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华南师大附中高一第一学期其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华南师大附中高一第一学期其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华南师大附中高一第一学期其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都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B. 戴望舒,现代诗人,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早期诗歌意象朦胧、含蓄。因《雨巷》的发表轰动一时,被称为“雨巷诗人”。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春秋三传”之一。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名“太史公书”,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这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A项,《藤野先生》是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入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2.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语的一句是

A. 迪士尼动画影片《疯狂动物城》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B. 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

C.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 我国即将实施的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了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实现了……零的突破”;C项偷换主语,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在规范慈

善组织设立运营、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故选A。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 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适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那些不作为、胡作为的现象,他经常挥斥方遒,大家斥责,充满了正义感和责任感。 ②这位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在微山湖上忆起峥嵘岁月,依然十分激动。

③现在的生活水平虽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是需要瞻前顾后,从细处打算;还是要节俭,不可铺张浪费。

④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位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要求放低一些,就业并不是一件难事。

⑤4月3日发生的圣彼得堡地铁爆炸绝非偶然,俄罗斯总管普京正在此地,那里正在举行媒体论坛。

⑥国内首档书信类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用书信带领我们徘徊在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领会中国人的情怀与智慧。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挥斥方道: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不能用来形容对人斥责。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用于形容抗战老兵的过去生活,符合语境。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贬义)。本句用的是词语前面的意思,使用正确。

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不符合“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语境。

偶然:突然的,意外的。“绝非偶然”符合后面语境。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比喻犹豫不决。这里应该用“徜徉”,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 下列对文章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凌云壮志。

B. 《再别康桥》中第五、六节,诗人的情绪由激昂转向舒缓,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沉默”“悄悄”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和伤感。

C.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明媚”,儿童“在追逐游戏”,体现了现在和平生活的可贵,给人警醒不要忘记战争的罪恶。

D. 《包身工》以他们一天的活动作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进行细致描写,真实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答案】B

5.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

B. 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其中最大的类别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全属于诗文创作。

C. 《论语》针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规范言行举止,针对从政者,应做到“仁者爱人”,讲求“德治”。

D. 儒家强调积极入仕,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国家无道则安贫乐道,而老庄对入仕采取逃避的态度,这说明儒道两家思想也有贯通融合之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成分。B项,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不全属于文学作品。“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6. 下列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A.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愿将将军之首以献秦 ..B. 乃遂私见樊於期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为击破沛公军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潮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以”,前后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B项“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为”,介词,替、给/介词,被;D项“焉”,兼词,于此/代理,哪里。所以选A项。 7. 下面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 故遣将守关者 君安与项伯有故 ..B. 卮酒安足辞 辞曰:臣之壮也 ..C. 非有诏不得上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 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杯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故”,前一个为“因此”或“特意”,后一个为“交情”;B项“辞”,前后两个“辞”都为“推辞”的意思;C项“得”,前一个为“能够”,后一个为“得到”;D项“胜”,前一个为“尽”,后一个为“经得起,能承受”。

8. 对下面加粗词语“活用”归类全部正确的一项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吾得兄事之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头发上指 ⑤吾得兄事之 .....⑥四人持剑盾步走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⑧拔剑撞而破之 ⑨晋军函陵 ⑩前为谢日 .....⑪其人居远 ⑫此其志不在小 ⑬于是项伯复夜去 ⑭共其乏困 ⑮烛之武退秦师 .....

⑯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A. ①②⑦⑪/③⑤⑥⑧/④⑨⑩⑫/⑬⑭⑮⑯ B. ①②③⑮/④⑤⑦⑧/⑥⑨⑪⑫/⑩⑬⑭⑯ C. ①⑤⑨⑩/②④⑥⑬/③⑦⑧⑮/⑪⑫⑭⑯ D. ①⑤⑨⑩/②④⑥⑯/③⑦⑧⑮/⑪⑫⑬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①⑤⑨⑩都为“名词用作动词”;②④⑥⑬都为“名次活用为状语”;③⑦⑧⑮都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⑪⑫ ⑭⑯都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

(选自《唐宋家合集》卷十七)

9.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菜园有籍于尚书 籍:_______ .(2)而即其处立寝庐 即:_______ .(3)期月而用以足 期:_______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B. 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C. 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D. 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11. 把文种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 (2)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

【答案】9. (1). 登记 (2). 靠近 (3). 整月 10. B

11. (1)在城南五里有块土地,但是在这里长满了草木,牛羊随意践踏,想找个能住人的房子,都找不到。

(2)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能力。(1)“籍”的释义主要有“书籍”、“登记”、“籍贯”、“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等,选项句意“菜园在尚书省有登记”,“籍”解释为“登记”。(2)“即”的释义主要有“靠近”、“到”、“当下”、“即使”等,选项句意为“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即”解释为“靠近”。(3)“期”,读作“qī”时,释义主要有“日期”、“一段时间”、“用于分期的事物”等;读作“jī”时,释义主要有“一周年”、“一整月”等,选项句意为“满一月后费用凑够”,“期”读作“jī”、解释为“整年、整月、满月”。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和尚可栖来到这里,却高兴的说:“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世人都不来争抢,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这就足够了。”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曰”“是”“也”“之”“斯”。本句中还可以根据一些名词,如“可栖”(人名)“吾”等。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有地于城南五里”,状语后置句;“践”,践踏;“屋室居人”,定语后置。第二句得分点:“乞”,求、讨,此处引申为“化缘”;“得”,得到、获得;“辄”,就;“乃使其持簿乞民间”为省略句

且状语后置,补全后,正常语序为“乃使其徒持簿于民间乞”。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庆历八年的四月,抚州有个菜园僧,法名可栖,得到同州人高庆、王明、饶杰等人一起出资,率领民众在他的院子里建成了佛殿,把佛像安放在里面,然后过来要我写文章来作记念。

起初,菜园在尚书省有登记,在城南五里有块土地,但是地里长满了草木,牛羊随意践踏,想找个能住人的房子,都找不到。和尚可栖来到这里,却高兴的说:“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世人都不来争抢,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这就足够了。”于是靠行医从世人那里收集资金,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讲堂、重门、斋庖等房舍和客房,于是召集他的门徒住进去。唯独佛殿的工程量最大,他估计自己的力量完不成,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慢慢积累,满一月后费用凑够,工程得以完成。从可栖来到这里居住(到现在),一共十年了。

……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此词尾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攅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2.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 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 词人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应是借喻,不是借代。“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以月色为“琼瑶”。C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作者由杜鹃的啼叫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美景。

点睛:诗词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或全词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四、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人类的血战前行历史,正如媒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是不在其中,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选自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13. 根据文章,指出“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指哪些人?

14. 作者对“徒手”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原文回答。 【答案】13. 分别指庸俗的小市民和文人走狗(如陈西滢之流)。

14. 作者对“徒手”是不赞同的。作者明确指出,“三一八”徒手,死伤的爱国学生“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而“街市依旧太平”,正反映出“”“流血”并没有震撼和唤醒民众。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选文来自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作答时要结合整篇文章及其写作背景进行理解分析。“有恶意的闲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的帮闲、帮凶。“无恶意的闲人”指没有是非观念,愚昧无知的人,他们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惨案,因而麻木不仁。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探究能力。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探究,作者在文中明确的指出,“三·一八”徒手,死伤了爱国学生“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而“街市依旧太平”,正反映出“”、“流血”并没有震撼和唤醒民众。从这些内容看,作者对“徒手”是不赞同的。

点睛: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论述。同时,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虎

①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②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

这一次,席卷古老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③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

④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⑤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⑥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⑦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

⑧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

⑨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⑩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

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⑪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减)

1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

B.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

C. 文章将梵·高、保罗、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苦。

D. 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籍。 16. 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 17. 请简要探究尾段划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

【答案】15. A 16. “又一次”指《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淹没发生过不止一次,第一次在新旧交替的1949年,第二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读者错失《瓦尔登湖》的遗憾之情。

17. ①瓦尔登湖是心灵宁静的象征。作者呼唤我们“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意思是呼唤人们不要在喧嚣的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而要让心灵回归宁静并坚守宁静。

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摆脱碌碌红尘、纷扰世事、功名利禄的羁绊,都能像梭罗一样尊重自我与发现自我,追求生命的真实与神圣。 ③这句话起到了点明文章主题、呼应标题的作用。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不当。译者徐迟的话只是说明心灵的安静对正确理解《瓦尔登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就会误读这本书,就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并没有涉及对这本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本题需要回答“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的原因,答案应该在前两段,原文是:(1)1949年,梭罗和他的

湖首次来到了中国。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2)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这一次……,由此可知,作者用“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读者错失《瓦尔登湖》的遗憾之情。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划线句子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应该和表现主旨有关系。“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理解这句话,只需要解释清楚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要“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二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需要到文中找到“瓦尔登湖”和“梭罗”的象征含义,原文有: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回答即可。作用主要围绕表现主旨来回答即可。 六、作文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作文。

古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已习惯于对别人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很少有人反思自己。比如上课迟到推门而入径直走到座位去,比如面对走来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老师低头而过,比如扳动桌椅发出本可以避免的声响,这些行动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请以“反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第一次月考反思

学习是紧张而又忙碌的,匆忙之中,第一次月考便已到来,武装到了牙齿的我们从容不迫的应对着,但在那淡然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颗忐忑而又激动的心灵。

新的知识,新的问题,新的分数比例,所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历练,考场如战场,我们的武器也如雨果所说的:“轻如和风,猛如雷电———支笔”。它虽无刀与剑的锋芒,却也能字字如诛心,指引着我们走向胜利。

考试结束了,但心理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我们憧憬着理想的分数,但也为那未知的分数而担忧。可一切已成定局,多说无益,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

当成绩发下来的时候,全班都笑了,尽管有的是欢笑,有的却是苦笑。 在班上,每次考试列为倒数,已成为我的梦魇,久久的缠绕着我,不肯离去。 人,永远是贱的,他们总是抱怨失败选择了他们,却不知早在平日里的一言一行中,自

己便心甘情愿地屈服了失败的威严。

老师说,考试,就是一场出题者与答题者的战争,出题者,是埋地雷的,答题者,是排地雷的。很显然,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排雷者,粗心大意,探雷不细,最终造成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这次考试的失利,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我平时的积累不够,阅题不仔细,知识面只普及于书本。临阵磨,不亮也光,这次考试,我便缺少了以往对待考试的亮剑精神。改变是必然的,但关键在于怎么改变,如何改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是最简单的,同样也是最有力的,我定要具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的毅力努力奋进。

花开花谢,花谢花开,结束代表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再次迸射出耀眼光芒的开始,学海无涯,让我们做知识的搏击者,在学习的海洋上扬帆远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要求以“反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本题材料列举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得出一个结论,“很少有人反思自己”。反思,可以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良行为,也可以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成绩及荣誉。其实,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进行反思,该反思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因此,这篇文章可写的内容就非常多。在这众多可写的内容中,要深思熟虑,筛选出自己最熟悉、最理解、最易驾驭的内容来写。另外,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可以从小处着眼,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说“反思”,即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现在的反思意为自我反省,比如考试后,老师叫学生写的“反思”,大体意思是对自己的考试所做出的评价以及对以后学习方法的修改。因此,反思应注意这样几点:⑴事情(行为、思想观念)是过去发生过的;⑵通过思考,从中找到经验或教训;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文章应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但第二点应作为写作的主体与重点。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如果提供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要辩明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有其共性,还是个性间的对比与对照。审题时,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思,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