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教学教学计划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教具准备】
  打气筒 单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为什么会刀具发热?
  学生回答:原因是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问题: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学生回答: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
  老师引导: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增加了,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或是从其他物体转移来的,今天要学习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授
  1.自然界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
  提出问题:当今世界的三大产业是能源、材料和信息,自然界中的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你能说出能量的几种存在形式吗?
  学生回答:机械能、电能、磁能、内能等等。
  日常生活中的烧饭、取暖、照明、出行等都需要能量。我们所需要的能量都是谁提供的呢?
  学生回答:煤、石油、天然气、电等等。
  进一步分析利用能源时需要发生的变化而引入能的相互转化。
  2.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设疑:
  演示打气筒打气,让同学们感觉打气筒外壁的温度变化。
  请同学解释所发生的现象的原因:活塞与筒壁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指出类似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请同学列举实例,并进行分析。
  举例练习:
  ①电炉取暖:电能→内能;
  ②煤燃烧:化学能→内能;
  ③炽热灯灯丝发光:内能→光能;
  ④把一铁块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说明内能发生转移。
  归纳: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3.能量再转移和转化过程中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
  ⑴机械能在转化过程中守恒
  演示单摆摆动过程:
  ①回忆机械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重力势能→动能→重力势能。
  ②解释每次达到最高点很接近的原因:如果没有摩擦时机械能守恒。
  ③得到结论:最初具有的机械能=最末物体具有的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即总能量守恒。
  ⑵内能在转移过程中守恒
  把一铁块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铁块从周围水中吸收了热量使它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热水则要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热量散失,热水所放出热量就等于铁块所吸收的热量。
  归纳:能量在转移过程中是守恒的。
  结论: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但能量的总量不变。
  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保持不变。
  【小结】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恒定律普遍适用。在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中,只要有能量的转化,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规律。从物理的、化学的现象到地质的、生物的现象,大到宇宙天体的演变,小到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都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
  (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电灯发光跟电流有联系,电能转化为光能反映了这种联系。植物生长更不是孤立的,要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反映了这种联系。
  (3)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人类认识自然,就要根据种种自然现象,总结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就是人类总结出的规律之一,而且人类认识的其他规律也必定符合能量守恒定律。1933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在研究β衰变的过程中发现,能量不守恒。于是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大胆预言了还有一种未发现的粒子,这就是现在已被科学界公认的中微子。这一事例说明了能明守恒定律,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
  (4)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纵观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也是一部认识能量、利用能量、实现能量转化的历史。从原始人钻木取火,到水能利用;从蒸汽机发明,到电能的利用;从太阳能,到核能的利用。人类总是在认识、利用能源,逐步实现能量的转化。
九年级教学教学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组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使每位教师在科研的同时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分析:
  该年级共两年班,共学生八十一人,男女失调。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20%,学习发展生占35%。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四、目标任务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方法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4、讲究“巧练”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6、跟踪检查。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六、新课教学进度表
  2月检查、讲寒假作业、第八单元
  3月九、十单元,
  4月十一、十二单元
  七、总复习思路
  中考化学命题的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以“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为命题原则。所以我们在总复习中就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纲领,以教材为载体,以《中考说明》为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我们复习的指导思想。
  1、复习中注意的问题
  (1).用好三本书.重视《中考说明》,把握《课标》和教材,巩固复习资料上的练习题。
  对于《中考说明》,教师要细心研读,明确考试的要求,对于《中考说明》中的样题,教师要认真推敲,明确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和难易程度。把握《课程标准》,积极贯彻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对于复习资料上的练习题,教师要精讲精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整理
  学完化学课后,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多,分散,不好记。那么怎样使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网络?不但让同学们牢牢的记住,而且还便于同学们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3).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在复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上应注重学科的内在综合,引导学生关注所学知识的重组,整合、迁移、获取信息、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的能力。
  (4).努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成绩
  在复习中,由于知识的综合性,跳跃性大,一部分学生可能跟不上,此时,我们教师不能忽视他们,更不能遗忘他们,他们是影响整体成绩的关键。因此,在复习中,我们更应该倾注更多的感情在他们身上。采取多鼓励、少批评;多督促、少布置;多辅导、少轻视的情感教育,以便在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上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2、总复习计划安排
  第一阶段:分类复习(4.1~5.1)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5.2~5.15)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推断题的解法。
  (3)、化学计算
  (4)、实验及探究
  第三阶段:考练阶段(5.15~5.25)
  第四阶段:心理调适,查缺补漏(5.25~6.10)
九年级教学教学计划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设计方案,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1。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
  2。 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新课学习
  1、有用功和总功。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用学具展示提沙子的过程,学生观察思考。想一想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对沙子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把我们所需要的功称为有用功。
  对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是我们不需要但是不得不做的。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称为额外功。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是不得不做的。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我们把一共做的功叫做总功。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有用功:250×6=1500J
  总功:200×10=20xxJ
  额外功:20xx—1500=500J
  2、机械效率。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用字母η表示。
  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η=1500/20xx=75%
  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机械效率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板书设计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