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新社记者: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和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源于哪里
黄德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世界上公认的代表古老文明的文字体系,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等,最终都无法延续,只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沿用至今。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紧密相连的中华文明延续不竭。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中华文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澜和曲折,但其传承从未中断,这为汉字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充足的条件。
另外,汉字的构造及其表现出的强大功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汉字符号源于对物象的描绘,经历了由早期以形表意的象形、会意向形声构形的发展。形声结构造字便捷,既传承了早期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又开辟了记音表词的广阔空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早期文字符号系统与所记录语言发展难以相适应的问题,永葆其生命之树长青。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汉字汉语一直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人们交流交际的共同工具。以汉字书写的典籍,使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得以跨越不同时代、地域和方言而广泛传播。汉字对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新社记者: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它能体现出何种中华文明之美
黄德宽:一是典雅之美。汉字作为古典文字的代表,历经多种书体的演变,穿越三千多年走到现在,其内涵及其记录的思想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审美思想和观念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古老悠远的典雅之美。
二是构形之美。汉字通过画成其物,描写客观物象来造形,其体态变化多姿,生动形象;其构形追求对称均衡,符合美学原则。汉字构形是古人智慧和巧思的生动记录。可以说,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三是韵律之美。早期的汉字主要是用软笔书写的,也有刀刻的甲骨文和铸造的金文。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控笔操刀的缘故,力道轻重变化、用笔(刀)起落运转和节奏快慢,综合展现出一种韵律之美。对汉字书写形态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自觉,推进了汉字美的升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系统相比,只有汉字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兼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中新社记者:在古代,汉字曾充当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汉字对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黄德宽:我认为,汉字的作用首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由汉字记录和书写而形成的数量众多的典籍。殷商的甲骨文、两周的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的竹简帛书,历代的石刻经典、手抄经卷、刻本印刷书籍,积累和保存了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才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古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汉字则是传播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都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通过学习汉字,这些国家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了解,甚至把汉字作为自己的书写系统。汉字撰写的中华经典如《诗经》《老子》《论语》等早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近代以后,随着华人向世界迁徙,华人走到哪里,汉字就带到哪里,中华文化就带到哪里。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文化、科技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推动形成了国际汉语学习的热潮。
中新社记者:当下,各国民众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之美”如何“美美与共”
黄德宽: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学习汉语汉字,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世界上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多, ① ,这将有利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汉字怎样更好地传播出去 首先,汉字研究者 ② ,让汉字的文化内涵得到准确清楚地表达;其次,需要有高质量的汉字读物和教材;最后,要重视汉语教师的培养,在语言文字教学方面注意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成果,给予学习汉字的外国朋友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还可以 ③ ,大力开发适应数字时代的汉语汉字教材和作品,能让外国读者和学习者通过数字世界更便捷地获取关于汉字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黄德宽: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是能代表古代文明的文字体系,但它们都没有沿用至今,没有遗迹存世。
B. 用象形、会意的方法来构造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优势,但是也存在文字符号系统跟不上语言发展的问题。
C. 20世纪以前,汉字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文字形式,也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
D. 当下国际上学习汉语的热潮不减,主要原因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广泛。
2.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汉字“构形之美”的一项是( )
A. 我国传世的重要青铜器西周“利簋”内底铸有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 清华大学于2008年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为战国中晚期文物,未经秦时焚书,有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
C. 小篆“木”字为一棵树的形状,线条简洁,左右对称。在“木”字下方加一小横,即“本”字,为树根的意思。
D.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3. 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 好的访谈节目,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提问者。你认为中新社记者的提问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5. 上世纪信息技术兴起的背景下,有人以“汉字难学难写”“汉字不便输入电脑”等理由断言汉字终将拉丁化,但时至今日,汉字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你认为其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家风
侯发山
一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经营的有饭店、棉花、布匹、食盐等多个行当,利用洛河和黄河航运的便利条件,把生意做到了山东、陕西等地。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原因出在哪里呢 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
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他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条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为题数语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二
乾隆九年,大灾之年。巩县的地方野史曾这样描述:“啼饥号寒之状,实有不可胜述,亦不忍备述者。尸身遍野,虽有犬亦皆不食,盖甚多也……”虽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并非无中生有。翻阅正史,巩县当年确实有灾情,先是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后是水灾,“洛河涨,冲破涵洞,城内水深四五尺,街巷行舟,城门衙署皆颓坏,人民多逃亡者”。
时任知县邱轩昂急了,真急了。想想也是,那情形就像家里的房子也倒了,院墙也塌了,家人也跑了,当家长的能不急 搁谁谁急。
邱轩昂想到了康百万。康家呢,虽说上千顷的庄稼也受了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子过得比官府滋润多了。
见了康百万,邱轩昂顾不得哭穷,直奔主题:“康掌柜,你看县城都成啥样子了 你就忍心 ”
康百万意味深长地说:“邱大人,那些百姓呢 ”
邱轩昂为难地说:“老百姓没有吃的,甚至流离失所,再搞摊派,那是往死路上逼他们。”
康百万摆了摆手,说:“邱大人,老朽是说,邱大人孬好还拿着国家的俸禄,日子还没走到绝路上。”
邱轩昂不觉脸一红,说:“康掌柜,你也知道,遭灾的不是巩县一个地方,全国大部分地方都遭灾了,僧多粥少,朝廷也顾不过来,只能是免纳漕米。”
康百万喟然长叹一声。
邱轩昂忽然想到了什么,忙说:“康掌柜,往年这时候,康家都要设粥棚,今年怎么没一点动静 这点灾情对康家应该……”
康百万打断邱轩昂的话:“邱大人,这点灾情对康家打击不小,上千顷的地,绝收是什么概念 瓶大窟窿粗。康家也有康家为难的地方。”
邱轩昂一抬头,看到墙壁上挂着的一幅书法作品,开玩笑地说:“康掌柜,有好东西也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不能‘金屋藏娇’啊。”
顺着邱轩昂的目光,康百万也笑了,那幅作品只有两个字“自藏”。
“康掌柜,你就忍心不管 ”邱轩昂试探性地问道。
“邱大人,这也正是老朽为难的地方,若设粥棚,您那边就照顾不上;若捐助银两修复县城,老百姓这边怕是兼顾不上。”
是啊,这次灾情也忒严重了,不同于以往。邱轩昂半天没有言语。
康百万说:“邱大人,我琢磨了几天,有个两全其美的想法,您看合适不 ”
“我就知道康掌柜是孙猴子,啥事都难不倒。您说说看。”邱轩昂急不可耐。
康百万说:“我捐赠粮食给您,您再组织灾民修筑县衙、城门……”
“一举两得!康掌柜,此计甚妙。”没等康百万说完,邱轩昂就兴奋起来,“只是亏了康家,这样一来,老百姓把功劳算到邱某头上,受之有愧啊。”
康百万眨巴了两下眼睛,说:“邱大人,老朽积的是阴德,阴德福报大。”
就这样,康百万把家里储藏的粮食都拉到了县衙。康小勇不解地问康百万:“爹,这次咱家的家底都掏空了,邱知县却落了个好名声。”
康百万指了指墙壁上的“自藏”,说:“孩子,说说这幅作品。”
小勇说:“该幅作品体势劲媚,骨力道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字里行间横溢着……”
康百万打断小勇的话,说:“汉代贾谊在《惜誓》里边讲道: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康家之所以富裕十三代达四百年之久,与“留余”“自藏”的家风有很大的关系。
(取材于侯发山小说《留余》《自藏》,有删节)
文本二:
作品“厚重”与否并不以篇幅为据,也与流于表面的宽阔和宏大无关,关键还是看其所拥有的精神体量。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这正如徐懋庸的定义:“文虽小,但必须有和写大作品一样的思想的体系,智识的基础,技术的程度。狮子搏兔,牛刀割鸡,小品文的做法有如是者。”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当然能打动人心。
(选自王炳中《“厚重”作品的品相与质地》,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河水“巨大的漩涡”“激烈‘搏斗’”可以衬托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
B. 老人用漏水的勺子舀鱼,用漏水孔滤掉水和小鱼,是为了能更加轻松地捕捞到大鱼。
C. 康家生意扩张与利润失衡的矛盾,最后通过“留余”的思想得以解决,极显智慧。
D. 小说人物语言中的“孬好”“瓶大窟窿粗”等说法,富有浓郁的生活化、个性化特点。
7. 关于文本一中康百万这个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善用神态、语言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嘲弄与不屑。
B. 哀鸿遍野、县城颓坏,知县心急如焚,而康百万“意味深长”的回应体现他因灾绝收,此时内心并不愿意救济灾民。
C. 知县以墙壁上书法作品“自藏”的内涵提醒康百万,最终打动了他,让他转而愿意慷慨解囊并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D. 从老汉舀鱼的习惯领悟出人生之道、发展之理,又想出以工代赈的救灾之法,说明康百万拥有丰富的生活智慧。
8. 误会法是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请结合文本一中“自藏”相关情节,举出一例并分析其效果。
9. 文本二指出:“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当然能打动人心。”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 ”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书其内,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 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 知其及祸;及戌①,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②》)
材料三:
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斯二者,荣辱之端。
奢俭由人,安危在己。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身,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
(节选自唐太宗《帝范》)
【注】①戌,指公叔文子的儿子公叔戌。②康,指司马光的继子司马康。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近世A寇莱公豪侈B冠一时C然以功业D大E人F莫之非G子孙H习其家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音wéi,与《庖丁解牛》“视为止,行为迟”中的“为”的读音、意义均不同。
B. 于,表被动,与《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于”用法不同。
C. 速,加速,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意义相同。
D. 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余遵戎王之命对秦国进行国事访问,通过分析古代帝王所用器物的简奢与国家盛衰的关系回答了秦穆公的提问。
B. 由余认为殷商接受天下后,生活更加奢侈,而不臣服的诸侯国也更多。君主只注重写文章,愿意臣服的国家更少了。
C. 司马光特别提到了正考父、公叔文子、何曾等人后代的命运,充分展现了家风的重大影响,体现了司马光的良苦用心。
D. 司马光与唐太宗都直接指出“欲”与奢、俭的作风关系密切,都认为要节制欲望,过分放纵个人欲望甚至可能导致丧身。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2)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
14. 三则材料中,由余、司马光、唐太宗都阐述了“节俭”的道理,方法相同但目的各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挽赵虚斋二首(其二)
刘克庄
前岁山人来访速,墓田丙舍报余知。
法书①尚宝元章②帖,拙笔深惭有道碑。
重作大招③难尽意,共谈太极④永无期。
可怜老病忘昏昼,但记西窗剪烛时。
【注】①法书:又称法帖,书法范本。多指名家墨迹或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②元章: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③《大招》:楚辞中的招魂之作。④宋理学家认为“太极”即是“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追忆友人曾告知自己已准备好墓地和住所,隐含作者当时未察觉其生命将尽的遗憾。
B. 颔联感慨自己虽书法精妙却文笔拙劣,对无法为友人写出匹配其德行的碑文而深感惭愧。
C. “大招”照应标题,诗人遗憾所写悼词难以表达哀思,将生死相隔的痛楚写得极为深刻。
D. 尾联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将期盼转为追忆,让抽象的哀思有了具体载体。
16. 最深的悼念,往往藏在最平凡的表达里。试分析本诗与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家常语写生死痛”的具体表现。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在读到《红楼梦》中描绘薛府的句子“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时,想到了《阿房宫赋》中也有类似的极尽豪奢的描写“_______,________”。
(2)步入高三,老师在黑板上郑重写下《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来勉励同学们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
(3)“啸”在古诗文中常用来表现一种放旷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家需要的方面包罗极广,举其要者,约有三端。
首先是人品境界。总体说来,言为心声和文如其人,是文学史昭示的千古不易的大规律。 他们彪炳史册,就在于他们的一篇一什不仅是一时兴会偶然感发的成就,更是他们整个人格的表现。他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境界,以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洞悉世间万象,才能修辞立其诚,并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这样才能创作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其次是学识境界。①文学不单是作者人格的表现,也是人生世相的反映。②对人生世相的了解是一套功夫,培养人格是另一套功夫。③这就要多读经典,多深入体察生活。④储知蓄理,扩大眼界,拓展胸襟。⑤对世道人心的审视和把握才能愈加精致深刻,⑥写出的作品才能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次是审美境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除了要在结构布局、形象塑造和语言应用等方面( )外,很重要一点是作者本身要有较高的艺术审美眼光。只有先“眼高”,才能“手高”。眼高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颇难做到。朱光潜指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在离乱中忽闻战乱结束准备返乡,不仅整个具体情境活跃如在目前,而且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激荡人心,真不愧是千古绝唱。
18.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陶潜的淡泊高远、屈原的忠贞耿介、李白的豪迈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在他们的作品里有清晰的体现。
B. 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淡泊高远、李白的豪迈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都清晰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C. 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淡泊高远、李白的豪迈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在他们的作品里有清晰的体现。
D. 陶潜的淡泊高远、屈原的忠贞耿介、李白的豪迈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都清晰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19.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特立独行 B. 独辟蹊径 C. 匠心独运 D. 独出心裁
21. 南宋洪迈在其《容斋随笔》里载录一首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并认为其“可喜之状极矣”。你认为以朱光潜先生对“审美境界”的认识,他会认为这是一首好诗吗?请根据上述文段内容作出简要评价。
22. 请从作品与作家关系的角度总结本文的观点,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20 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高手低”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意为自己要求的标准很高,而实际工作的能力低。而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中提到,只有先“眼高”,才能“手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湖北省宜昌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参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B 2. C
3. ①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也就会越多
②要对汉字作出正确的说解阐释(如答“对汉字深入研究”之类亦可)
③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如答“利用数字技术”之类亦可)
4. ①中心明确而突出(或“提问很有针对性”)。记者始终围绕“汉字(的魅力/之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一核心来提问,中心突出,不蔓不枝。
②顺序合理,层层深入。记者先就汉字本身的生命力发问,再问及汉字所体现的中华文明之美,然后问汉字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发展的作用,最后问汉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有的做法,富有层次感。
5. ①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故汉字也可以延续发展。(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②汉字本身具有强大的构造功能,可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使用面广,难以被取代。
④汉字具有典雅之美、构形之美、韵律之美,尤其是韵律之美,使汉字成为唯一的可以形成书法艺术的文字形式。
⑤汉字在历史上曾经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⑥如果汉字拉丁化,不利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B 7. D
8. 示例一
误会:康百万询问百姓情况,本意是关心百姓,认为修筑县衙、城门该是县衙、朝廷之责;邱轩昂误会他建议向百姓摊派。
效果:①带来抑扬反差,更利于凸显康百万关爱百姓的性格特点;
②误会处在康百万捐还是不捐之间摇摆,增加情节波澜,使故事一波三折,摇曳生姿,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示例二
误会:邱轩昂对康百万“自藏”的含义理解为认为康百万藏私,不肯慷慨解囊;之后由康百万的言行揭示“自藏”指藏锋守拙,不显露不张扬,深藏功名。
效果:①带来抑扬反差,更利于凸显康百万慷慨好义、不图名利的特点;
②误会处在康百万捐还不捐之间摇摆,增加情节波澜,使故事一波三折,摇曳生姿,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示例三
误会:儿子小勇误会康百万要他赏析书法,康百万实则希望儿子能通过领悟“自藏”二字的内涵来理解他的做法。
效果:①丰富人物形象,既能体现康百万对儿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又能突出康百万藏而不露的处世原则;
②丰富主题意蕴,“自藏”内涵的留白,体现作家“藏”与“留”的艺术,引发读者思考。
9. ①学养丰富:作家对神话传说、地方野史、正史、汉赋内容信手拈来,体现出其文学涵养的丰厚。
②见识深刻:“留余”的故事以小见大,反映出万事留有余地的处世观与可持续的发展观;“自藏”则暗藏不显山露水、深藏功名的处世哲学。
③笔触灵活:小说语言风格灵活多变,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晓畅,叙事语言直观简练,描写黄河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意蕴丰富。(或: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拟人、对比、悬念、抑扬、以小见大等等。)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 CEG
11. C 12. B
13. (1)小人(此指地位低的人,平民百姓)少贪欲就能使自身谨慎(约束自己),节约用度,远离犯罪,使家室丰裕。
(2)(他们这么做)不是憎恶荣华讨厌美味,而是想做人淡泊,行事节俭。
14. 方法相同:都从正反两方面来举例论证。
目的不同:
①由余是为了回答对方君主秦穆公的提问,指出节俭是治国的原则。
②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司马康要厉行节俭,教导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
③唐太宗是以君主身份总结治国的经验,展现自己对治国之道的体悟。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 B
16. ①细节动人:刘诗中诗人年老多病连昼夜都分不清,却铭记友人报知墓田、共谈太极、剪烛西窗的细节,以日常情境衬天人永隔之痛;苏词中,用现实中饱经沧桑的容颜及梦境中相逢不识、相顾无言的细节传达生死相隔之痛。
②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平易的语言如“小轩窗,正梳妆”“可怜老病忘昏昼”表达深沉的悼亡之思。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 B
19. ②语序不当,改为“培养人格是一套功夫,对人生世相的了解是另一套功夫”。
⑤搭配不当,改为“对世道人心的审视和把握才能愈加精当(或精准)深刻”。
20. A
21. 不是好诗。理由:①此诗四句各言一境,随意拼盘,不能形成完整形象,也缺少具体情境描写。
②诗中见不出诗人真情实感。
22. 答案示例一:作家的境界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基石。
答案示例二:作品是作家境界土壤里孕育的果实。
答案示例三作品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作家的境界。
三、写作(60分)
23.略
华佗小知识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