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誉侵权怎么处罚?

名誉侵权怎么处罚?

来源:华佗小知识


侵害名誉权的处罚及区别:需散布捏造虚假事实,需对侵权人处罚;法人、团体、组织不构成对象;须有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可包括过失行为;恶意诽谤有一定影响或后果者可受治安管理处罚。

法律分析

一、名誉侵权怎么处罚?

(一)虚构事实诽谤他人的,属于侵权行为,被害人有权起诉,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损失的,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二)如果恶意诽谤他人,造成一定影响或者后果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可报警,由机关给予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

(三)如果恶意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构成。被害人可以到提起刑事自诉,请求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判刑)。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可以要求机关提供协助。

二、侵犯名誉权和的区别

(一)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

(二)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的犯罪对象

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

(三)主观过错要求不同

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论处。

需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对侵权人进行相应的处罚,还有实际罪行的认定,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的犯罪对象,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恶意诽谤他人,造成一定影响或者后果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结语

虚构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属于侵权,被害人可起诉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如造成损失还可要求赔偿。恶意诽谤造成一定影响或后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报警并接受行政处罚。若恶意诽谤造成严重后果,构成,被害人可向提起刑事自诉,请求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需具备捏造的虚假事实,法人、团体、组织不可成为犯罪对象,主观过错要求为直接故意。恶意诽谤属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一百零一条 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修正):第三章 人身和人格权益 第二十 妇女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

媒体报道涉及妇女事件应当客观、适度,不得通过夸大事实、过度渲染等方式侵害妇女的人格权益。

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妇女人格。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通过广告、商标、展览橱窗、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等形式使用妇女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