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 刘德州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当前学界围绕着清代今文经学有许多的争议,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其学术内涵的认识并未统一。清代今文 经学的学术内涵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方面:以公羊学为核心,发挥群经之“微言大义”;辑考、疏通两汉今文遗说;质 疑汉代古文经之真实性。在划分这三个方面时,应着重强调的是清代今文学家的治学取向与学术主张,这是他们与其他 学者最根本的区别。 [关键词]清代今文经学;微言大义;今文遗说;辨伪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3)04—0128—04 一、问题的提出 书》及齐、鲁、韩三家《诗》,如福建学者陈寿祺、陈乔枞父 自以来,有关清代今文经学的研究论著层出不 子;一些学者研究《春秋谷梁传》,如江苏丹徒学者柳兴 穷,但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仍未达成一致,例如:清代今文 恩。他们虽治今文,却注重考据训诂,后人视为清代今文 经学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仅指公羊学,还是所有对 学的考据派,以与龚自珍、魏源等微言大义派相区别。他 今文经典的研究都应包括在内?究竟哪些学者称得上是 们的研究成果虽然值得重视,但在嘉庆以后经学发展史上 今文经学家?相关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 的重要性不如微言大义派。”[2](P108)罗氏认为清代今文经 各家争论不休。 学存在着微言大义派与考据派,这种区分与蔡氏大同小 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深入,对于一些前辈学者所主 异。① 张的清代今文经学等同于公羊学的观点,或者只围绕公羊 笔者十分赞同将那些以今文经典的考证、辑佚为研 学的思想、义理来论述清代今文经学的做法,学界大多已 究中心的学者纳入到今文学家的范畴中来,对于蔡、罗等 经不再认同了。同时,对于他们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方 人将清代今文经学区分为二的做法,笔者认为也是完全合 面的不同,学界也有认识,并尝试着对清代今文经学作一 理的。在论述清代今文经学的发展历程时,学界一直以来 个内部的区分,如学者蔡长林认为:“清代经今文学派 的惯例是以著名学者为纲,重点在于常州学派、龚自珍、魏 的发展,可以归纳出两条路向,笼统地给它们一个名称的 源、廖平、康有为、皮锡瑞等。只是此外尚有治三家《诗》 话,一者可称为‘偏向考证的今文学’,另一则可称为‘偏 的冯登府、迮鹤寿、王先谦,治三家《诗》、三家《尚书》的陈 向义理的公羊学’。”…【P 学者罗检秋也指出:“仅就 寿祺、乔枞父子,治《谷梁》的柳兴恩,甚至治《公羊》的孔 今文经学而言,当时学者的研究重心和地位亦颇不同。一 广森,至于这些人是否属于今文学家,一直争议很大。笔 些学者由古文经而转重今文,尤其是《公羊传》,如受常州 者的看法是,将这些学者归入今文学家的范畴或许有些不 学派影响的凌曙、陈立、戴望等人;一些学者研究今文《尚 妥,但是他们受到今文经学风气的影响则是确定无疑的, [收稿日期]2013—05—17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常州学派之《尚书》学研究”(11XWR18)。 [作者简介]刘德州(1985一),历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学史。 ①其实早在章太炎时就已经注意到了“清代今文经学”这一概念的复杂性。他说:“‘今文’之学,不专在常州。其庄、刘、宋、戴(原注: 宋之弟子)诸家,执守‘今文’,深闭固拒,而附会之词亦众,则常州之家法也。若凌曙之说《公羊》,陈立之疏《白虎》,陈乔枞之辑三家 《诗》、三家《尚书》,只以古书难理,为之证明,本非定立一宗旨者,其学亦不出自常州。此种与吴派专主汉学者当为一类,而不当与常州 派并存也。”(见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6年,第4页)章氏认为常州学派多附会,凌、陈等人学术旨趣不同于常州学 派,所言皆极是,这些说法都有助于我们对清代今文经学更全面地思考。 第4期 刘德州: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 l29 我们研究清代今文经学,不能完全弃他们不顾。其实对于 义”,这应该是学界早已达成共识的。 “学派”这个概念,似乎很难界定得完全清楚,因为每个人 清代今文学者大多以善说“微言大义”而为学界所熟 的学术、思想都是很复杂的,其师承渊源并非单一,先后主 知,他们借以发挥“微言大义”的对象,并不止常人熟知的 张也不尽一致,即如清代家派意识最为强烈的康有为也并 《公羊传》,还有《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举 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地道的今文学家,有学者指出:“就康有 例言之,如庄存与《彖传论》、《系辞传论》与张惠言《周易 为个人而言,其宗派意识也是后起的。大体来说,康氏治 虞氏易》多阐发《周易》之“微言大义”;庄存与《尚书既 经,历经‘记诵之学’、分辨今古文而今古兼采并用、专宗 见》、刘逢禄《书序述闻》、魏源《书古微》则以挖掘《尚书》 今文而全面攻击古文几个阶段。”[3]( 因此,若是不加分 中“微言大义”为主;魏源《诗古微》、刘逢禄《论语述何》、 辨地将康氏归入今文学家的行列也显得有些唐突。所以 宋翔凤《论语说义》则分别探究《诗经》、《论语》之“微言 笔者认为在套用“某某学派”这么一个框架时,要允许存 大义”。甚至《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也被他们用来阐 在龃龉之处,要着眼于最根本的地方,即他们是否以今文 发“微言大义”,如庄述祖对《夏小正》格外重视,他曾说: 经典为研究重心,是否偏好今文。 “《夏时》古经,其传自孔氏……窃以为《夏时》之等,犹《春 围绕清代今文经学产生的这些争议,归根到底还是因 秋》之义也。” 另外,廖平的《知圣篇》与康有为的《孔子 为学界对其学术内涵的认识并未统一。笔者不揣浅陋,试 改制考》大致也属于这种“微言大义”之学。 图综合前人之说①,从三个方面概括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 若统观清代今文学家的“微言大义”之学,则可以很 内涵,以求正于大雅方家。详细论述,将于下文次第展开。 明显地发现公羊学的核心地位。其因有二,一是《公羊 二、以公羊学为核心。发挥群经之“微言大义” 传》是《春秋》学中最为重视“微言大义”的一派②,其中所 皮锡瑞论今古文经学之差异有云:“前汉今文说,专明 含“张三世”、“大一统”、“黜周王鲁”诸说皆极便于后人发 大义微言;后汉杂古文,多详章句训诂。” J( 这一观点 挥,且可套用于其他经典;二是“清儒之治公羊学者,有一 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准确,但大致而言应该还是符合事实 根本观念:孔子既作《春秋》,则其他经书曾经孔子之手 的。魏源有一番很著名的议论为后人所熟知,其言日: 者,亦必有微言大义存焉。”[9](P24S)在今文学者眼中,六经 夫西汉经师,承七十子微言大义,《易》则施、孟、 与孔子关系极为密切,以《春秋》之例推之,可知“微言大 梁丘皆能以占变知来;《书》则大小夏侯、欧阳、倪宽 皆能以《洪范》匡世主;《诗》则申公、辕固生、韩婴、王 义”必定普遍存于六经之中,可以说公羊学观念乃是今文 吉、韦孟、匡衡皆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春秋》则董 学者“微言大义”之学的出发点。周予同等人认为今古文 仲舒、隽不疑之决狱;《礼》则鲁诸生、贾谊、韦元成之 经学的差异体现在今文学以六经为孔子作,以《春秋公羊 议制度;而萧望之等皆以《孝经》、《论语》保傅辅道, 传》为主;古文学以六经为古代史料,以《周礼》为 求之东京,未或有闻焉o[5](PI36) 主。【l0] 此说自有其合理之处。 魏源认为在今文经学盛行的西汉,诸家经师皆能秉承 常州学派毫无疑问最为擅长这种治学方法。他们的 孔门相传之“微言大义”,治经切于世用,而这种情况在古 学术根基是《公羊传》,但并不以此自限,而是主张将公羊 文经学盛行的东汉就很难见到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至 大义贯通群经,所以他们说:“圣人之道,备乎五经,而《春 少在魏源等清代今文学者看来,是否重视“微言大义”确 秋》者,五经之管钥也。”[11]㈣船’常州诸子解说《周易》、 乎是今古文经学的一个显著差异。 《尚书》、《诗经》等,常常会有公羊学的影子。所以皮锡瑞 清代今文经学与“微言大义”是密不可分的。有学者 说:“阳湖庄氏,乃推今《春秋》公羊义并及诸经。”[】 】(聊 指出,在乾嘉考据学陷入困境之时,今文经学、尤其是公羊 刘师培论常州学派之学术亦云:“强群经以就《公羊》…… 学正是在士人寻求义理的需要中应运而兴的,而常州学派 凡群经略与《公羊》相类者,无不旁通而曲畅之;即绝不相 的形成和发展根本上在于适应了士人寻求义理的学术潮 类者,亦必锻炼而傅合之。”[1 3] “ 刘师培以古文学家立 流。[2】(哪 此说可信,因为这可以从清代今文学者的自 场评常州学派,自然难免言辞激烈,但这一点评也确实指 我标榜以及相互推许中得到证明。如阮元认为庄存与治 出了常州学派之学术特色。 经能“独得先贤微言大义于语言文字之外”。 而传常州 三、辑考、疏通两汉今文遗说 余绪的魏源也说:“《书古微》何为而作也?所以发明西汉 今文经学的兴盛是在两汉时期,随着汉王朝的灭亡, 《尚书》今古文之微言大义,而辟东汉马、郑古文之凿空无 今文经学也逐渐退出了学术舞台的中心。“重以永嘉之 师传也。” 因此,讲清代今文经学必然避不开“微言大 乱,《易》亡梁丘、施氏、高氏,《书》亡欧阳、大小夏侯,《齐 ①陆振岳曾将清代今文经学的内涵分为明经、注疏、辑佚、辨伪四个方面。(陆振岳:《关于清代今文经学的几个问题》,《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陆氏这一分法大致还是合理的,但其具体的论述则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认为今文学家不重视注 疏,将马国翰等人的辑佚学也纳入今文经学的内涵等。另外,在每一条目之下,陆氏对相关学者的考察也失之片面。 ②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叙》云:“《左氏》之事详,《公羊》之义长。”(《续修四库全书》第129册,第185页)类似的话在古人著 作中十分常见。 l30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正 诗》住魏已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存,无传之者, 盂、京、费《易》亦无传人,《公》、《毂》虽在若亡。”_4 不 文经说的过程中,也不仅止于阐释而已,在发明今文的同 时,他们还附带着辩驳古文,这一点尤以皮锡瑞《今文尚书 考证》为代表。总之,清代今文学家辑考、疏通两汉今文遗 说的工作也能够鲜明地体现他们的今文家派色彩。 四、质疑汉代古文经之真实性 但汉代诸位今文大师之经解散亡殆尽,即使是今文经典之 文本亦多不传,这使得千余年之后的清代今文学家大为遗 憾,不由哀叹先师之言中绝,圣人之道衰微。哀叹之余,他 们亦复致力于“拾遗订坠”_ 】J( ,钩考佚文佚说,并加以 疏通发明,试图重现汉代今文经学之原貌。经此努力,似 清代今文经学有一个争议性极大的研究课题,就是对 古文经典的辨伪。在汉代,今古文之争是经学的一大特 色,古文学者认为今文经典残缺不全,今文学者则认为古 文经典学无所承。降及清代,一千今文学者对这一问题格 乎成果颇丰,“汉十四博士今文说,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至 今日而复明”[4](P25o)。不过,时代悬隔,学术巨变,加之文 献阙如,复原工作谈何容易,今日所应考究者,正是他们的 复原方法,他们工作背后的学术理念,当然,我们还要对其 成果作出合理的评价。 在这一方面,清代今文学家的成果也比较多,如张惠 言专宗虞氏《易》,并上究西汉之孟氏《易》;陈乔枞之《今 文尚书经说考》与皮锡瑞之《今文尚书考证》收罗三家《尚 书》备至;陈乔枞之《三家诗遗说考》与魏源之《诗古微》则 使三家《诗》得以发扬。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非只 是因为以上诸人治今文经典,就认为他们是今文学家,更 多的还是因为他们的治学取向与学术主张。学界在评价 这批学者时,常与辑佚家纠缠不清,或将这些今文学家归 入辑佚家行列,或将某些专门的辑佚家归人今文学家的行 列。这一类纠葛,还是因为没有认清今文经学最根本的学 术内涵。以陈乔枞为例,周予同先生认为他只是专事辑 佚,算不上今文学家。_】0j(阱 ”但此说很值得商榷。首先, 陈乔枞的工作并非简单的辑佚。辑佚学讲究“确有明 据”,陈氏的《今文尚书经说考》与《三家诗遗说考》却不 符,书中所辑经说多出于陈氏自己的判断,若依照严格的 辑佚学原则从事收辑是不会有这两部篇幅巨大的著作的。 陈氏此书是有一定的学术主张在内的。其次,陈氏的工作 也并非像周先生所说“仅仅考证今古文学的不同”,他对 今文经学是十分推重和尊崇的。在《今文尚书经说考・自 序》中,他引述乃父陈寿祺之言“凡古文《易》、《书》、 《诗》、《礼》、《论语》、《孝经》所以传,悉由今文为之先驱, 今文所无辄废”【I 5] ),这可以说是他专攻《今文尚书》的 重要原因。而陈氏的学术旨趣也在这篇《自序》中得到明 显体现,据其所述,《今文尚书经说考》就是要专攻“欧阳、 大小夏侯专门之学”,而与阎、惠、孙、段等异其趣。正 如廖平评价陈氏父子所说“独取今文,力追西汉,魏晋以来 无此识力”[16](P2to)。笔者认为,从陈乔枞的研究重心及其 对今文经的推崇来看,他可以称得上是今文学家。 清代今文学家也认识到在千余年后要复原今文经说 的困难程度,因为证据确凿的材料实在太少。但正因为证 据不够确凿,他们也看到了机遇,可以藉此将那些难辨今 古的经说统统归入今文行列,以此证明汉代今文经学的统 治地位。于是在魏源、陈乔枞、皮锡瑞等人的著作中,汉代 诏书、诸子、碑刻、谶纬、《史记》、《汉书》中有关经说皆被 收录,虽然他们也有所解释,但实难服人,我们看到的更多 的是他们对今文经学的迷恋和维护。另外,在他们疏通今 外关注,旧案重提,大有替古人主持正义的意思。他们很 为汉代今文家打抱不平,他们认为古文学者的攻击多属居 心叵测、不合实际。在清代今文学者看来,古文经典的真 实性是存在很大疑问的,如果不加以辨明,则会荧惑众听, 导致圣学不明。于是,从庄述祖开始,就对《左传》及《逸 书》有所怀疑,其后刘逢禄、宋翔凤、龚自珍、魏源、邵懿辰、 廖平等,不但将怀疑面一步步扩大到《毛诗》、《古文尚 书》、《周礼》等,而且质疑的力度也一步步增强,发展到康 有为、崔适的时候,终于彻底抹煞了古文经典的价值。 在这一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刘逢禄《左氏春 秋考证》、魏源《诗古微》与《书古微》、邵懿辰《礼经通 论》、廖平《古学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皮锡瑞《经学 通论》、崔适《史记探源》等,此外庄述祖、宋翔凤、龚自珍 等人的文集中也经常可见对古文经典的质疑,由此可知清 代今文学家在这项工作上面可谓不惜笔墨。 在此,我们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清代今文学家辨伪的出 发点和立场,因为并不是说所有对古文经典的怀疑都可归 人今文经学的范畴。对《毛诗》、《周礼》、《左传》等古文经 典的怀疑其实早已有之,并不仅限于清代今文学家。但清 代今文学家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并非仅仅为求真而辨 伪,他们质疑古文经典的来源、师承等等,其实是为了凸显 今文经典的可靠,是为了表彰今文经学。这一点在诸位今 文学家的言论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例如刘逢禄《诗古微 序》云:“《诗》则顾、阎、胡、戴皆致疑于毛学,而尚不知据 三家大义以正其源流。”[17](P170)在刘氏看来,魏源之《诗古 微》与顾炎武、阎若璩等人虽然同样是质疑《毛诗》,但宗 旨有别,魏源是要“据三家大义以正其源流”,而顾、阎等 人则没有这层意思。又如庄述祖曾说:“凡学《春秋》者, 莫不知公羊家诚非《谷梁》所能及,况《左氏》本不传《春 秋》者哉 圳(哪 庄氏所谓“《左氏》本不传《春秋》”正是 刘逢禄《左传》辨伪的先声,其目的也是为了凸显公羊家 更能得《春秋》之本义。相同的理念在宋翔凤711lJD体现得 也是十分明显,宋氏《论语说义》云: 今文家者,博士之所传,自七十子之徒递相传授, 至汉时而不绝,如《王制》、《孟子》之书所言制度,罔 不合一。自古文家得《周官经》于屋壁,西汉之末录 之中秘,谓是周公所作……《周礼》之传,无所师承, 或者战国诸人,到周公之制作,去其籍而易其文,以合 其毁坏并兼之术,故何君讥为战国阴谋之书。……积 第4期 刘德州: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 l3 l 疑未明,大义斯蔽,后之儒者不可不辨也。_l 9_‘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对于《周礼》的怀疑,几乎历代有之,唯独宋翔凤借此 [3]桑兵,关晓红.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 证明博士所传之学渊源有自,远较古文经可信,苦心孤诣, 派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显然可见。这种态度,在魏源、廖平、康有为等人的著作中 [4][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也是时常流露。 [5][清]魏源.古微堂外集(卷一)[A].魏源全集(册12) 这批学者对古文经典的大肆攻击最能体现他们的今 [C].长沙:岳麓书社,2004. 文家派色彩。虽然他们自己标榜辨伪的目的完全是为了 [6][清]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A].[清]庄存与.味经 求真,但他们其实预先是有一个宗主在心中的,那就是强 斋遗书(卷首)[c].光绪八年重刊阳湖庄氏藏版. 调今文经典的优越性和可信度。正是因为这个宗主,使他 [7][清]魏源.书古微序[A].魏源全集(册2)[C].长沙: 们在辨伪过程中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他们的辨伪方法也多 岳麓书社,2004. 是侧重于论理,缺乏事实根据①,这种想当然的辨伪学自 [8][清]庄述祖.夏小正经传考释[A].珍艺宦遗书[C]. 然难免受到后代学者的强烈批评和攻击。 嘉庆道光问武进庄氏脊令舫刊本. ’ 清代今文经学发端于清代中叶,而大盛于晚清,其间 [9][湾]陆宝千.清代公羊学之演变[A].清代思想史 大师十余人,著作数十部,势力可谓雄壮。又,今文学者之 [C].台北:广文书局,1983. 间亦注重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们的研究是累积性的研 [10]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 究,积土成丘,影响渐广,今文经学实是一种学术潮流。若 民出版社,1996. 统观这一风行百余年的学术大潮,可以发现其学术内涵大 [11][清]刘逢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M].续修四库全 致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方面:以公羊学为核心,发挥群经 书(册1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之“微言大义”;辑考、疏通两汉今文遗说;质疑汉代古文 [12][清]皮锡瑞.书经通论[A].经学通论[c].北京:中 经之真实性。在划分这三个方面时,笔者着重强调的是他 华书局,1954. 们的治学取向与学术主张,这是清代今文学家与其他学者 [13][刘师培.左盒外集[A].刘申叔遗书[C].南京:江苏 最根本的区别。对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加以探讨,有 古籍出版社,1997. 助于理清一些围绕着清代今文经学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笔 [14][清]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M].续修四库全书(册 者希望通过这篇小文,能够抛砖引玉,加深对清代今文经 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学的认识。另外,本文只是探讨了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 [15][清]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M].续修四库全书 涵,至于相关学者经世致用、倡言改革的内容并未涉及,鄙 (册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意以为这一部分内容似应归人政治内涵的范畴,故拟另作 [16][清]廖平.知圣篇[A].李耀仙.廖平学术论著选集 他文,此则有待于日后。 (一)[C].成都:巴蜀书社,1989. [参考文献] [17][清]刘逢禄.刘礼部集[M].续修四库全书(册 150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湾]蔡长林.清代今文学派发展的两条路向[A].彭 [18][清]庄述祖.珍艺宦文钞[M].续修四库全书(册 林.经学研究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47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02. [19][清]宋翔凤.论语说义(卷一)[M].续修四库全书 [2]罗检秋.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M].北京: (册1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时屹] ①刘师培评价庄、刘等人有云:“其说颇返于怀疑,然运之于虚而不能证之以实,或言之成理而不能持之有故。”(氏著《左庵外集・ 近代汉学变迁论),载《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