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特级教师说| 吴同和:1984、1986高考语文试题点评

特级教师说| 吴同和:1984、1986高考语文试题点评

华佗小知识 2025-09-30
导读吴同和 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镜鉴录1984、1986高考语文试题点评吴同和一【探讨科学的测试方式】1984年《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发表的张㧑之等三位老师《1983高考语文试题的再认识》,虽为一家之言,但由于分析客观、中肯、褒贬适度,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能发人深思,因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文中强调的试题不可超“纲”离“本”,命题必须讲求科学合理等观点,更能引起广大师生共鸣。但是,两个月后公开的高考语文试题却有超“纲"离“本”和不够科学的毛病

吴同和 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

镜鉴录

1984、1986高考语文试题

吴同和

【探讨科学的测试方式】

1984年《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发表的张㧑之等三位老师《1983高考语文试题的再认识》,虽为一家之言,但由于分析客观、中肯、褒贬适度,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能发人深思,因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文中强调的试题不可超“纲”离“本”,命题必须讲求科学合理等观点,更能引起广大师生共鸣。但是,两个月后公开的高考语文试题却有超“纲"离“本”和不够科学的毛病。下面谈点个人看法:

对今年语文高考试题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这个否定集中在“指挥棒”的客观效果方面。

事实上,中学(甚至包括小学)师生们,确实是围着“指挥棒”转的,甚至连出版部门也跟着转。曾几何时,填字填词的语文练习比比皆是,多音多义字汇集一册,有关古文标点、译注的资料竞相出版。曾几何时,修改病句的小册子供不应求,古诗词名句集萃大量印行,而为各种漫画设计的“一石两鸟”式的作文指南也应运而生……这不就是“指挥棒”起作用吗?“指挥棒”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问题在于怎样使它指挥得更好,不断总结经验,减少一些副作用。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是否有副作用呢?首先,试题脱离教材严重,可能导致师生不重视课本的弊端出现。第二,某些试题过偏、过僻,如要求标出鲁迅小说的发表次序。鲁迅创作年表应当掌握,郭沫若、瞿秋白、巴金、茅盾呢?莫泊桑、托尔斯泰、高尔基呢?鲁迅小说发表先后次序需要记住,鲁迅杂文、诗歌岂不同样重要?如此下去,今后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什么局面?第三,现代文部分第4题,个别提问已超出语文而旁及自然科学范围。此外,关于选文,为什么一定要选外国作品,中国优秀科学家论文没有吗?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这种题型及类似的选文便会纷至沓来,为之设计大量提问和选择判断的试题也一定不会少,因为按“指挥棒”所指的方向冲刺,保证没错!

——《中学语文教学》198411

【关于测试范围、比重问题】

章熊老师曾经说过,每年考试都可能有一个侧重点我觉得,今年的侧重点有两处不很恰当:

①标点短文的赋分太高。本届试题有两题要求学生正确标点,共7分。占第一大部分总分的10%。但语文知识和阅读所要测试的内容有字词句篇、语逻修文,按说,标点只是法中的一个小小分目,其比重应该是很小的,充其量也只能给4分。因为这类题赋分过高,其他内容的测试相对减少了,如篇章结构方面的,逻辑修辞方面的,几乎无所触及。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顾此失彼的命题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能给有间隔的句子打上标点并非难事,也不能因此说明学生语文水平高低。

②文言文测试比重太大。据统计。本届试题文言文总分为34分。现代文命题为36分。几乎是l :1,这个比例是前所未有的。命题老师有何意图,不得而知。但是,无论是初中或高中课本,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例都是1 :2,高考命题怎么可以言文并重再说,关于文言文教材的安排,教与不教。现在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年文言文比重如此之大,就不怕产生类似“写信热”的副作用吗?

关于阅读题的选文问题

令惑不解的是,近三年来。命题老师为什么总把兴趣放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1984年选的是美国科学家的作品片断,1985年选的是关于中国史书的介绍,今年又是一个什么生物学的科研成果之类的文章(原谅笔者孤陋寡闻,不知大作源于何处,作者是谁)。诚然,从现代科学的眼光看,知识是互相渗透的,应该搞点横向联系。否则。既谈不上边缘科学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科技事业的发展。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语文与生物会产生一门什么边缘科学来。虽然科技文章也属于语文研究之列,但是,若干优秀的散文、若干著名的政论、若干出色的短篇小说、若干名闻遐迩的名家名篇为什么不可以选?难道以这些作品为例,设计若干问题,反而无法全面检查学生语逻修文、字词句篇等知识掌握的程度?为什么每年非得在科技作品中找例子,难道这也“可以作为暂时稳定的成分”。或者甚至“应当认为是稳定的成分之一”吗?

——《中学语文教学》198612

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8612

【高考试题得失谈】

恢复高考制度九年来,语文命题经过不断地改进,日趋合理、科学,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对于高校选拔新生具有重要的鉴定和择优意义。

今年试题在去年命题基础上,扬长避短,有新的改进。考试结束后,我访问了部分师生,他们反映很好。

纵观试题,至少有三个方面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一、结合教材好,覆盖面积大。

今年的试题直接出自教材的内容占卷面总分的25%,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掌握拼音、标点、词汇、句法、逻辑、文学常识等方面的储存,兼顾了初高中课文的综合。由于客观性命题的份量加大了,因此,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复习时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拿着题目虽也能做,但多半答不准,做不全。以第一大题为例,它要求考生从四组词的注音中选出没有错误的一组。四组词中,只有第三组的注音是全对的,但其他三组的注音也并非全错,稍一疏忽.3分便丢了。类似的命题随处可见。这就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脚踏实地,力求弄懂弄透,切勿浅尝辄止;对于老师,指导作用在于,任何一个基本概念,哪怕它很小,甚至似乎无足轻重,也不可掉以轻心,应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否则,就会丢分。1984年以来,语文教学曾一度有脱离教材,另搞一套的偏向。学生上语文课于是做数理化习题,认为高考反正不考课文,用不着听;老师们也慌了手脚,干脆不教课本,而从各种报章杂志上抄点什么印发给学生,想碰碰“运气”,通过这次考试,相信无论老师或学生,对于“纲”和“本”,都会有新的认识。

诚然,语文高考试题像期末考试那样,所有试题全在课本上,没有必要,也没有好处。课外的材料应该有,也必须有。这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存,也有利于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今年出自教材以外的考题(不包括作文)占卷面总分的33%,这个比例是很恰当的。解答这类试题,考生需要综合运用能力。如第4题,要求考生将一首绝句排次序。考生只要能理解4句诗的内在逻辑联系,粗知一点古典诗词的基本常识,不用一分钟,便可准确排出。第10题是一道综合考察题,材料比去年短得多,考生不致于读了后面又忘了前面,而且读一次最多只要5分钟。实践证明。对于预选过关的同学,读上三遍以后,基本上能正确地作答,估计得15分上下,应该不是很困难的。

总之,无论是课内或课外的试题,考生只要能注重基础,多读多练,可以获得好成绩,

二、作文命题恰当,评分标准合理。

鲍明炜教授在《人民教育》第5期发表《高考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他指出:“……作文题目很自然地形成了另一种格式,即提供材料,不太多,限定题目,不太死。这样命题,作者可以不费时间,很容易了解题意,又不致于跑题,看到材料之后基本上可以动笔作文。”看来,本届作文试题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产生的。今年的作文题比去年好,去年要求考生就环境污染问题以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虽则可以测试学生写应用文的能力,启发教师注意应用写作的教学;但污染问题毕竟不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多数学生因未身受其害而无法表达出真情实感。再者,以学生会的名义向党报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学生难以把握分寸。何况,去年考题材料比较多,只要把那些材料巧妙地“放”进去就有300来字,而文章只要求500字左右,考生谈不上写出多少见解——除非能力特别高的同学(如《语文学习》1985年第8期刊登的那篇文章的江苏考生)。今年的考题则避免了以上几个问题:所给的材料是《树木·森林·气候》,却要求学生透过自然现象谈社会生活的某些类似现象,并且,可另写副标题。材料不多,一目了然;题目不死,有利于学生任意联想,自由发挥。结合实际生活,人人都觉得有活可写,而且又可发诸真情。要说猜题,可能会给人这样的印象:都已“猜”中,却又都没猜中。学生基本功好,可稳操胜券,这就是今年作文试题的绝妙之处。另一方面,用不着以“这个”“那个”的名义代人写信,写发言稿,写评论,而只要求考生以本人的身份、知识、阅历、经验来认识、分析某一社会现象,学生们写起来放胆、自由。去年那封信确实弄得学生够呛,高考之后,要求学生练习写信之类的考题纷至沓来,出于高考的某些特殊要求,写信人的身份就有巴金、叶圣陶、编辑部、教育厅,校长、班主任……演戏似的,学生一会儿扮老大爷,一会儿做小学生,形象思维赶不上需要的学生只好望文兴叹。看来,这该算去年作文题的负面影响,经过一番奇怪训练的考生,看到今年的考题,该不会无所措手足吧!

命题是成功的,标准答案更有新意。众所周知,作文评分的主观随意性确实很大,但是,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不考作文。我认为,作文始终是测试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最有效的办法。如同打篮球。尽管你控球、传球、接球、转身、跳跃、投篮、策应都不错。但你在球赛时呆若木鸡,不能算好球员。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作文必须考,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这是一个矛盾。鲍教授指出:“高考作文是在特殊情况下写的特殊文章,是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测验,并不是要他们写一篇代表作。”所以,应允许文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评分标准的“内容、语言、篇章”三要素中,鲍教授明确指出:“我们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这个意见对于减少作文评分的随意性,增大信度,有重要意义。相信今年的考生不会因以往老师们作文评分主观随意性太大而吃亏。

三、调整了难易度,增加了标准化试题的份量,重点测试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杜绝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风,这应该是本届试题的第三个特色。

……

——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论坛》198606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