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09年1月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an,2 0 0 9 第15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V O 1.15 N O.1 浅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李黎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系,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 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等。本文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878(2009)O1—Oo47—O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我们 九年义务教育,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二、提高农民公识。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切实作好新农村 “现代公识是指每个在民主下的人民应有 的建设工作。 的民主观念、权力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合作意识、人 一、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格、集体观念等,这种意识是社会主体精神和物质生活共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要认清广大农民是新农 同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体思想和道德发展的基本依 村建设的主体,是基本依靠力量,然而在我国,人口多、劳 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识教育,树立 动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要求把提高亿万农民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有 的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 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 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 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公识教育,提高 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自身建设新农村的实 农民公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 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建设 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首先要破除农民的 新农村过程中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 小农意识。由于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东方农 主体,同时我们也就把我国的人口压力变为劳动力资源优 业大国、农民大国。小生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小农意 势。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识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有意识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 摧毁自然经济结构和落后的小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工业 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 化,改变原始的手工劳作方式,破除小农意识;其次是加强 民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 法治教育,为提高农民公识奠定思想基础。努力培养 要的战略任务。“加快建立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 农民具有现代法律所必须具备的平等意识、公识、权 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 利意识、义务意识,使农民在法治意识与人治意识、民主意 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 识与臣识、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契约意识与宗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H 正如同志指出的,“亿万 理意识的种种冲突中解脱出来,培养建立法律观念和意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 识;最后是整肃农民风俗习惯,培育新的乡村精神。文明 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且整 生活是农民精神面貌的外在显现。随着农民收人的增长, 体文化素质低,缺乏职业技能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村 农民自身也产生了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内在要求,有必要对 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 农民的生活加以组织和引导,建立科学的、文明的农村生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 活方式。教育引导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 [收稿日期]2008—09—20 [作者简介]李黎明(1973一),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系副教授。 ・47・ 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 展的支持产业,进一步加大“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二是要 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摈弃传统文化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特色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 中消极落后的因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并 抓好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积极汲取城市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形成积极、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继续抓好特 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从本质上推 色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化进程,抓好特色农业示范区和 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人”的全面 规模种养基地建设,努力把特色做大,牌子做响,产业做 发展。 强;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发展农村产业是促进农村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 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加大对 建设新农村的最大的瓶颈是资金不足,当前村级组织 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 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以 为主的精深加工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尤其要通过抓好工 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连 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着力培育一批牵 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根本就没钱 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以带动农村工业发展。 兴办村级公益事业。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 六、强化的主导作用 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品和人居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重大决 境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因此, 策和战略举措,毋庸置疑,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 必须要加大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 程,必须是主导下的各方积极参与。2006年的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 “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要 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 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肓目攀比;要民 农村。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通过长 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 期的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同时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 持,不包办代替。换言之,我国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中,政 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 府的职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 资金。 理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他的只需交给市场和农民自己。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缺位 在农业资源中,水土资源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合理 又不越位。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很多方面都 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途径是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 是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并且近年来,许 过对农业进行固定资产的建设投资,包括平整土地,修筑 多地方在城乡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拉大了 梯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良土壤,建设林场、草场、渔 城乡建设上的差距。同时,从城乡建设的客观规律来看, 场、农副产品加工厂、仓库、晒场、道路、沼气池,购置农业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 机械设备等,可以扩大农业用地,提高各类农业用地的质 投资建设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城市投资建设可 量,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 以依靠市场机制。而农村人口分散,产业集聚度低,投资 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 建设的回报率也很低,农村投资建设更多的带有公共物品 不仅使土地资源遭到污染,而且水资源也被污染,许多河 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因此,更需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 流鱼虾绝迹,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存。因而强调 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各级一 防止水土污染,保护水土资源,维护农业生产和人类及其 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 他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目前要加强 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所有部门都与新农村建 农田水利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要促进农业 设相关,都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自觉地投入新农村建 机械化发展,加快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 设中去。 用,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大户。要作好生态保护 和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 参考文献: 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1]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2]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6. 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础,是物 [3]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 质条件,“生活宽裕”是首要目标,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4]、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 中心,积极发展农村富民产业,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 干意见[G].2006.1. 进农民增收。目前,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农民生活还不很 [5]陈幼华.提高农民公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富裕,增收难度比较大。建设新农村,当前最迫切,最现实 设步伐[J].经济师,2008,(02):242—243. 的就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进 (责任编辑:胡炼) 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到每个乡镇都要有适合自身发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