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木兰诗
能力训练 01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做后面的题。
漫 成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①漫成:随手写成。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当时寄寓四川。②联拳:鹭鸶在睡觉时缩起一只脚,如握拳。多只鹭鸶宿成团,其状如联拳。③拨剌:鱼尾拨水声。 1.诗歌着力刻画一个“静”字,其中“ 船尾跳鱼拨剌鸣”句,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2.对于诗中的“静”字,有人认为静得寂寞、凄清,有人认为静得安恬、和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和诗歌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一:诗中的“静”,静得寂寞、凄清。因为安史之乱后,作者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深更半夜,难以成眠,只有江月、鹭鸶相伴,孤独凄清,寂寞难耐。
示例二:诗中描写的月夜,鹭鸶恬静夜眠,跳鱼跃出水面,静中有动,蕴含生机。我们能读出经历安史之乱后,看到这样静谧的夜景,杜甫仍有一份宁静祥和的心境。 02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曹沫劫齐桓公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参考译文】:
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里拿着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侍从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做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多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也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在 ) B.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割让或丢失) ..C.以勇力事鲁庄公(侍奉 ) D.既已言(既然 ) ..(解析:既:已经。)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
③
①
(1)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全都还给鲁国。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5.说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 迫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多次作战中丢失的土地。 03名著阅读
6.《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阿长与〈山海经〉》 ②“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 7.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的温馨和理性。 04语言运用
8.同格中学七年级(2)班准备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方案】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简要的方案。
示例:图片展览式。将同学们搜集到的爱国主题图片资料、实物等进行展览,并让同学们写观后感。
(2)【拟写对联】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下联,围绕“爱国”主题,对出上联。 上联:树雄心,誓把青春献祖国; 下联:立大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3)【探究信息】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探究出主要信息。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房屋追求。坚持唯物史观,不管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凡是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被人民牢记、由文艺书写。
示例: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