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定剧本,组织剧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明确任务、要求。 2.指导学生感受、理解角色,思考台词演绎,设计舞台音乐及动作。
2课时
1.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合理分工、组织排练的能力。 2.把握角色,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作等。
一、选定剧本,搜集资料
从本单元提供的剧本中,选择一个片段。自主搜集赏析、研究剧本的文章、书籍,专业剧团演出的视频、图片资料等,认真研读观看,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设计意图】
选定剧本,并研究相关资料增进对剧本的理解,是一切工作的开始。 二、分工准备,明确职责 【设计意图】
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尽最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能力强的学生起到引领作用,能力一般的学生也有事可做。
1.分工准备。
〔1〕全班共分为《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三个剧组,同学们自由选组,以导演为领导。
〔2〕同一个剧组的成员自由商量,确定好分工,选定导演、不同角色演员和剧务。 2.明确职责。
导演、演员和剧务明确各自的职责:
〔1〕导演深入研读剧本,对演出做出整体设计,组织排练,指导演员和剧务人员,撰写导演手记,整合自己的想法。
〔2〕演员听取导演意见,反复揣摩人物性格,背诵台词,提高台词朗读水平。撰写排练日记,记录自己的体会。
〔3〕剧务仔细阅读台词和舞台提示,准备演出时的服装、道具、配乐、音响等,并与导演交换意见。 三、组内研讨,提出建议
1.组内研讨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相互补充。
2.关注剧务的设计是否符合剧本和演出要求,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3.关注演员对台词的处理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人物身份和思想性格。 4.组内研讨如何有序组织排练,安排好具体时间和进度。 【设计意图】
在导入局部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任务,有助于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人生大舞台,戏剧展风采。通过任务一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选定了自己喜欢的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组织了剧组团队,深入研讨了剧本,并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再现剧本内涵。
今天我们这堂课的任务是:各剧组成员从剧组分工的角度展示交流对舞台呈现的构思,切磋台词的朗读。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将进一步体验、感知戏剧的特点。下面,进入我们的研讨环节,有请主持人。由学生担任主持人,主持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主持人开场白 【设计意图】
由学生担任主持人,主持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主持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送来到我们班级剧组研讨会的活动现场,我是主持人
。我们欣赏精彩的戏剧片段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台
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的表演来自台下的精心准备与排练。三个剧组的准备情况如何?让我们期待今天的精彩呈现。请各个剧组按“导演说戏〞“剧务说舞美〞“演员说台词〞三个环节展示准备情况。
〔1〕导演说戏
导演在深入研读剧本的根底上,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和所撰写的导演手记,从戏剧冲突分析、戏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谈谈自己对剧本某一片段演出的整体设计。
〔2〕剧务说舞美
结合剧本舞台提示,谈对剧本人物服装、舞台背景、音响效果的设想,展示人物服装、收集到的背景图片或者舞台背景设计PPT。
〔3〕演员说台词
结合剧本主题内容,先谈自己对剧中某人物的理解,再展示对台词语气、语调的设想。 三、各剧组分别展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全剧的故事情节,通过“导演说戏〞“剧务说舞美〞“演员说台词〞三个环节使同组人在研讨中加深对《屈原》的认识。
〔一〕《屈原》剧组
主持人:首先,由《屈原》剧组进行展示,有请《屈原》剧组的导演。 1.导演说戏。
导演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展示、介绍:
(1)介绍自己,介绍剧组成员与分工〔PPT展示〕。 (2)剧本的特色和主要矛盾冲突、屈原的人物形象分析。 (3)表演节选的片段及选择理由。
(4)剧组的准备工作及对剧组人员的要求。
主持人:感谢导演的发言,一出好剧,离不开剧务的精心准备,掌声有请《屈原》组的剧务分享自己的舞美设计。
2.剧务说舞美。
剧务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展示、介绍:
〔1〕屈原的服装、妆发设计和依据〔要有图片展示〕。
〔2〕舞台的道具、背景、音响设计和依据〔要有图片或音频展示〕。
主持人:谢谢剧务的奉献,剧本的表现效果是多方努力的结果。演员将如何诠释屈原这个经典形象呢?有请饰演屈原的演员作为代表上台分享。
3.演员说台词。
演员可从如下角度进行介绍:
〔1〕对选段中屈原台词的个人理解〔对具体台词进行分析〕。 〔2〕选择一小段台词展示表演,请导演、组员和观众提建议。 〔二〕《天下第一楼》剧组
主持人:和《屈原》剧组相比,《天下第一楼》剧组是一个大组。人物更多,情节也更复杂,如何梳理人物关系及情节是一个重难点,请《天下第一楼》的导演与大家分享。
1.导演说戏。
导演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展示、介绍:
〔1〕介绍自己,介绍剧组成员与分工〔PPT展示〕。 〔2〕说说选段情节、主要矛盾冲突分析及选择理由。 〔3〕卢孟实的性格分析和选段中较重要的配角性格分析。 〔4〕展示优秀表演片段的视频资源。
〔5〕介绍如对手戏的配合等排练需考前须知。
主持人:《天下第一楼》剧组导演的思路清晰,安排得当。剧务为这个经典话剧做了哪些准备?有请剧务上台分享。
2.剧务说舞美。
剧务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展示、介绍:
(1)对不同人物的服装设计设想并阐释依据,注意不同角色的异同处理〔要有图片展示〕。
(2)舞台的道具、背景、音响设计和依据〔要有图片或音频展示〕。
主持人:剧务的设想细致入微,演员们又做了哪些准备?有请演员代表上台分享。 3.演员说台词。
演员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展示、介绍:
〔1〕对台词的语气、语调、情感的设想〔对具体台词进行分析〕。 〔2〕不同角色的表演者可在导演的指导下朗读一小段台词。
〔3〕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和认为难以处理的局部,请导演、组员和观众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如下要点:结合整部戏剧剧情和人物关系来理解剧本片段,梳理这两个片段的主要戏剧冲突,关注表演是否表达了戏剧冲突,人物的塑造是否和全剧的设定一致,
体会戏剧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北京人的语言习惯和行业性话语。通过“导演说戏〞“剧务说舞美〞“演员说台词〞加深同组人对《天下第一楼》的认识。
〔三〕《枣儿》剧组
主持人:集结了大家的智慧,相信《天下第一楼》剧组之后的排练会渐入佳境。和以上两个剧本不同,《枣儿》是一部独幕剧,结构紧凑,情节线索单一。导演又该如何组织组员进行准备呢?有请《枣儿》剧组的导演上台展示。
1.导演说戏。
导演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展示、介绍:
〔1〕介绍自己,介绍剧组成员与分工〔PPT展示〕。
〔2〕介绍独幕剧的特点、选段主要矛盾冲突分析及选择理由。 〔3〕说说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分析。
〔4〕介绍如何组织本剧排练,对剧务和演员的具体要求。
主持人:从剧本背景来看,《枣儿》是最接近我们时代的,剧务将如何展现时代特色,请《枣儿》剧组的剧务上台分析。
2.剧务说舞美。
剧务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展示、介绍:
〔1〕对两位主要人物的服装设计设想并阐释依据,注意地域特色〔要有图片展示〕。 〔2〕舞台的道具、背景、音响设计和依据〔要有图片或音频展示〕。
主持人:剧务的设想细致入微,演员们又做了哪些准备?有请演员代表上台分享。 3.演员说台词。
演员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展示、介绍:
〔1〕对台词的语气、语调、情感的设想〔对具体台词进行分析〕。 〔2〕不同角色的表演者可在导演的指导下朗读一小段台词。
〔3〕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和认为难以处理的局部,请导演、组员和观众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如下要点:剧本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动作、表情的舞台说明。通过“导演说戏〞“剧务说舞美〞“演员说台词〞使同组人加深对《枣儿》的认识。 四、教师点评
主持人: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活动已经接近尾声,相信大家还意犹未尽,下面请
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敬爱的老师对今天的活动稍做点评。
〔师发言,以鼓励为主,点出各剧组设计的独特之处〕
师:今天的研讨,展现了同学们对戏剧文学的欣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合作协调能力。《屈原》剧组深入研究了抒情性独白的特点,品读出台词感情抒发的几个层次,甚至关注到了语言的节奏特点及现场的音效配合,这样深入的品读让演员表演的爆发性更强。《天下第一楼》剧组能从众多的人物和情节中找到呈现的重点,关注到了演员走位等问题,剧务从社会身份等角度设计了个性化的服装,表达了剧组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把握。《枣儿》剧组对人物设定进行了符合剧组实际的改动,特别让老师感动的是,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表演呼唤大家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关注,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剧组。各剧组对文本理解深入,人物分析到位,舞台表演设想细致且有创意。现场观众的点评给剧组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你们今天的表现,让我惊喜!你们真棒!
在接下来的排练过程中,老师还有几个温馨提示:演员可以结合表情、动作对演出台词进行精细化处理,导演要统筹安排团队的分工与配合,剧务要将服装、道具、布景等实物化。在导演的组织和剧务的配合下,演员反复排练,使表演渐趋熟练,为演出做好准备。
结束语:今天的剧组研讨会,让我们对戏剧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看到了各个剧组付出的努力,我们对各个剧组的表现充满了期待,剧场的幕布即将拉开,让我们等候正式演出那一天的到来!
第2课时
1.反复排练,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认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好了剧本表演的相关准备,进行了细致有效的分工,本节课我们就进行具体的彩排,让我们试着把这些剧本里的人物演绎出来,让观众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二、排练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在学生排练前、排练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排练,从而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
师在排练前、排练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对导演的指导。
导演要带着自己的团队认真地研究剧本和相关材料,对表演做出整体设计,要懂得设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和语调,能给观众较强的画面感。协调好同学们的关系,及时解决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对演员的指导。
思考:戏剧中的人物一般有哪几种类型?
戏剧中的人物分三种类型:
共性人物:无个性特征,按人物的年龄、经济地位的一般状况加以综合和概括塑造出来的人物。如“丫鬟〞“媒婆〞等。
扁平人物〔类型人物〕:往往只是某种观念的化身,如“吝啬人〞“伪君子〞。 圆形人物〔典型人物〕:性格特征鲜明且呈现出开展、变化态势的人物。 教师指导:
演员,需要按照导演的设计意图,进入剧本设定的情境,深入钻研角色,品析、背诵台词,并设计自己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语气、语调等,将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立〞起来。演员既要熟悉人物的身份、性格,还要充分了解人物的心态、思想,探究人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个人〞的原因。
《屈原》的排练,重点当然在屈原的独白,要思考如何入情入境化身为屈原,展现人物喷涌而出的激愤、呼唤变革的炽热情感。要注意表演时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都是在情感的迸发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与台词紧密融合,相得益彰。当然,次要人物的形象也要把握得当,比方靳尚和郑詹尹都是奸臣,但靳尚阴险、毒辣,郑詹尹那么卑劣、狡诈,各有特点。
《天下第一楼》这部戏的特点在于:冲突剧烈,人物个性鲜明,神态、动作等的设计都很有看点。这出剧被誉为《茶馆》的姊妹篇,是“京味话剧〞的代表,其语言带有浓郁的北京地方味道,行业色彩非常鲜明,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腔调比拟难拿捏,不同地域的学生排练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枣儿》这幕话剧排练时需要把握的重点,在于通过台词表现人物的内心,尤其需要注意剧中富有象征意味或深刻意蕴的台词 ,仔细体会其含义。例如:“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迷路了吧?〞“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等。除了台词,还要设计人物的神态、动作。比方,剧本的舞台说明中,运用了“西北口音〞的童谣,就可以为老人设计西北地区农民的口音。 【设计意图】
除了导演和演员,剧务也是剧组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在排演时,剧务要负责多方面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准备演出时的服装、道具、布景等。所以剧务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生的戏剧演出实践中,剧务主要承当服装、道具、布景、音响效果等工作,这些设计重在符合剧本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气氛,与剧情以及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相协调。
3.对剧务的指导。
剧务的主要工作是准备演出时的服装、道具、布景等。在工作中可以写剧务手记,帮助自己记录工作。下面是《天下第一楼》剧务手记示范。
《天下第一楼》剧务手记节选:
总之第一次的交换意见,很多原那么性处理、大的框架没有和导演的思路碰在一起。 第二次的交谈改为转台方案。根据导演的提示以店堂为主景,烤鸭房和雅座以及后院的景都做了合理的空间安排,充分利用舞台高度和景深,以多空间为层次,给演员提供灵活、自由、顺畅的活动空间。背景选用有时代地域特色的建筑衬托,造成“福聚德〞的繁华景象,加上店幌、牌匾,增加地域时代感。
景的结构处理是传统对称的砖木结构,一、二景的变化是在一景的原根底上建楼,大的格局不变,只是通过道具的局部改变转换环境。二景要有比拟大的改观,并要有装饰处理,描金花檐和金光闪闪的牌匾,造成华丽堂皇、生机勃勃的效果。色彩处理以黑色、白色、土红为主调,力求到达古朴稳重、古香古色之感,以衬托剧情开展。
整个景要力求精练,以少胜多,不受自然状态的影响。戏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如柜台、水缸、柴堆、屏风、烤鸭等都要做到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
〔黄清泽《〈天下第一楼〉设计随想》〕
教师指导:每个表演小组可选剧务两名,负责服装道具的制作和音乐的准备。负责服装道具的同学要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负责配乐的同学对音乐有所了解。在适当时候教师可以给剧务同学提供相应的帮助。 【设计意图】
教师在指导的根底上,组织学生进行排练,排练过程中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合作排练
根据研讨反应,导演组织全剧组排练,剧务根据表演需要设计制作场景、服装,演员反复合练,及时发现表演、舞台、配合等各方面的问题,为“任务三〞正式演出做好准备。
本次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准备与排练,学生虽有参与的热情,但组织剧组,担任导演、剧务等工作尚缺乏相关经验,因此在活动中,老师在其中承当参谋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并未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同学们来说,要演好剧情,演活剧本并非易事,还需要多尝试,多训练。因此,在进行必要的排练指导后,就放手让学生去排练。
关键能力
导演手记的编写
导演是话剧文本的诠释者,排练演出的指挥者,艺术风格的创造者。主要职责在于: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并在组内进行讨论,以深入理解剧本,对剧本排演形成根本的构思和意向,并与其他成员达成共识。导演可以试着写一写“导演手记〞。“导演手记〞是导演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的说明,可以提纲挈领地谈主要问题,也可以写得具体、细致一些,其内容一般可涉及以下几点:
①对剧本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阐释;②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③对剧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与把握;④对表演、美术、化装、服装、道具、音乐、布景等的构思和要求。
写“导演手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深入理解剧本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素养提升
《天下第一楼》导演总结〔节选〕
夏淳
工作从哪儿开始呢?首先需要了解生活、熟悉生活,与此同时要深刻理解人物、体验人物,唤起与人物共同的感受,这方面的工作是要一定的时间的,浮皮潦草是不行的。好在何冀平与这方面的关系很熟,用不着重新去找门路、找关系。现在的“全聚德〞烤鸭店,无论是前门大街的、和平门的,还是王府井的,都已然是新楼新貌,与昔时相比,早已面目全非。所幸之事,旧的“全聚德〞在前门外肉市的老店还在,虽然已经成了堆房,成了做粗活的作坊,但旧貌依存,这给了演员尤其是给舞美工作的同志们极好的参考。他们用照相、用速写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成为可以保存下来的资料,同时还参观了其他旧店堂的建筑作为辅助材料。演员除了参观访问以外还要深入地了解和体会炉前大师傅的生活和操作技术,并且能根本上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当时,剧组订下两条规矩,不许在那儿吃客饭不许在那儿买烤鸭。与此同时我们还请了好几位原来在烤鸭店或在其他老字号、饭庄子工作过的老师傅们来给大家现身说法地讲述他们过去的身世、生活经历与遭遇。这些美食文化的缔造者,在旧社会被人看不起,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被称作“五子行〞,经济上也只能勉强糊口,常常是债务缠身,临终也还不清。可他们那种忠于职守、那种崇高的敬业精神,确实令人钦佩,到今天也是应大力提倡的。
我们的演员在遵守纪律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在剧中演罗大头的韩善续在炉前跟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耳濡目染,对炉上的活儿,自己觉得可以掌握了,就想实际上试把试把。一天,他向师傅提出他想买一只生鸭坯子。 师傅很奇怪,向他干什么用?老韩不好意思地说:“我想真烤一回试试。〞师傅一听就笑了, 顺手递给他一根烤杆,说:“咳, 还买个什么劲儿,来吧,烤坏了有我呢。〞老韩此时既快乐又冲动,拿着烤杆就按着日常观察的路数,操作了起来,居然很顺利地将鸭子挑起,送进炉里挂在烤架上,师傅拍着他的肩膀夸他说:“行! 〞老韩也颇为得意,哪晓得等鸭子烤熟要出炉了,他一下没挑住,鸭子掉在了火堆上。老韩急着说:“师傅,该多少钱,让我赔吧!〞师傅没理他,顺手轻轻一挑, 从炉火里把鸭子提了出来,经过一番处理后完好如初。师傅说:“这种失手,多熟练的把式也难免,都赔起来,赔得起吗?你们这些艺术家跑到这儿来挨烤,还要在舞台上表演我们,这点儿小事还让你们掏钱,那显得我们太不仁义了。〞剧组中几个较长时间在烤鸭店蹲点的,都和师傅们交上了朋友。
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剧本的修改。剧本根底很不错,戏写得很好,但过长,也过满,必须做一些裁减的工作,使戏更精练、更集中,而且时间也必须压缩在两个半小
时之内。其中还有一个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戏中谁是主要的人物?看来作者对常贵这个人物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和钟爱,甚至于可以说作者就是为常贵写传的,而且这个人物也确实写得很饱满,是一个跃然纸上的活的人物形象。但常贵依然担负不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左右不了“福聚德〞烤鸭店的兴衰;他也不能成为主宰局势变化的动力。而作者在剧中确实写了这样一个人物,就是卢孟实,但由于作者对常贵的偏爱,没有把精力花在卢孟实身上,这个人物确实是处在矛盾尖端的地位,可在别人嘴里介绍得多,他个人行动少,形象显薄弱,不大立得起来。这个人物写不好,将会有损于全剧,影响这个戏的评价;假假设这个人物写好了,全剧的脊梁骨就树立起来了,而且也会产生很强的社会效应。于是在取得作者同意之下,成立了一个以主要演员和老演员相结合的小组来协助作者提出具体的修改方案。何冀平对烤鸭店、对过去的老字号可以说一通百通,在方案定下来以后,她很快地就把修改稿拿出来了,一点儿没有耽误排练日程,而且使卢孟实与常贵主宰全剧,“主仆〞之间相得益彰,成了剧中两个辉煌的人物。 文学知识
话剧
话剧是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辛亥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或“白话剧〞。话剧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练,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假设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苏叔阳的《丹心谱》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根本特点: 〔1〕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舞台完成的。话剧舞台有各种样式,其构造目标有二:一要有利于演员表演剧情;二要有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表演。
〔2〕直观性
话剧首先要用化装、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塑造,使观众能直接欣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再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3〕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上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
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相适应的。
〔4〕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
23 三顾茅庐
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说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局部,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局部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经筹划出未来的
三分天下局面。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局部。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假设非一片热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2)仁心爱人。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3)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刘备求贤假设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2)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3)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缺乏,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复原三顾茅庐情景。角色表演时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
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说“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雄才大概,“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非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决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衬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局部,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假设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教学提示】
该局部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求贤假设渴 志向远大 诸葛亮: 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张飞: 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可取之处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对“隆中对〞中的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2.对于本文语言特征,假设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分析。 缺乏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