安里,略感意外。“那当然。”
“中国人把自己比喻成‘龙’,其实,长城就像一条龙。你们是‘龙的传人’。”
“长城万里,是我们老祖宗在不同时期修建的军事工程,就像这龙关县,既有唐长城,也有明长城,它们都是天然屏障。”
“这里有唐长城 ”“长城是中国的魂。”徐昆没接他话茬儿。“唐长城在哪里 ”“万里长城永不倒!”“不不,它已经倒了,任凭它再坚固,也挡不住我们大日本帝国的雄师!”徐昆不知道说啥好,只是冷笑了一下,心里像被针扎出了血。“咱们可是朋友。”“‘朋友’ 你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你拿着来中国杀人,能跟我是‘朋友’ ”“中国有两个词儿,一个叫‘化友为敌’,一个叫‘化敌为友’,你喜欢哪个 ”徐昆不屑地“切”了一下:“我喜欢‘化敌为鬼’!”安里没有生气,问:“你摆什么架子呢!你是军分区司令吗 ”“当然不是。”“司令在哪儿 司令部在哪儿 ”司令是郭汉,司令部在延庆。徐昆都知道。但是他不能说。“不知道!”徐昆从座位上站起来,伸伸懒腰,“要杀就杀,要剐就剐,废什么话呀!”
转化室里挂着许多镜框,里面镶着奖状、报纸、照片,都是日本字,间或有两个汉字。安里身后的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镜框里是一张横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四个字:东亚共荣。徐昆默默地
看着它,嘴角浮起冷笑——这个细节被翻译官发现了。翻译官瞥了眼站在那儿有些尴尬的安里,眼睛里闪过一丝诡谲。他走到安里身旁,用日语叨咕了两句,安里瞟着徐昆说:“我喜欢长城,你也喜欢,咱们应该成为朋友。”说完转身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昆梦中笑眯眯的日本军官突然幻化为蟒蛇,渲染出日军的凶恶可怖,为下文被日伪军包围、囚禁设下伏笔。
B.文中将“疑团”比作“冬日里冻在缸里的黏馍馍”,突出悬念,根据叙事逻辑推测节选之外或有对如何暴露的追叙。
C.文中的战斗场景与《荷花淀》水生嫂等人的芦苇荡战斗,均通过密集的动作描写、紧凑的叙事节奏凸显战争的紧迫感。
D.文中详细介绍龙关监狱的结构布局、人员配置等,不仅展现出日军对龙关的重视,也能烘托出徐昆等人处境危险。
7.关于文中“安里提审徐昆”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里以“喜欢龙关”“热爱长城”为切入点与徐昆交谈,实则试图通过文化认同软化其抵抗意志。
B.安里身后“东亚共荣”的书法作品,与他“化敌为友”的言论相呼应,表达他对中日合作的友好立场。
C.对话中,安里夹杂的日语词汇、徐昆有关延庆司令部的心理独白,这些细节增添故事的历史真实感。
D.对话中,安里“笑眯眯”的神态与徐昆“冷笑”的反应对比更显张力,让人物形象更鲜明立体。
8.小说中的重要物象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或隐喻性,如《哦,香雪》中的“铅笔盒”、《我与地坛》中的“地坛”,请简要分析本文中“长城”的丰富意蕴。(4分)
9.作者在创作谈中说:“故事在小说中的作用永远不可替代,它就像一件美丽的蝉衣,读者的眼球总是先被它吸引,然后才能通过它看到思想的胴体和精神的躯干。”请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钟会①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节选自房玄龄《晋书·阮籍传》)
材料二: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身处困苦之地,吾为先生不取也。”
于是大人先生乃迪然②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各从其命,以度相守。明者不以智胜,暗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今汝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过,幸遇则自矜。驰此以奏除,故循滞而不振。”
(节选自阮籍《大人先生传》)
材料三:
阮步兵③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⑨,以观之,彼犹如前。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材料四:
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 ”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⑤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⑥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怀古》)
[注]①钟会:字士季,司马昭幕僚。②道然:“”通“悠”。③阮步兵: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故称“阮步兵”。④有为之教:指儒家“入世”的教化思想。⑤沈湎:沉迷。⑥嗣宗:阮籍,字嗣宗。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A多故B名士C少有D全者E籍由是F不与世事G遂酣H饮为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恰逢,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读音相同、意义不相同。
B.度,法度,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的“度”意义不相同。
C.兹,代词,这,与《谏太宗十思疏》“弘兹九德”的“兹”意义相同。
D.文中“何至”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何操”均为宾语前置。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籍博览群书,有时闭门读书数月不出,尤其喜好《老子》《庄子》;他性情傲然不羁,嗜酒
善琴,有时沉醉山水终日忘返。
B.有人认为君子的服饰、容貌、言行应有常式,并以此否定大人先生,而大人先生则认为此论
不通事理,大人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
C.材料三叙述阮籍登山拜访真人,箕踞论道不被理会,最终以啸声相和,呈现其对隐逸精神
的向往,按内容来看方框处或是“栖逸”。
D.李白在诗中表达阮籍沉湎于酒却称刘邦为竖子是“狂言”,苏轼认为此评价虽异于史经臣
的观点,但同样误解了阮籍借酒骂世的真实意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2)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14.材料四中苏轼解读阮籍广武叹之意的依据是“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请结合其他三则材料简要说明这一依据的合理性。(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玉楼春①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②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注]①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却频遭排挤、贬谪。这首词创作于他晚年退隐江西期间。②星星:头发花白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春光住”运用拟人,将春光人格化,凸显词人对时光的留恋。
B.“泥上絮”与《过零丁洋》“风飘絮”均为飘零意象,寄寓人生感慨。
C.“镜中已觉星星误”借白发自喻,直接抒发对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D.梦中或有壮志得酬的场景,但醒来后理想遥远,只余愁绪,反差鲜明。
16.“人不负春春自负”寄托了全词主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阳喜欢在安静的空间里独处,或放歌,或静思,正如归有光在项脊轩里那样,时而“ ”,时而“ ”。
(2)小言和家人傍晚漫步到江边,看到月光泼洒江面,流水环绕花丛。她欣喜地对家人说:“这不就是《春江花月夜》中写的‘ , ’嘛!”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
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
其中,“散裂”一词中的“散”和“裂”均为多音语素。《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裂liè:破而分开;破成两部分或几部分。”“裂liě:东西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 ① “裂”的不同读音所代表的不同语素具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因而我们很容易辨认出“散裂”一词中的“裂”当读为“lie”。《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散sǎn:零碎的;不集中的。”“散sàn:由聚集而分离。”( )
从语言学入手,义素分析可为“散”的定音寻找依据。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散(sǎn)”和“散(sàn)”的义项分析和组词用例,我们可以分别提炼出“散(sǎn)”和“散(sàn)”的内部语义成分,以此来窥探二者内在语义成分的不同。如下表:
结合组词用例可以发现,以“散(sǎn)”为词头所形成的双音词语, ② 后面所接是名词还是动词,其语义特征都侧重于描摹事物或动作“不集中”的状态,如“散户”指零散的住户、客户;“散居”指分散居住。以“散(sàn)”为词头所形成的双音词语,无论后面所接是名词还是动词,都会有一个集中的聚合点,其内部语义特征包括“不集中”和“由聚而散”两种,如“散场”指演出或比赛等结束,观众离开;“散播”指分散传播出去。
回看《肥皂泡》一课,描写肥皂泡“四散分飞”的状态, ③ 有“散裂”一词外,还用到了“破裂”和“”两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痕;开裂”“:整体的事物分开”,可以发现“破裂”和“”都是用于描写肥皂泡由一个聚合整体分散成各部分的一种状态,这和“散(sàn)裂”——“不集中”“由聚而散”的语义特征相一致。
由此可见,“散裂”一词中的“散”当读为“sàn”。
18.填入表格中的组词用例,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散客 B.散布 C.散会 D.散落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散”在“散裂”一词中究竟当读为“sǎn”还是“sàn”呢
B.因而我们很难辨认“散”在“散裂”一词中的正确读音。
C.在“散裂”一词中“散”究竟当读为“sǎn”还是“sàn”呢
D.因而“散”在“散裂”一词中的正确读音,我们很难辨认。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1.小刚对下面句子中“裂散”一词中的“散”读音拿不准,请你结合文中观点为其说明。(5分)……以色列侵略军使用的新式集束,爆炸时能裂散出717颗小,杀伤面积大。(《人民日报》)
22.王老师在命题过程中丢失了原材料来源,准备利用网络快速查找。下面搜索框还可以输入哪些关键信息 请补充两条,每条不超过6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I的作者通过物理视角读唐诗,让诗意带上科学的色彩;刘慈欣笔下“我”带上她的眼睛,看清自己内心世界的荒芜;阿来化身一滴水,以独特视角领略丽江的自然、历史与人文;夏目漱石透过猫的眼睛观察人类社会,洞察人类社会的温情与荒诞;德国某经济学家从客观视角审视中国,发现中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一样的视角,或有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发现与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届安徽省高三摸底大联考
语文参、解析及评分细则
1.A(“人们大都忽略了其中独特的‘物理’认知视角”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令人惊讶的是,杜甫诗作中不乏包含‘物理’一词的作品”,其中“诗作”并非特指“三吏”“三别”。)
2.D(“三处画横线的部分,主要增添论证的生动趣味性”错误。这些表述避免对无法确定的内容妄下论断,主要作用是体现论证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尤其第②句;第①句和第③句通过假设、猜测兼顾了论证的生动趣味性。)
3.①氯化钠在内的矿物质②内陆靠盐矿、盐湖或盐井③大锅煮熬使水分蒸发/煮水蒸发水分的方式(每处1分)
4.示例:杜甫说“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故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追求高分、荣誉,但更应该享受探索的乐趣。(2分)就像普朗克,抱着“只想学会物理”的纯粹想法,最终却成了伟大科学家。所以只有真心热爱、专注知识本身,才能真正学好知识,收获成长。(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关键要点:引用文中诗句并阐述观点、结合相关事例、表达自然流畅有说服力。)
5.同:都重视从具体实践与事物观察中获取对事物规律的理性认知。(2分)异:①本文关注到杜诗对现象背后的自然属性、规律之“理”的认识,还包含顺应规律而行乐,不要追求浮名的人生之“理”。②苏文通过疑前人之说而验之以实,强调质疑辨伪精神;通过批判主观臆断的认知方式,侧重突出严谨求实的探究态度。(每点2分)
6.C(“均通过紧凑的叙事节奏凸显战争的紧迫感”错误。《荷花淀》描写战斗时,穿插荷花淀的“南风”“菱角”“荷叶”等抒情性环境描写,笔触诗化,节奏较舒缓。)
7.B(“表达他对中日合作的友好立场”错误。“东亚共荣”是日本侵华时期推行的虚伪口号,本质是对侵略行为的美化,“化敌为友”言论实质也是企图瓦解中民的抵抗意志的谎言,而非真实愿景、立场。文中徐昆对此“嘴角浮起冷笑”,正是对其虚伪性的揭露。)
8.①徐昆看到长城让他飘忽的心变得沉实,长城隐喻着深植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人们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②长城作为军事工程,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徐昆强调“长城是中国的魂”“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象征着坚韧不屈的抗争意志与民族精神。③徐昆笔记本中记载北魏、北齐、明代长城跨越千年,以及徐昆心中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象征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示例一]①通过“梦境预警—突袭被捕一提审博弈”的紧凑情节制造波折、冲突张力,并将“抗争意志”“民族尊严”等精神内核融入故事情节之中。②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如烧文件、戴镣铐望长城)呈现典型事件/融入具象元素(长城、书法作品)使故事更加典型化,并借此展现民族精神符号、思考侵略的虚伪性等。(每点3分,故事性2分,思想精神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故事性:①通过“梦境预警—突袭被捕—提审博弈”的紧凑情节制造波折、冲突张力;②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呈现典型事件(如烧文件、戴镣铐望长城)/融入具象元素使故事更加典型化,吸引读者关注,形成“蝉衣”般的叙事吸引力。(3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思想精神:①通过徐昆与安里的对话冲突,将“抗争意志”“民族尊严”等精神内核融入故事情节之中;②故事中的具象元素承载深层思想,如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符号(徐昆称“中国的魂”)、“东亚共荣”书法暴露侵略的虚伪性。(3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 E G
11.D(“均为宾语前置”错误。“何至”意为“怎么会、哪里至于”,句中疑问词“何”作副词修饰动词“至”,并非宾语前置。)
12.D(“此评价虽异于史经臣的观点”错误。原文是“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
13.(1)约束自己,修养德行,一天比一天谨慎小心。这确实是士君子们的高尚情致,也是古今不变的美好德行。(“束”“日慎一日”“诚”“易”各1分。)
(2)阮籍便对着他发出长啸之声。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竞笑着说:“可以再吹一次。”(“因”“良久”“更”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中记载阮籍“本有济世志”,但因魏晋乱世才借酒避祸,故性情放荡,“不与世事”只是对政治现实有清醒认知下的无奈之举。②材料二中阮籍借大人先生之口抨击君主与虚伪礼法,传达其对理想社会的深切关注与思考。③材料三中阮籍与真人论道,商略黄老之道与三代盛德等,隐含表达了阮籍有治世理想。(每点3分,任答两点得5分)
15.C(“直接抒发对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错误。“星星误”侧重感叹个人年华老去,理想落空的无奈,而非直接指斥朝廷。)
16.①本句表面写词人对春光的珍惜与春光逝去的遗憾,实际将“春”与个人命运相连,书写理想抱负,表达忧国之思;②“人不负春”体现词人对理想壮志的执着追求;③“春自负”则抒发对朝廷苟安,机遇错失的愤懑,隐含壮志难酬的悲慨。(每点2分)
17.(1)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2)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3)示例: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一般满足“雨”“花”“巷/屋舍/古建”其中两个意象组合即可)
18.B(“散布”是“散+v”的用例,指“分散到各处”,“散”表示“由聚集而分离”的状态,应读sàn。)
19.C(前文先分析“裂”的读音,括号处需承接上文,自然转入对“散”的读音探讨,A、C两项以问句形式引出对“散”读音的疑问,符合论述逻辑。前文表述为“'散裂,一词中的‘裂’当读为‘lie’”,后文表述为“‘散裂,一词中的‘散’当读为‘sàn'”,C项与前后文句式结构相照应。)
20.示例:①由于②无论③除了(每处1分)
21.示例:应读“sàn”,(1分)“裂散”一词用以形容爆炸时由一个聚合整体分散成717颗小的状态,(2分)这和“散(sàn)”—--—“不集中”“由聚而散”的语义特征相一致。(2分)
22.示例:①“散裂”多音字/“散裂”定音/多音字定音②义素分析/语义分析(每条2分。其他答案应与内容紧密相关,表述精确具体。)
23.参考立意:
①多元视角,拓宽认知边界:不同视角能打破思维定式,或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面性,或带来全新认知,丰富对世界的理解。
②借他者视角,洞察社会与自我:通过他人、他物视角,我们能跳出固有局限,审视社会现象,反思自我,更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与自身。
③独特视角,赋予思考生命力:独特视角从不是思考的工具,而是思维本身的生命力源泉。敢于在学科边界、身份错位等中寻找新的观察点,思想才能突破束缚,在未知领域扎根生长。
华佗小知识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