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多省市的定向选调,将留学生排除在外!进内,留学这条路走不通了

多省市的定向选调,将留学生排除在外!进内,留学这条路走不通了

华佗小知识 2025-09-14
导读想做公务员,还是国内大学好使九月刚到,各省选调生招录就拉开了序幕,可留学生们却先挨了一记 “闭门羹”—— 上海 2026 年定向选调公告里,“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可报考” 的表述直接消失了。要知道,在2025年度的公告中,还是允许留学生报名的。截自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截自上海市2025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这不是个例,广东去年就把哈佛、牛津等近 60 所海外名校从选调名单里剔除,山东、山西干脆删掉了 “面向留学生” 的条款,北京更是给留学生加了 “本科必须是

想做公务员,还是国内大学好使

九月刚到,各省选调生招录就拉开了序幕,可留学生们却先挨了一记 “闭门羹”—— 上海 2026 年定向选调公告里,“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可报考” 的表述直接消失了。

要知道,在2025年度的公告中,还是允许留学生报名的。

截自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截自上海市2025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这不是个例,广东去年就把哈佛、牛津等近 60 所海外名校从选调名单里剔除,山东、山西干脆删掉了 “面向留学生” 的条款,北京更是给留学生加了 “本科必须是国内限定高校” 的硬门槛。

曾经靠留学身份就能 “敲开” 内大门的日子,彻底过去了。(文末附2025年度部分可参与定向选调的高校统计)

一、从 “敞开大门” 到 “全面收紧”,留学生选调路越走越窄

放在两年前,留学生想通过选调进内,还算是条 “捷径”。

2023 年,北京、上海、四川等多个省份都向留学生开放定向选调,四川列了 54 所海外院校,上海更是纳入 73 所,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的毕业生都能报考,2024 年广东选调拟录名单里,光留学生就有 54 人。

那时候,不少人觉得 “留学 + 选调” 是 “双保险”,既能沾 “国际视野” 的光,又能捧上 “铁饭碗”。

可短短两年,风向就变了。上海今年首次把留学生彻底排除在定向选调之外;广东去年直接砍掉近 60 所海外名校,只留少量国内高校;山西更狠,2022 年还面向 94 所海外院校招人,2024 年就完全不招了;北京虽然没完全关上大门,但 “优培计划” 要求留学生本科必须是国内限定高校,相当于给海外学历 “打了折”。

现在想靠留学身份考选调,要么没资格报名,要么得跨过比国内毕业生更高的门槛,曾经的 “香饽饽”,如今成了 “边缘人”。

二、留学生 “失宠”,不是因为学历不行,而是供需变了

很多人觉得,选调生排除留学生,是 “不认可海外学历”,其实没这么简单。核心原因在于,内的人才需求和供给,早就变了天。

一方面,国内高学历人才 “井喷”。

这些年高校扩招,985、双一流毕业生越来越多,考公、选调的竞争早就进入 “白热化”。

2024 年国考过审人数超 340 万,各省选调报录比动辄 100:1,国内名校生已经够 “卷” 了,选调生作为 “党政后备干部”,自然优先选更熟悉本土环境、的国内毕业生。

毕竟,基层岗位需要的是能快速适应本地工作、懂方言民俗、熟悉落地的人,留学生的 “国际视野”,在这些场景里反而不是核心优势。

截图自《2025年宁夏面向国内部分重点高校招录选调生公告》

另一方面,留学生的 “光环” 在褪色。

过去 “出国 = 精英”,现在留学越来越普遍,不少海外院校的 “水专业”“宽进宽出” 模式,让企业和内对海外学历的信任度打了折。

更关键的是,选调招录时很看重 “在校履历”—— 党员身份、学生干部经历、奖学金荣誉,这些国内高校毕业生更容易积累,留学生往往因为培养体系不同,很难满足这些 “硬条件”。

比如江苏选调要求 “党员 + 学生干部 + 校级表彰”,很多留学生连 “学生干部” 这一项都凑不齐,自然很难竞争过国内学生。

截图自《江苏省2025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工作公告》

三、定向选调 “香” 在哪?本就不是为留学生设计的赛道

要理解留学生为何被排除,得先搞懂定向选调的 “本质”—— 它不是普通的公,而是选拔 “党政后备干部” 的 “精英通道”,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 “选人标准”。

定向选调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门槛极高,只面向国内少数 985、双一流高校,还要求党员、学生干部等 “政治素养 + 综合能力” 双达标;

二是发展前景好,录用后会被重点培养,纳入干伍规划,晋升路径比普通公务员更清晰。

比如上海明确给选调生建 “成长档案”,跟踪培养;江苏的 “名校优生” 选调,直接对接基层重要岗位。

这样的赛道,本就更适配国内高校的培养体系。国内名校会专门引导学生参与党建、学生工作,积累选调需要的 “履历”;而海外高校侧重 “学术自由”“个性发展”,很少有类似的培养机制。

比如国内大学生能通过 “三下乡”“基层实习” 熟悉基层工作,留学生很难有这样的经历。

内选 “后备干部”,更倾向选 “知根知底、适配性强” 的国内毕业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留学生别慌,进不了选调不代表 “没出路”

选调大门关上了,不代表留学生就只能 “靠边站”。内的路不止一条,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如果还想进内,可以试试国考、省考的普通岗位,这些岗位很多还对留学生开放,比如外交部、商务部的外语类岗位,就很看重海外留学经历和语言能力;也可以关注事业单位招聘,高校、科研院所的国际交流岗,企业的涉外业务岗,都能发挥留学生的 “国际视野” 优势。

更关键的是,留学生要学会 “扬长避短”。

与其盯着 “不适合自己” 的选调,不如深耕 “国内学生比不了” 的领域 —— 比如跨境电商、国际法律、外企管理,这些领域需要熟悉海外市场、跨文化沟通的人才,留学生的身份反而成了 “加分项”。

退一步说,就算想进内,也可以先在相关领域积累工作经验,比如在涉外企业做研究,再通过 “人才引进” 等渠道进入,比硬挤选调赛道更靠谱。

多省市选调排除留学生,不是否定留学的价值,而是提醒留学生和家长:留学不再是 “进内的跳板”,更不是 “躺赢的捷径”。

过去靠 “海外学历” 就能轻松突围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拼的是 “适配性”—— 你的学历、能力,是否符合岗位的真实需求。

对留学生而言,与其纠结 “选调为何不要我”,不如静下心想想 “我能为社会创造什么独特价值”。

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前沿领域知识,这些都是留学生的 “独门武器”,只要用对地方,就算不进内,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毕竟,真正的 “铁饭碗”,从来不是某个岗位,而是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