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㈠定义
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源。
㈡临床表现:插管部位红、肿、热、痛、有渗出,出现无明显原因发热、寒颤、低血压等感染中毒症状;外周静脉血白细胞升高。
㈢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㈠管理要求
1、科室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本指南制定并落实本科室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职责。
2、科室应开展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
3、医务人员应当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及时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4、临床科室应配合感染管理办公室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㈡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
⑴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⑵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⑶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患者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⑷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⑸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尽量大(15CM以上)。
⑹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严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⑴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⑵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 无菌透明敷料为3—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布为1—2天,
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⑶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后要戴无菌手套。
⑷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⑸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⑹导管不宜常规更换,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或停止输液时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2
⑺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⑻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⑼医务人员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和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三、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
㈠当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拔除导管后应取导管尖端5cm做导管半定量培养,并同时在对侧(或其他不同部位)抽取外周血培养,在化验单上注明抽血时间;导管不能拔除者,通过导管取血做血培养。
㈡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如插管部位有渗出,应用棉签蘸取渗出液进行培养,并进行革兰氏染色。
㈢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抽血做血培养检查。
㈣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并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感染管理办公室
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