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 2010年2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V01.26 No.2 February.2010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及其现实意义 王艳艳 陈建伟 (1.安徽大学政治系,安徽合肥230039;2.商丘师范学院经济学与管理学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b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一脉相承。在阐 述马克,g.A.-b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实际,论证中国现在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0)02—0018—0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与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 到《自然辨证法》等著作中,都能找到人与自然的辨 证关系,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和人在 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指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一创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一个独具慧眼的命题: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以此为逻辑起点,对人、自然、社 会三者之问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并形成了马 定要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警示人们必 须充分估计人类生产活动可能导致的长期、更长期 的自然生态后果,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生产劳动活 动的“社会结果与自然结果”、“近期结果与长远结 果”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本世纪自从科学大 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 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 较远的自然后果。”[2](P384)这些生态思想都成为他们 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学说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多次谈到发展观问题,强调环境、人的活 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其基础部分就是关于人与自 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思想。 一、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思想的提出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是经过一个过程的。从实践上看,自从有了人类经 济活动,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已存在。只是在过去漫 长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共生, 两者的矛盾并不明显。 19世纪下半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显露出来。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亲自感受到了资本 动和人本身发展的一致性,尤其是《资本论》集中体 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萌芽。在《资本论》第3卷手稿 中,针对“以资源高消费,生活高消费”的近代资本 主义发展模式,马克思在理论上首倡资源新型发展 主义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存在的生态环境日益 恶化的现象,并给人们尤其劳动者带来的生态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和认真研究 模式,“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 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问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 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 了当时发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成了许多精 辟的环境思想。 己”。并且马克思也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提出了 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界的转换规律:“人们在生产 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 我们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 《资本论》等著作,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收稿日期:2009—07—19 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 作者简介:王艳艳(1982一),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研究。 陈建伟(1979一),男,河南开封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第2期 王艳艳: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及其现实意义 I9 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 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 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 立,,[1](P344) , o 马克思确立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 新概念,就在于阐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把自然界 看做与人类有内在联系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自 然界不仅包括其各种生态因子即植物、动物、空气、 阳光等维持生命物种的环境,而且也包括人的生命。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内在统一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活 动必须遵循自然经济规律,尊重生态环境规律。否 则就会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 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3]( ’恩格斯也指 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 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 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 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 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结果又消除了。”[ ]‘ ∞ 可见,人 类的实践活动的“反自然化”,就必然会被自然的 “反人化”的结果抹消掉,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不 和谐、不协调的异化关系。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鲜明 地提出了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发展观的基本 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现实意义 (一)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意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 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 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 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 力弱,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 增长和人口增加,特别是由于近些年粗放增长的问 题比较突出,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林 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形势十分 严峻。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为 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 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我 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对解决资源环境压力的意义 经过3O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 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产 生和积累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 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利用效率 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 现。这种增长方式与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的 矛盾日趋严重。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约束 增强。由于人口多,我国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的同时,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等问题愈加突出。“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达 174.3万平方公里,并且仍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 速度扩展,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被酸 雨侵害的面积占1/3;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 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污染”_5 J。解决这 些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这就 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环境观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蒋秧生.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J].经济与社会 发展,2006(5). 【责任编辑:李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