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第8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I.26 NO.8 Aug.2005 2005年8月 中西文化差 异对英汉词汇交流的影响 章京萍 (湖南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探讨社会文化对英汉词汇的生成、内涵与交际等方面的影响,揭示其在形式和结 构以外的不同,以利于我们从准确把握英汉词汇的文化特性入手,提高英语教学、学习和交际水平。 关键词:文化差异;交际:障碍 中图分类号:1"1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08一O123—0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则是语言中最活跃、文化载荷 量最大的因子。不同的文化必定会在词汇上烙上深深的印 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文化特点。可见,简gist用汉语套译英语 谚语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又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 生土长的植物,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故而 汉语中“笋”字只能译成“bamboo—shoot”(“竹芽”之意), 记,并造成其方方面面的差别。中西文化由于汉民族与西方 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因而英汉词汇之间也存在 许多不对应现象。这给我们正确学习和使用英语造成了一定 困难。故此,重视对这一问题不同角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 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借引过去的。汉语中用 “您”表示尊敬礼貌,而英语中没有类似的对应词,只好用 “you”。“Would you kindly show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 科学、全面地把握其文化特性,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改 善英语阅读质量和增强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 对英汉词汇交流的影响,谈点粗浅体会。 (劳您驾,到车站去怎么走?)“What’S your opinion?”(您 有何高见?)。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 示对别人的关心。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劳 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而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词汇相互空缺 要十分注意。“辛苦了”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 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译成时还会引起误解。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汉语是没有的。Oyster “You’ve had a hardtime”或 英汉词汇之间常常缺乏相互对应的词语,这即所谓英汉 词汇空缺现象。这种现象源于汉民族与西方民族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不同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抑或源于中西社会文化的差 异。因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 “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都是不贴切的,有 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语言。如果 (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 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讨好 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 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 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 近年来,青年男女中很流行一种高领子毛衣即所谓“两翻 领”、“三翻领”。英语中称trutle—neck即“甲鱼脖子”,但汉 语就是不说“甲鱼领”,这大概是由于英美人对turtle没有 什么禁忌(taboo),而在汉语中(特别是江南一带)则人们 会从“甲鱼”联想到贬义的“乌龟”、“王八”,所以“甲鱼 领”即使有人说,也不会被大家接受。而鹤(crane)在中 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 可能出现词汇空缺。中、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明显不同, 英汉语言中自然会出现非对应性词汇空缺,这种情况对英汉 翻译造成了较多困难。试举例说明这一问题。英语谚语: Gotolawfora sheep,youlose a cow.译为“捡了芝麻,丢了 西瓜”,自然是选用一个与之意思相近的中国俗语,感到亲 切易懂,然而实际上却剥夺了我们欣赏异域风情的机会。深 谙中西文化异质的人知道:两者的实际意义并不完全对等。 英谚表现了一个西方社会习俗,即律师借打官司之际,尽可 能向原告和被告收取大量钱财,也映射西方民族惯于通过法 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起名为“鹤 收稿日期:2005--03—15 年”、“鹤龄”,说明他们希望孩子长大成人,长命百岁。但 西方人对鹤却无这方面的对应词汇。 相比较而言,汉语植物词汇中体现的文化内涵要比英语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资助课 题,课题批准号:0407014. 作者简介:章京萍(1962一),女,江苏南京人,岳阳 丰富得多,而且两种语言中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取向也不相 同,中华文化注重伦理道德,注意修身养性,每一种品质都 123 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植物做代表。如汉语中用“松树”来赞誉 挺拔、坚毅的品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桑 梓比喻故乡或父老乡亲。而英语中却鲜有这方面的词汇表 现。如azalca(杜鹃花)和plum blossom(梅花)都没有什 么文化内涵;daisy(菊花)也只是因为英美等国墓地周围 常有daisy开放就成为死亡的代称。 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在英语中也属空缺之类,如粽子、观 音、如来佛、牛郎、嫦娥、旗袍、中山装等,这些具有中国 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词汇语义错位 同一词汇,汉语词义是褒义,而英语词义是中性或恰 恰相反,这种各言其是的矛盾现象姑且称之为词义错位。英 汉词汇中的词义错位比较常见,其归根结底也是源于中西社 会文化的不同。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艾利克·帕特里奇 (Eric·Partridge)所说:“词本无义,义随人生。”(Worddo not have meanings,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由于中 西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和风俗习惯差 异,各自在其特定情况下赋予某个相同词的词义,会理所当 然地有所不同。 相同的词,象征意义不同。例如:中国人对“龙”怀 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 “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 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把一位woman叫 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Peacock(孔雀) 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 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洋洋得意,炫 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其骄傲的 面。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狐狸与fox喻狡猾,汉英皆同;猫的喻 意则汉英各异,汉语中有“猫哭老鼠——假慈悲”的歇后语, 但英语中说she is a cat时,指“她是包藏祸心的女人”,各 有不同的形象价值。 相同的词,宗教意义不同。如,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 认为单数吉利,当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 再加上“一”Onehundredand—onethanks(十分感谢),…… have onethousand onetihngs tO do(日理万机)等。与之相 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 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形容处 世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是“四通八达”。 相同的词,习惯喻义不同。汉语中有些俗语,如不熟 悉它的文化内涵,没有一定的中国式联想,是难以理解其喻 义的。如“石子里榨不出油来”,仅译其意Notihng comes out of the sack but what Was in it,就与汉语原文的形象性颇有差 距。如果要保持其同等形象,只能译成you can’t squeeze oil out of a stone较为妥贴。如果从现在的英美人看来,石子(如 油页岩的石子)里是榨得出油来的,那后一种译文他们就无 l24 从领会。但到目前为止,能在英语原著中得到印证的却只有 种——“血”即blood!Now thattheprime ratehas reached alevelthat aMafialoan sharkwouldn’t have chargedten years ago,president Carter is trying tO fight inflation by forcing the poor tO show“restraint”and stop wasting money on luxuries like f00d.clothing and shelter.it won’t work simply because you Can’t squeeze blood out of a stone.— me.April 14,1980.PlI.在这里,把“石子里榨不出油来”译成了“石 子里榨不出血来”,单从表面上看,竞把“油”译成了“血” 近乎荒谬,但就原文和译文之整体来看却旗鼓相当,不愧为 联想和等值翻译的上品。 相同的词,文化意义不同。如“麦当劳”(McDonald’S) 的汉堡包(Hamburger)、苹果派(apple pie)等食品在西方 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 而在中国却成了节假日受孩子们欢迎的上等食品。再如,英 语中"Theladywent uptheaislewihtonemanand comeback with naother”一句,意为“这位女士同一男人走上了礼坛, 却同另一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 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 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就无法理解,还真以为这位新娘片刻 换了郎君呢! 相同的词,内涵与引申意义不同。如peach,英语中有: 1)桃树;2)桃花;3)桃子似的果实;4)桃色;5)特惹 人喜爱的;6)极好的事物。而汉语有:1)桃树;2)桃花; 3)桃花开放的时令;4)形状似桃的其他果树。引申的途径 也不一样。英语中从桃到桃树到桃花到桃色呈链条式,而汉 语中的“桃色”可形容非正当的男女关系,如桃色新闻,桃 花运。英语引申的基础是思维上的微观分解,都表具体,范 围较小。汉语里,引申的基础主要是横向联系,语义范围大, 语义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从这些词身上可 窥见丰富的汉文化之一斑。 三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词汇交际障碍 交际或交流(communication)是人类活动的重要部分。 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现象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交际 的影响,二者的不等同会造成交际影响、信息误导和理解障 碍。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词汇交际困难,主要反映在四个 方面: 是汉、英民族心理差异易于造成词汇交际困难。汉 英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心理特质,对某一词汇的内涵都有自己 定的心理感受与认同。这一民族心理差别往往导致他们在 词汇交际中获得不确切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汉语中 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 “狗奴才”、“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 钟,把它作为宠物(pet)来养,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 (man’s best firend)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 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常用“You’er a lucky dog”。 二是汉、英民族文化习惯差异易于造成词汇交际困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例:The organization quickly mushroomed into a mass 交际困难。一些不熟悉中国国情的英国人士会因此感到信息 传递方面的障碍。在我国大人小孩过生日穿“生日新衣服” 是天经地义,而在美国英语中的“birthday suit”则是“一丝 movement,英语中的musroom,往往在汉译时被换了形象,h 成了“春笋”,于是,操不同语言的两个民族,各按自己的 文化习惯去认知对方所说的原本就不相同的事物。尽管 mushroom和“春笋”都表示数量多,生长迅速,但musrom h不挂”的委婉语。汉语中的“自由恋爱”意为不受父母包办 干涉的自由恋爱,而英语中“freelove”则是“泛爱、滥爱” 之意。“blue rom”实际上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会见至亲好 友的接待室,而不是“蓝色房间”。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 不快。in a blue mood表示“情绪低落”、“忧郁”、“沮丧”, 往往同时含有灭亡、消失也迅速之意。英语中有mushrom fame(突然而来的名誉,一夜之间形成的名声),a musrom hmillioniare(暴发户)等说法就是明证。再如“You Chicken!” he cried,l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英语本族人将 Chicken比作“懦夫、胆小鬼”,但汉语里没有这种比喻,我 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由此看来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何准确地把我们自己语言要表达的意思用英语表达出来, 对取得成功的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们的学生对此感到困惑:英语里的胆小鬼竟然是鸡?又例: 英语本族人谈到某人贫穷,就会使用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来形容,而汉语中绝对不会产生“穷得像教堂老鼠” 的联想。汉语表示贫穷,有“一贫如洗”,如译成:as poor as being washed away,操英语的本族人准会感到莫名其妙。 三是汉、英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易于造成词汇交际困难。 总之,恰如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过的那样:“一个民族 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也就是他们的语 言。”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文化 的载体。而词汇作为非常活跃的语言单位,也深深地打上了 文化的烙印。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英汉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和 文化差异,才能做到真正准确掌握词汇,学习和使用起来才 会游刃有余。 如英汉寒喧语的差异就比较明显,特别是英国英语常用“天 气”作为寒喧话题,常用附加疑问句,如“Nice day,is n't it?” What Was a violent storm we had lsta night,wasn’t it.”这样 便可使对方有所反馈。而在汉语中,问人吃过饭没有是一个 常见话题,你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见一英美人士就问: “Have you had your supper?”,他倒不明白,要是我没吃饭, 你是不是管我的晚餐呢?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 译成英文是“Where are you going?”但大部分讲英语的人 不高兴,他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 参考文献: 【l】陈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IMI.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8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7. 得着吗?)。据说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在窗前看书, 他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就以为是“往外看”, 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结果一块板子差点砸着他。他很生气, 往上一看,见一人在修屋顶。那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 【3】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A】.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0.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87. ‘Lookout’?”(你没听见我喊‘Lookout’),他回答:“Yes, nd ahtat’S what I 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 四是汉、英民族所处社会制度的差异也易于造成词汇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陈中绳.汉英词语翻译漫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3. Influence of English-Chinese Vocabularies on the Diferences of Cultur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lest ZHANG Jing-ping (Yueyang vocational nd atechnical college,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tries tO argue the diferences of English—Chinese vocabularies and reveal the features besides hefortmand structurefromthe cultural shockbetweenthe eastandthewest.Itis convenientforUSto useandgraspthem correctlyin English teaching,study and communciation. Key words:cultural shock;communciation:barrier l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