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她的悲剧成因。 好,同学们,通过之前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莫泊桑的导 入 《项链》一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对于小说的主要内容,有人就这 样形容过:“一串假项链,十年辛酸事”。 提问一? 福雷斯蒂埃夫人 玛蒂尔德 罗瓦塞尔 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复习检查。 一、复习检查: 1、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3、这篇小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可以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你认为是哪两个情节?请说明理由。 丢项链——识项链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分析几个主要情节,通过情节的分析,来解剖玛蒂德尔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她的态度,以及她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提问二? 提问三? 二、分析情节: 针对这两个情节,有人认为可归咎于偶然性,完全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的需要。因为舞会上丢项链的事不大可能发生,即使丢了,以后也有可能会发现丢失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其实不然,偶然的背后,其实就隐藏着一种必然性,尤其是小说最后,这看似偶然性的结局,也有其必然因素。那么,造成这一偶然结局的必然因素,又有哪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接着分析 (一)[借项链] 下面我们先看看玛蒂尔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了一千多字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 在这一部分,有一个词语使用频率相当高。 “梦想”,前后使用达4次,她梦想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梦想过上流社会生活。(见书P66第3段) 2、她这样的梦想能实现吗?她的梦想结果如何? 玛蒂尔德认为自己容貌美丽动人,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追求的目标,女人羡慕的对象。可惜,这些梦中的生活图景,与她所处的地位与家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家境如何,请见课文第1段)。 提问四? 提问五? 提问六? 提问七? 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玛蒂德尔不断感到痛苦,以至于当她看望她的一位富有的同学回家后,会“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她的痛苦的根源正在于其追求资产阶级奢华生活的思想。 3、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本以为高兴 -- 懊恼 – 恼怒 – 悲痛 (痛苦) 4、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矛不矛盾)? 不矛盾。接到请柬后她内心高兴,她很想抓住这一机会,去上流社会风流一番。但她考虑到的是晚会穿什么衣服,而她的家境又告诉她,不可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丈夫又不理解,因而懊恼、恼怒、悲痛,变法子抠出丈夫的积蓄---这就反映什么呢?反映她性格中的一个侧面:要面子,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丈夫把买猎的钱给她做长裙,做完了又嫌自己没什么戴。) 5、借项链时,玛蒂尔德是怎样表现的? 面对朋友的首饰匣子:贪婪、焦急。(具体见书P69顺数第6段“左试右试”、“犹豫不定”“她嘴里还老是问:‘再没有别的了?’”) 借到项链之后:兴奋、欣喜若狂。(“她一把搂住了朋友的脖子„„带着宝贝很快就跑了”) ---(兴奋) (二)[丢项链] 1、大家在晚会上看到的玛蒂德尔,是怎么样的呢? (用四个字概括)“出尽风头”。P69倒数第4段 2、而“陶醉”,就连用了5次(排比手法),在陶醉之后,我们看到的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终于得到了满足,但作者却是带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庸俗作风(陶醉) 3、一场舞会,玛蒂尔德走进的不是一个天堂,而是一种更大的自我困惑。 在喧闹的舞会上,她得到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沉寂的舞会之后,她更失去了---精神上的失落(为什么?具体见书P70第5段“车子把他俩送到殉教街的寓所大门外了,他俩惆怅地上了楼。在她,这算是结束了。”——重新回到了过去寒碜的日子。)。同时,她又遗失了女友的项链。遗失了项链之后,玛蒂尔德陷入了怎样的精神状态?(用一个词语) “惶惶不安”(具体见书P71顺数第4段) [小结]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项链》的情节是曲折的,但并不使人感到有任何做作和牵强附会。作者以入木三分的笔触揭示出人物的心理,通过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资产阶 提问八? 提问九? 级虚荣心毒害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空虚、庸俗的灵魂。 这人物性格中致命的弱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这些偶然性事件背后必然性因素。 (三) [赔项链] 倾家荡产,债台高筑。 (四) [还债务] 十年艰辛 (五) [识项链] 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当她用十年艰辛,终于还清债务时,出人意料地知道了项链居然是假的。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小说的结局,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读者也会感到意外,它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这一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又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了三次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其伏笔有三次之多。那么,我们试找找看,这三处伏笔都出现在哪? 第一次是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答允; 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第三次是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些说明项链本不是真的。 ——可见,莫泊桑小说结构的精巧缜密,天衣无缝。 三、分析小说的内在意义 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 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四、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板书设计 【法】莫泊桑 主要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性格侧面: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 ↓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说意义:个人原因+社会原因 (三处伏笔) ↓ 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 项 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