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面积》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
: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
三、教学难点: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大小建立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涂颜色”比赛。
教师在黑板上随手画出两个不规则的平面图形。
(1)要求学生把黑板上两个平面图形涂满颜色,看谁先涂完?
(2)讨论:为什么右边的这位同学先涂完?(生:因为右边的图形小,左边的图形大。)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课桌的表面要比数学书的表面大。
2、平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比较下面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提问:
(1)第2图与第4图相比,哪个面积大?(2)怎样比较图1与图3?(3)第5图与第6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迭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5、导入面积单位。上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了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哪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多,哪个面积就大。可是方格有大有小,(出示下图)看,这个图形的形状与图
5的一样,它们所包含的方格数也相等,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这说明,单靠数方格还不准确。因此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是说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73页。
6、认识面积单位。
提问:
(1)课本上介绍了哪几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2)怎样的大小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白纸)怎样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怎样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教师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三张正方形纸摆成如下图形,让学生看到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3)要测量操场或房间地面的大小,你们认为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恰当?
(4)要测量课桌面的大小,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要求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看一看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数方格比面积大小。
2、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16平方厘米长方形
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面积》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3、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3、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
1.面积的认识....................................................1课时
2.面积的单位....................................................2课时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4.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5.检测与讲评....................................................2课时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面积》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绝大部分学生家蒲塘、鲁村等行政村,有水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根据上学年成绩检测情况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教,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是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些分数的加减法。
4.认识时、分、秒三个时间名词,能够很准确的说出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漏写周长的单位名称。
6.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每小时是多少分钟、每分钟是多少秒组成的;并学会准确认识时间。
7.了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发生是一定的、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五、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改措施
1、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
2、积极开展学生互帮互学活动。
3、充分发挥小组长的指导作用。
七、课时安排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