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来源:华佗小知识


4、七色光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制造彩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 

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 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教学重难点 1.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1.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描述光的颜色

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 了解光和颜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有关彩虹的图象材料,牛顿与七色光的制作幻灯片。

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一块,喷雾器一只,彩色玻璃纸。

学生准备:白纸,自制陀螺,彩笔一盒,手电筒一只,纸筒。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集中话题 一、导入 1、以彩虹的图片导入,问学生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暗示彩虹出现是有一定的天气条件的。然后请学生根据回忆描述一下彩虹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回忆,就让学生看着图片进行描述。 1、 生一起制造彩虹。制造彩虹最好是选择一个无风,阳光比较好的时间,利用小型喷雾器背对着太阳向前上方喷雾,喷出的刹那,就会在水雾中隐隐约约的看到彩虹。 二、探索 1、大家桌上都有一个三棱镜(向学生展示),下面大家就拿着这个三棱镜到阳光下去看看,他与其他镜子的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室外活动。教师随时准备处理学生的发现。 2、 间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三棱镜后面的彩带。 三、讨论 1、室内讨论彩带的来源。引导学生做出“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光合成的”类似的科学论断。 2、深入研究 学生/教师互动的二次备课 目的 3、关于牛顿发现白光奥秘的故事,配合制作的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这一段科学史,然后提出问题:牛顿的发现是什么?人们都不相信,怎样才能说服人们?牛顿使用的是怎样的方法使人信服的?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刚提出时总会遇到困难,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信服的,坚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气;同时,也意识到科学讲究证据,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另外也让学生了解到如果把七色光合成白光,那就能说明自己提出的论断: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光合成的。 2、 转陀螺合成白光。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将七色光合成为白光。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旋转陀螺法、将七种颜色的光照在一起等。教科书中介绍的是旋转彩色陀螺的方法,要求学生将陀螺的正面按照一定比例依次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彩,让它旋转起来。 3、 验不同颜色物体只能透过与之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由不同颜色线条构成的图案,孩子们会有惊奇的发现:有的线条消失了,换种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不一样。原因是某色玻璃纸只能透过这一种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起来图案发生了改变。这个原因不要求孩子们解释,只要求学生有深刻的体验,但可鼓励他们课后继续研究。 4、 合红、绿、蓝三种色光。实验时,先让学生自己先混合,看他们运用这三种色光能混合出什么颜色的色光,然后再将三种色光混合起来。孩子们会发现用这三种色光合成了白色光,与之前的七色光合成白色光相比较后,教师可告诉他们这就是光的三原色,用他们可以混合出其他的各种色彩,并鼓励他们课后研究用三原色可以还可以混合出哪些颜色。为了使整个实验的现象更明显一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准备:使室内光线尽可能的暗,使手电筒的光线尽可能集中。可在教室里拉上窗帘,用纸桶将手电筒的光聚合,将三色光照射到白色纸张上,使对比强烈些。 四、欣赏 欣赏大自然缤纷美丽的图片。出示一些颜色鲜艳,对比比较强烈的图片给学生观赏,愉悦他们的视觉,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五颜六色。 探索和调 查 回顾和解 释

1 科学内容 简单电路的连接 第三单元 电和磁 实验内容 1、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2、想办法让小灯泡更亮。 1、组合检验器判断某些固体是否容易导电。 2、组合检验器判断某些液体的导电性。 材料 备注 1、小灯泡 2、导线 3、电池 4、开关 1、若干金属制品 若干非金属制品 2、自来水、纯净水、盐水 3、小灯泡、导线 2 导体和绝缘体 3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电池 设计一个简单电路暗盒让同伴1、暗盒 来检测 1、探究磁铁的性质 2、利用磁铁的性质做一个指南针 3、利用磁铁的性质做一个磁铁玩具。 2、小灯泡、导线 电池 4 研究磁铁 1、各种形状的磁铁 2、回形针、针线 3、泡沫、盘子 4、水彩笔、卡纸 1、电池、铁钉、 2、电线、回形针 5 电磁铁 1、做一个电磁铁 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单元分析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能够制作指南针及磁铁玩具。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科学知识方面: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尝试制作的乐趣。

*感受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养成周密的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能主动对电磁现象产生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方便。

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电路的连接 2、导体和绝缘体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4、研究磁铁 5、电磁铁

单元教学概念图

电路图 电源 导体 简单绝缘体 用电器 电路 开关 电 磁 导线 磁力 磁极 指示方向 司南 指南针 同相互作用 异极电磁铁 相吸 极相斥 制作 性质 应用 线圈方向 接通电源 磁力有无可控制 磁力大小可改变 磁级位置可转换 磁悬浮列车

1、简单电路

一、课程标准:

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

个简单电路。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二、教学目的:  过程技能

1.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 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3. 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 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2.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 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 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不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

路。

层次二:不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

简单电路。

层次三: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组

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层次二: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不会作实验记录。

层次三: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五、教学材料:小灯泡、导线、电池、开关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教师提供图片 让学生说说家里的电的使用状的思考 况,指出电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电2、提出问题:电是怎样工作的?路的构成。 发电厂的电是怎样,传送到我们探索和调查 家里的电冰箱上的? 1、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1、知道一些基本的电路 组织学生让小灯泡亮起来,仔细元件,了解它们的构造。观察,并用简图记录方法,进行知道它们各自的作用。 交流。 (在观察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 观察灯丝的两端接在哪里,在交2、让学生意识到电的用流过程中,知道电池有正负两途是很多的,不仅仅是极。) 让灯泡发光,打破学生2、提供其他的电源形式,让学的思维定势。 生连接 3、了解灯泡的明暗和那3、给学生提供更多材料,让学些因素有关。 生把小灯泡变的更亮。 回顾和解释 1、提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1、 连接简单电路需要什么?注意回顾小结本课的所学 2、 什么?如何让小灯泡更亮呢/? 2、课后思考:如何控制小灯泡? 2、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

2、导体和绝缘体

一、课程标准:

 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二、教学目的:  科学探究

1.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2.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 科学知识

1.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 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 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能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层次二:基本可以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层次三:能准确的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层次二: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不能检验自己的预测。

层次三: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能检验自己的预测。

五、教学材料:

若干金属和非金属制品、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小灯泡、导线、电池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线断了,可以用其他物品替代趣 吗?如何可以知道一个物体的 导电性呢? 探索和调查 1、组织学生设计检验器。 么呢? 2、分组实验,填写表格。 汇报交流结果。 3、提问:人体可以导电吗?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解释。 1、能够设计检测装置能。 2、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3、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回顾和解释 1、出示电工材料,组织学生辨认哪部分是导体和绝缘体。 1、回顾小结本课所学 如何使用检验器呢?要注意什检测物体的导电性互动目的 1、创设情景,激发兴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教师提问:如果电路中的电2、提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在生活中用电时应该注意些什识。 么呢?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一、课程标准:  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教学目的:  科学探究

1.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2.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3.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 科学知识

1.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 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 养成周密的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  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层次二: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不知道现象反映了什么。

层次三: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清楚现象产生的原因。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层次二: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不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

设性的解释。

层次三: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

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五、教学材料:暗盒、小灯泡、导线、电池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集中话题 1、教师一只手里握着导线(导线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两根不相边的),在拳头两旁露出导线的两个端头。 让学生猜猜,手里的导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 探索和调查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暗盒 要求:不能打开暗盒,如何知道里面的电路情况?应该注意什么呢? 2、组织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推测暗盒秘密。 回顾和解释 1、集体交流暗盒内的秘密以及判断的方法。 2、打开暗盒验证结果 3、提问:今天的实验我们经历了哪些步骤呢?有什么收获?

4、研究磁铁

一、课程标准:  

知道磁铁有方向特性,磁铁有两极,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用指南针。

1、让学生学会利用检 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并能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2、学会利用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1、学会交流经验和吸取别人的优点。 2、检验小组的检测结果是否正确,进行反思。 互动目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会判断未知电路的方法。 二次备课 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二、教学目的:

 科学探究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3. 能够制作指南针及磁铁玩具。 4.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 科学知识

1.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2.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3. 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2. 尝试制作的乐趣。

3. 感受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能准确描述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层次二:能描述磁铁的部分基本性质。

层次三:能描述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探究能力:

层次一: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探究磁铁的部分性质,但不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层次二:能够自行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但不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层次三:能够自己设计不同实验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并能够利用简

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五、教学材料: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泡沫、盘子、水彩笔、卡纸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教师演示游戏。 1、创设情景,激发兴2、介绍各种形状的磁铁。 趣 3、提问:在哪里见过磁铁?还知2、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道他的什么性质? 铁。 3、拉近磁铁与学生的距离 1、利用游戏探究磁铁的不同性质,并学会解释各种现象,总结性质。 探索和调查 1、组织学生利用磁铁做游戏 3、 交流游戏过程, 提问:从游戏里,你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吗? 3、教师补充其他实验,让学生总2、能够制作指南针及结磁铁的不同性质。 磁铁玩具。 4、教师介绍指南针,学生补充。 3、乐于探究,善于发5、组织学生自己制作指南针及其现,尝试制作的乐趣。 他磁铁游戏。 回顾和解释 1、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是1、回顾本课所学。 如何知道磁铁的这些性质的?生2、知道磁铁在我们的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磁铁的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质的? 用。

5、电磁铁

一、课程标准:

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二、教学目的: 

科学探究

1.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2.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3. 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4.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3.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4.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主动对电磁现象产生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2. 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方便。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  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层次二: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一些因素有关,但不知道具体的关系。

层次三: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清楚知道如何控

制电磁铁的大小。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层次二: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但不能根据结果做出解释。

层次三: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能根据结果做出解释。

五、教学材料:电池、铁钉、电线、回形针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1、激发孩子们的好奇2、让学生初步了解电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电磁铁装置,示范磁性消失。 探索和调查 通电后可以吸起回形针,断电后心与探究的欲望。 2、教师介绍电磁铁有关知识。 磁铁 1、介绍材料并演示制作的方法。 1、让学生学会制作一提醒:导线有按照同一方向绕;个电磁铁。 将电线的第二、三圈绕在第一圈 上,然后接着绕。最后一圈由倒 数第二圈下穿过。这样做成的电 磁铁的线圈就紧而不会散了。 2、比一比:谁的电磁铁吸的回 2、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形针多,电磁铁的磁力可能与哪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些因素有关呢?如何用实验证的变化因素,知道电明呢?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池的数量、线圈的匝呢?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研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过程及结果,小结。 回顾和解释 1、提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电磁铁在生活中有用吗? 1、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电池 数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讨论:你认为电磁铁与磁铁正负极方向改变或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电磁铁线方向改变都会改变有S极和N极嘛?如何证明呢? 电磁铁的磁极。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小结。 3、共同小结。 2、了解电磁铁的用途,感受到科技对改善人类生活所起的作用。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 2 3 科学内容 测量呼吸和心跳 肺和呼吸 心脏的跳动 1、 气体的检测 2、 测量肺活量 5、 1、 3、 试验内容 1、 测量心跳 材料 1、 简易听诊器、秒表 备注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单元分析 过程与方法      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的学习;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

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知识与技能

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        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意识到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意识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单元的内容:

1、测量呼吸和心跳 2、肺和呼吸 3、心脏的跳动

单元教学概念图

呼吸和血液循环 呼吸 血液循环 呼吸器官 呼吸功能 呼吸器官的保护 器官保护 器官 器官功能 鼻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心脏 血管 肺活量 脉搏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班级 姓名 一、 请你写出与呼吸有关的3――5个词:

二、 数过自己的心跳和脉搏吗?

三、 你知道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四、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测量呼吸、心跳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 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      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记录卡;跳绳、球等运动器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集中话题 一、室外活动 (通过活动感知身体的变化) 1、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运动器材,今天我们的课先请同学们做一些运动。 在运动的同时,还请大家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生:到操场活动。边活动边观察身体的变化。 (回教室) 2、师:刚才大家都做了一些运动,说说看在运动的时候,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①很难受,喘不过气来;②出了许多汗;③心跳的很厉害; ④腿有点发酸;„„ 3、师:大家在运动的时候,身体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呼吸和心跳。(板书:呼吸 心跳)刚才大家都感觉到呼吸、心跳加快了,学生/教师互动的二次备课 目的 究竟比运动前加快了多少?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板书:测量呼吸、心跳)。 二、学习测量方法 1、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比较出运动前后呼吸、心跳的变化呢? 生: ①先在平静时测量,再在运动后测量;②测量时要有时间; 2、师:大家想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测量1分钟的呼吸心跳次数。测心跳可以借助听诊器;测呼吸要把手放在胸口,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今天除 了测量呼吸、心跳,我们还要学习测量脉搏。(板书:脉搏)看过中医给病人把脉吗? 生:看过,在手腕处把脉。 师:对,我们可以在手腕处测量脉搏。现在请大家像我这样把右手手指按在左手手腕处(演示),感觉到脉搏跳动了吗? 生:试着找脉搏。 三、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师:下面我们就要来进行测量了,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测量卡,分别测量静坐时、运动结束时、休息3分钟后的1分钟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 (出示测量卡)你们可以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测量,算出小组平均数。 2、生: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填写记录卡。 1、四、分析测量数据 师:你们已经得到了一组数据,请大家仔细分析你们记录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吗? 生:①运动结束时1分钟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最多;②休息3分钟后的次数比静坐时稍微多些;③我们小组静坐时每个人1分钟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各不相同;④心跳和脉搏次数很接近⑤呼吸、心跳、脉搏次数的变化是一致的„„ 五、小结、拓展 1、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发现,有些发现是很有价值的。通过你们的发现,你们小组有什么疑问吗? 生:①为什么每个人的呼吸、心跳、脉搏次数各不相同?②脉搏是怎么形成的?③只有手腕处有脉搏吗?④为什么脉搏和心跳的次数很接近?„„ 师:你们的疑问也许会在我们下面的课中得到解答。 探索和调 查 回顾和解 释

2、肺和呼吸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 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教学重难点

 会做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

认识肺的器官名称

会做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 通过实验认识到人的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 保鲜袋、清石灰水、呼吸系统模型、循环系统模型、鸡呼吸系统解剖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二次备课 目的 集中话题 一、了解学生关于呼吸的原 有知识 1、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本单元课前,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关于呼吸你们知道些什么?”(板书:呼吸)现在谁来说说看? 生:①没有呼吸人就会死去;②呼吸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 ③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④呼吸要靠肺来完成„„ 2、师:大家关于呼吸了解的还真不少,这些知识你们是从哪知道的呢? 生:书上„„ 二、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呼吸有进一步的了解 1、师:刚才有同学提到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这是他从书上了解到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是不是这样:我这有一瓶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可以让清石灰水变浑。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注意听清楚实验步骤: ①取一个保鲜袋收集空气,捏紧袋口; ②向袋内倒入清石灰水; ③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④在取一个保鲜袋,向袋内吹气,捏紧袋口; ⑤向袋内倒入清石灰水; ⑥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师:现在请大家按步骤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生:实验并记录现象。 2、师: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生:呼气的袋内石灰水变浑了。 3、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师: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较多,二氧化碳对人体是有害的。呼吸使我们吸进含有氧气比较多的空气,呼出含有二氧化碳比较多的废气。那么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交换的场所在哪呢? 三、简单认识呼吸系统的结构。 1、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一只解剖开的鸡,我们来看看鸡的呼吸系统是什么样的? (演示)①用一只吸管向鸡的口腔内吹气; ②引导学生观察鸡肺部的变化; 生:鸡的肺部鼓起来了。 2、 师:气体进入口腔后,又是怎样进入肺部的呢? 生:观察鸡的口腔与肺相连的器官。用长一点的筷子等物插进去试一试。 3、师:现在我们看到与鸡口腔相连的是气管、再由支气管与肺相连。 (出示人的呼吸系统挂图)这是一副人的呼吸系统图,你们能辨认一下上面的呼吸器官吗? 生: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4、师:我们现在了解了人的呼吸系统结构。含有氧气比较多的空气由鼻腔进入,再由气管、支气管进入到肺部。在肺部,氧气进入人体的血液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你们能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吗? 生:画图巩固对呼吸系统的理解。 四、拓展。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谁能来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呢? 生:运动时会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加快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氧气„„ 2、师:那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也同时加快呢? 生: 探索和调 查 回顾和解 释

3、心脏的跳动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

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知识与技能

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意识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教学重难点 :

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认识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教学准备 人的循环系统示意图、猪心、血液循环实验模型(塑料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集中话题 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1、 师:我们的心脏为什么总是不停的跳动? 学生/教师互动的二次备课 目的 生:①心脏如果不跳人就会死掉; ②大概是受神经的控制; ③心脏自己有跳动的功能; „„ 2、师:真的像你们说得那样吗?心脏在跳动时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听一听。 生:①直接用耳朵听; ②用听诊器听; ③用粗管子听„„ 〈实验〉听心脏的跳动。 二、寻找脉搏 1、 师: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呢? 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小组内相互找„„) ①在颈部有;②在头部太阳穴处也有; „„ 2、师:我们在第一节课时就有同学发现,心脏的跳动和脉搏的跳动似乎有一定的联系,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生:思考,写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3、师:现在我们一边听心脏的跳动,一边摸跳动的脉搏,看一看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实验。 4 师:你们通过实验有什么发现? 生:心脏的跳动和脉搏的跳动是一致的。 师:脉搏就是血管的跳动,血管是与心脏相连的,所以它们的跳动是一致的。 三、认识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1、 师:血液在我们的体内是怎样循环的呢?你们能不能试着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你们可以阅读一下52和53页上的资料。 生:阅读资料。 2、师:通过录像向学生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就是跳动一次。心脏工作时,会将血液输送到肺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回到心脏,接着又被送往全身各处。 3、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速?”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四、小结。 探索和调 查 回顾和解 释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 解释 科学内容 实验内容 1、用湿手指触摸彩色花 材料 1、水杯 2、过滤纸 3、水彩笔 4、橡皮筋 2 建立模型 1、黑盒子模型 2、纸筒模型 3、肘关节模型 单元分析 

过程技能

1.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2. 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4. 能边观察边解释。

5.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6. 举例辨别不同类型的模型。

7.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8. 以肘关节为例,学习以下步骤: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 

科学知识

1、黑盒子、滚珠 不同形状的模块、胶带、厚纸板 2、纸筒、线绳、回形针、大头针、铁垫圈 3、橡皮筋、模拟关节的相关材料 备注 1. 知道什么是解释。

2. 知道解释离不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形式)。 3.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4.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5. 知道教材例证模型的关联知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合理解释的快乐。 2. 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3. 乐于合作与交流。

4. 享受完成制作的乐趣。 5. 赞赏建立模型的意义。

6. 乐于交流自己的解释和制作。

本单元的内容: 1、解释

2、建立模型

单元教学概念图

解释与建立模型 解释 建立模型 对问题的假设性解释 资料)的解释对观察数据(证据、对事实与结实的区分 对变化的现象的解释 认识物理模型 认识数学模型 认识图画模型 学习画、验证、制作模型

1、解释

一、课程标准:  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释。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目的:  过程技能

1.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2. 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4. 能边观察边解释。 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解释。

2. 知道解释离不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形式)。 3.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合理解释的快乐。 2. 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3. 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什么是解释。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层次二:知道什么是解释,但不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层次三:知道什么是解释,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层次二: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不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层次三: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五、教学材料:水杯、过滤纸、水彩笔、橡皮筋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1、通过对图例做出解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分别出示三幅图 提问: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想释,理解解释的含义。 到什么?这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相机板书(分开写) 2、教师小结:现象与解释 探索和调查 1、出示一个坏的水果 1、区分事实与解释;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边观察边解释。 么? 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 由。 2、通过实验理解现象2、提问:你觉得两者有什么不同? 3、组织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现象以及原因。 5、小结:解释的不同类型 回顾和解释 1、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现1、理解科学结论就是 象和解释有什么不同呢?哪些令人信服的解释。解科学结论就是好的解释呢?经释的完善就是科学的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2、师生共同小结。

进步。 与解释的不同,以及解释的不同类型。

2、建立模型

一、课程标准:  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二、教学目的:  过程技能

1.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 举例辨别不同类型的模型。

3.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4. 以肘关节为例,学习以下步骤: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

 科学知识

1.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2. 知道教材例证模型的关联知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享受完成制作的乐趣。 2. 赞赏建立模型的意义。

3. 乐于交流自己的解释和制作。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 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了解模型的类型,但不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

层次二: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但不能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层次三: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层次二: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不需教师指导。

层次三: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模型制作——作观察结果(证

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五、教学材料:

黑盒子、滚珠、不同形状的模块、胶带、厚纸板、纸筒、线绳、回形针、大头针、铁垫圈、橡皮筋、模拟关节的相关材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1、认识不同种类的模型。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见过模型吗?有哪些? 2、出示四种模型 组织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模型,2、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并回忆出与之相类似的模型。 的意义。 3、提问:这些模型都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模型的意义 探索和调查 1、提问:你们想制作模型吗? 1、通过滚珠的运动2、学生理解黑盒子模型的制作过程。 3、分组制作,交换确定,交流(黑盒子)和拉绳的活动(纸筒)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作 结果及确定的过程。打开盒子验出合理的解释。 证。 2、通过运用、制作纸4、出示纸筒模型 筒模型,学习分析、组织学生想办法探究内部情况,判断和推理,做出合并画下来,解释自己探究的过理解释。 程、结果。 5、组织学生按照模型图制作一个模型,验证自己的解释。 6、提问:你了解你的肘关节情况吗?你能借助一些材料去做一个模型吗? 7、展示解释各组的模型 评价哪组模型做得最合理。 回顾和解释 1、提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1、通过实践活动后, 经过实验,你觉得模型有哪些作让学生深刻体会建摸用呢?我们可以利用模型干什的意义,体会建模对么?还可以做哪些模型呢? 科学的巨大意义。 3、做肘关节模型,解释屈臂动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