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
传统教学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正好弥补其中的不足之处,它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有价值的提问(主要指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自主性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考古学家在一个神秘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宝箱,在惊喜之余他却千方百计也无法将宝箱打开。忽然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了山洞石壁上所刻写的一行小字:想要知道打开宝箱的密码,请猜出17世纪第一个闰年2月的最后一天的日期。考古学家看完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打开宝箱的密码就是石壁上所刻这一天的日期。”这时教师提问:“同学们想知道宝箱里藏着什么宝物吗?那你们就自己想办法找出宝箱的密码来吧!”对此,学生们兴趣盎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寻找答案。通过交流、讨论、争辩,学生试着说出自已的答案。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课件演示,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自主学习也贵在得法。学习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预习、阅读、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反馈、复习、考查等。这些方法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结合良好学习习惯密切进行反复训练、培养。对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我从教学“9加几”开始,让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学习:(1)看图说话提出问题(如9个小朋友做游戏,又来了3人,一共是多少个人);(2)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来解答;(3)列加法算式尝试计算;(4)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5)与同桌相互讨论,比较谁的计算方法简便。掌握了以上的学习步骤后,在学习“8、7、6等加几”的时候,学生就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了。总之,自主学习知识总要经过一定的途径,采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三、学生自主参与,搭建实施自主学习的舞台
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在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好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课堂上让他们自已动手对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通过上下、左右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学生通过直尺量一量的方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也有的学生沿对角线对折得知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同时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还有的学生用量一量、剪一剪的办法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但不一定是直角。然后让学生相互对比各自的发现,并讨论归纳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步步地探索,边操作、边观察,在比较、讨论、合作、总结中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应大胆放手,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精神,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应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生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应用知识的能力。一次,班级开展集体活动,要为全班49位学生每人准备一瓶酸奶,已知一瓶酸奶的价格是1.45元。经过调查得知,现在有四家超市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其中第一家的所有商品一律“九五折”优惠;在第二家购物满80元可以获得赠送的10元消费券;第三家超市购买十瓶送一瓶;第四家在购买满50元以后的商品打八折。问:在哪一家超市购买酸奶最便宜?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应用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