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出自:《三字经》原文: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所著的三字韵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此句相关选段原文如下: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
中不偏: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偏是偏差的意思。庸不易:庸是平常的意思,指中和常行之道, 易是改变的意思。这句《三字经》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中庸》这部书的宗旨,就在宣扬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中”是守于正道,没有过与不及,“庸”是依着正道做人做事,永不改变。同时这...
写《中庸》的人,名叫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他在《中庸》一书中进一步阐发孔子提出的“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的思想。所谓“中”,是指不偏不倚,所谓“庸”,是指坚持原则不改变。
“讲道德,说仁义”意思是说由孟轲所作《孟子》这本书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意思是说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指不偏,“庸”指不变。“作大学,乃曾子”意思是说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
中:于大自然来说,是道体的意思。对人来说是理性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在天谓命,赋人曰性”。中道不偏不倚,非善非恶,非动非静,它是一切万物之根,善恶之源,动静之本。万古而不灭,永恒而不易。谓之恒性。庸:是用的意思。大自然纯真道体是大体,万物生灭,消长,循环不已是大用。大...
意思是:“不偏不倚叫做中。一成不变叫做庸”。“易”,“改变”的意思。学《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叫“中”,不改变常规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就是...
孔伋撰写《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追求和谐。曾参的《大学》则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体现了儒家治国理政的理想。这四句话,简练而深刻,概括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孟子、孔伋、曾参三位儒家大师,各自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了道德、仁义、中庸、大学等核心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一书,由孔伋所作,书名中的“中”字意味着公正、中正,不偏不倚;“庸”字则表示恒常不变。此书探讨了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大学》则是曾参的作品,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此主张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将其扩展至家庭、国家...
“中则不偏,常则不易,惟中不足以尽之,故日中庸”的详细翻译为:中则不偏:取中就不会发生偏差。这里强调的是在处理事物时要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走向极端。常则不易:求得常态就不容易发生变化。这意味着维持事物的正常状态,可以使其保持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改变。惟中不足以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