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发热、咳喘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经常给予翻身,变换体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轻拍背部,促使痰液排除。
  (1)观察体温,呼吸、咳喘、痰喘、腹部胀气、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症患儿的.生命体征。
  (2)出现面色灰暗、烦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脉细微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体温骤降或超高热,心率超过140次/分或间歇脉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中药宜温服或频服,药后可给予热粥、热汤、以助药性,微汗而出。
  稳定患儿情绪,避免烦躁,积极配合治疗。
  (一)风寒闭肺
  (1)中药煎剂要趁热服用,服用后以微汗出为佳。或用葱、姜汤以助汗。
  (2)针刺定喘、丰隆、平喘、肺俞,可控制呼吸急促。
  (二)风热闭肺
  (1)高热时积极采取退热措施,如针刺大椎、风池等穴或点刺放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2)煎剂宜稍凉服。多饮水或清凉饮料,如梨汁、藕汁、萝卜汁以生津止渴。
  (三)痰热闭肺
  (1)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煎炸食品。
  (2)针刺尺泽、合谷、肺俞、足三里。
  (四)毒热闭肺
  (1)本证病情重,辩证护理注意病情变化,应特护观察,发现病情加重,采取抢救措施。
  (2)中成药可给清开灵注射液。
  (五)阴虚肺热
  (1)干咳者,可用川贝母粉蒸梨,或百部、杏仁、麦冬煎水频服。
  (2)盗汗可用五倍子研末醋调贴神阙。
  (3)多食牛奶、鸡蛋、瘦肉、鲜鱼及蔬菜。常食百合粥、梨汁以养阴生津止渴。
  (六)肺脾气虚
  (1)症状护理:自汗者,用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煎水代茶。
  (2)饮食宜易消化,定时定量。可用黄芪、浮小麦煮粥食以增强体质。
  指导家长加强患儿营养,增强体质,多进行户外活动,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及时治疗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病,教会家长呼吸道感染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