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个新闻,说是清朝状元的试卷批注给曝光了,点开那泛黄的扫描件一看,好家伙,主考官用朱笔圈出来的那些评语,居然跟现在高中老师改作文的批语对上了!
你瞅瞅这卷面,小楷写得跟印刷体似的,密密麻麻的字排得整整齐齐,但旁边红笔批语更扎眼 ——“首段未明旨”“引据虽繁漫无统纪”,这说法听着耳熟吧?像极了咱们上学时作文本上 “中心不突出”“论据不充分” 的红色印章。
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古代科举就是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没想到考官比咱们想象的更看重文章的骨架。有份乾隆年间的卷子,主考官在结尾处批了 “收束无力,未能升华”,这不就是现在高考作文评分里说的 “结尾没有呼应主题” 吗?隔着几百年,这阅卷标准居然没咋变。
看记载说晚清有个叫王闿运的考官,一天改几十上百份卷子,日记里满是 “无佳者”“愈多妄人” 的吐槽。他说有的考生 “钞校《说文》一卷,多新说,不知为何人之作”,合着那时候就有抄袭的?跟现在某些学生上网抄范文被老师抓包一模一样。这位王考官还在日记里写 “夜改诸生课文,其拙劣至不可耐”,想想那场景,捧着油灯眯着眼看卷,看到结构好的就眉开眼笑批个 “章法谨严”,遇到东拉西扯的直接画叉,跟咱班主任改周记时的表情简直一个样。
最逗的是看到一份道光年间的试卷,考官在卷首批了 “破题尚可,承转无力”。后来查了才知道,“破题” 就是开头点题,“承转” 就是段落衔接,这不就是现在老师天天强调的 “凤头猪肚豹尾” 吗?我高考那会儿背的写作套路,原以为是现代发明,结果在康熙年间的卷子上看到考官批 “起笔如凤初鸣,收束似豹摆尾”,这祖传的写作秘诀可真够能打的。
现在学生写作文爱堆例子,古生也这毛病。王闿运在日记里吐槽 “拟《别赋》竟无一佳篇”,说有的考生 “引经据典虽多,然漫无统纪”,意思就是素材再多,没结构也是白搭。想起我同桌当年写议论文,把李白苏轼陶渊明全塞进去,结果被老师批 “材料堆砌,缺乏逻辑”,原来这毛病几百年前就有了。
听说那些卷子都得用蝇头小楷写,写错一个字都可能被批 “卷面潦草”,比咱高考答题卡要求还严。但考官更在意的是文章骨架,有份卷子字写得一般,却因为 “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被圈了优,这跟现在作文评分 “内容大于形式” 的标准不谋而合。
王闿运当考官时,一天最多改过上千本卷子,累得在日记里写 “此月疲于校阅,茅塞心矣”。这不就和现在高考阅卷老师一样?盯着电脑屏幕看一天,遇到结构混乱的卷子头都大了。他还吐槽有的考生 “胆大心粗”,写着写着跑题跑到姥姥家,跟现在某些学生写议论文突然插入抒情段落一个样。
有意思的是,清朝考官特别看重 “破题”,也就是开头必须点明主旨。有份卷子开头绕了半天才说到正题,被批 “起笔拖沓,入题过晚”。现在高考作文也这样,阅卷老师扫一眼开头,就知道你有没有抓住题眼,开头没写明白,后面写得再好也白搭。
看这些老卷子,发现古今考生都犯一样的错:有的段落之间没衔接,考官批 “承转生硬”;有的论据不扣题,批 “引证失当”;有的结尾没升华,批 “收束草率”。这些词换成现代说法,就是高考评分标准里的 “结构不严谨”“论证不充分”“主题不突出”。
王闿运在日记里写过一件事,有次看到份好卷子,一开始还怀疑是不是别人代写的,反复核对才确认是考生自己写的,乐得在日记里记了一笔。这跟现在老师发现好作文,先怀疑是不是抄的,确认原创后到处炫耀多像啊。
以前总觉得科举制度老古董,看了这些批注才发现,原来写作的底层逻辑几百年都没变。不管是毛笔写在宣纸上,还是钢笔写在答题卡上,好文章的标准都差不多:开头点题,结构清晰,论据扣题,结尾升华。
你们当年写作文被老师批过 “结构乱” 吗?我记得我最惨的一次被批 “像一盘散沙”,现在看清朝考生被批 “漫无统纪”,突然有点同病相怜。看看古人这标准,是不是突然觉得高考作文也没那么难了?评论区聊聊你们被老师圈过的奇葩评语呗!
华佗小知识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