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晚清郑工借款考论

晚清郑工借款考论

来源:华佗小知识
ae月十A                                  2003年第12期万方数据晚清郑工借款考论张徐乐(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关键词」郑工借款;晚清;外债观念[    摘要]郑工借款是清早期实业性借款之一。1887年,清为修堵黄河决口,在户部财用暖乏、各省协款不济的情况下,为应急需向英国汇丰银行筹借行平银100万两,是为第一次郑工借款;次年因用款不敷,再向汇丰银行筹借库平银100万两,即第二次郑工借款。两次郑工借款的举借过程,反映了清对外债作用的认识逐渐由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延伸,表明其外债观念正发生着与前不同的变化。[中圈分类号]K25;     F812. 5仁文狱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3)12-0042-06On Late Qing's Borrowing of Money for Zhengzhou Anti-Flood ProjectMANG                                   Xu-le(                            History De和rtment,Fudan Unicersity,Shanghai 200433,Chim)Key Words; borrowing money for Zhengzhou anti-flood project; late Qing govemment;idea of foreign debtA6strart:Borrowing money for Zheng2hou anti-flood project was one of the bororwings of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formforeign banks. In 1887 Qing government bororwed silver money form British bank for preventing Yellow River flooding inZhengzhou,and the next year bororwed another sum form the same bank for the same usage The bororwings of money re-lfected the change of ideas of Qing government on foreign debts.    在清代各类外债中,实业外债的项数最多,是研究清代外债时不可忽略的部分。在清代外债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清代外债史论》①中,有关研    郑工借款,是清为堵合黄河决口而向英究者按用途又将85笔实业借款大致分为铁路借国汇丰银行举借.包括1887年的第一次借款和款(37笔)、电讯借款(7笔)、轮船招商局借款(41888年的第二次借款。笔)、矿业借款((26笔)与河工借款((4笔)。其中,1887年9月29日(光绪+三年八月十三    对铁路外债、矿业外债、电讯外债均有的专日),黄河在河南郑州决口,口宽达300余丈,郑论;19世纪70至90年代的三次轮船招商局借州、中牟、祥符、尉氏、扶沟、淮宁等十几个州县被款,在该书的“洋务运动与外债”专题中,亦有相当淹,灾情十分严重。此次决口,黄河夺淮人海,给篇幅述及。惟独河工借款,在该书中没有起码的皖、苏等省也造成极大威胁,若不及时堵合,后果介绍,这不能不说是该书的一个缺憾。进而言之,不堪设想。对此,清责令河东河道总督成孚、该书列出的4笔河工借款中,1908年的江南裕宁河南巡抚倪文蔚督率员工赶紧广集物料,设法抢总局借款和江皖贩务借款,其用途都是贩灾,而真办,趁着霜清水落的时候,“将坝基等工,盘筑坚正名副其实的河工借款(即用途致力于治理水利稳,节节进占,务期及早合龙,不准迁延迟的),只有1887和1888年的两次郑工借款。②笔误"bC2](P18D者查阅了其他有关近代外债史论著目录,亦未见有关于郑工借款的研究文章。笔者充分梳理了有见许毅等著《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关资料和文献,拟对两次郑工借款作一述评,以冀199‘年版・在搞清史实的基础上,深化对晚清实业外债的研见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俄史统计资料(1853-1927) )究,进一步了解晚清外债的变化轨迹。<中华书局1962年)之《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所借外债表》第43项列有1890年4月的“山东河工借歌.(该书第10页)。但《清代外债史论》将此次借款列人“成否未详或未成立,,之列(第668页)。在已见外债史研究成果中,均未提及“山东河工借欲气万方数据为什么堵合郑州段黄河决口的工程非得举借    洋款呢?    负责这一工程的成孚、倪文蔚最初只是向清廷提出:十月份漫口水势绵弱,正是修堵的好时机,然而“购料与工,惟需款甚急,请伤筹拨,n[2](pl.U。治河工程需要巨款,“及早合龙”的期冀更把筹款摆到了当务之急的位置上。但是清财政窘困的局面为时已久,按正常预算,每年收支勉强平衡,一旦遇到意外支出,是很难周转的。这也是令清廷“宵吁焦劳”的关键原因。当时清廷除特拨内架银10万两并准河南截留京炯遭折银30万两作贩需外,特命户部拨银200万两,从速解往河南以应工需。显然,200万两远不敷用,只是权宜之计。清廷许诺余款著户部陆续筹拨,“源源接济,以期无误要需11[2](p19D。不久,户部议定,“将各省洋药加征厘税,自今年正月以后除已由部拨各用不计外,所有收数全行存储以备防贩之用”[7](p14)。除此之外,又拟将海防捐例停止,在各省开办河工捐输,命名为郑工捐。可见,为筹谋河工用款,户部已用尽心思。正当户部竭力筹划之时,    又接到报告,称郑州黄河漫口扩大到500余丈。修复工程迅速增大,据估计所需款项增至五六百万之巨。户部自叹点金乏术,然而却“不得不于无可设法之中,蝎力筹划”[3](p44)。除在此之前拟定的拨款计划外,另拟6条办法以筹集河工需款,即裁撤各省防营长夫、暂停各省购买外洋军械船只等项及炮台工程、京员兵丁米折银两分别停止变通、酌调附近豫省防军协同工作、令各省盐商捐输请奖和令当商汇号分别承交银两。而上谕仅批准裁撤长夫、盐商捐输和当商汇号交银三条。据以往治河经验,即便五六百万两官款全部    拨解到位,尚远不敷当时堵合郑州黄河决口之用,更何况户部“现筹各款,均非现款11[43(p] 2)缓不济急!清廷谕令:“郑州决口,堕须于明年春讯之前,赶紧堵合。1[4](p73-)p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足够的用款,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要求竣工,无异于空谈。清深恐停工待晌,贻误要需,便要求户部改变拨款计划,先由邻省协济款项,“于附近河南各省应行解部的款,先行指明划拨,以期迅速应用。俊所筹积有成效,再行分别归款11[4](P12)。户部接旨后,复于n月,日奏准,    将各省关当年欠解部款尽数改解河南河工应用,共计300多万两,限各省关内扫数清解。①如果能够如愿,加上户部以前所拨的200万两,以及续发43  部库银542 808两、准截留炯银165 000两,差不多凑足600万两。然而截至次年1月17日,共收部库及各省关银4 714 224两[5](P9 ),尚短100多万两。更有甚者,户部所拨的第一批款额200万两,直到11月中旬,还未到达河工。清廷在给军机大臣的上谕中急催“前因河南郑州决口,伤部提拨银二百万两,业经分批起解,本日据倪文蔚奏,部款尚未到工,该省需用甚殷,著李鸿章迅即查明节次,领解此项银两委员,现在行抵何处,即行伤催星速前进,毋准稍有延缓,并飞咨倪文蔚迅速迎提济用,以期无误要工”[6](p9)。由于户部200万拨款迟迟不到,    各省的协款更是延宕难以汇集。在此河工紧急,需款不济的J清况下,成孚、倪文蔚只得另想办法。11月份,倪文蔚派河南转运局道员何维楷到天津,商同直隶总督李鸿章,希望借得洋款以应燃眉之急。经过协商,决定向汇丰银行借行平银一百万两,“议定借银还银,不论镑价,周年认息七厘,每六个月一期,分六期算还本利,共合三年,不得再多再少”[7](p996。而后,李鸿章将此议电寄总理衙门,征询意见。    正当借款商议之时,各省协晌的电文相继寄达李鸿章处,要求转电户部。其中四川总督复电云:“户部钧电敬悉。川省解京三款,遵即迅解赴豫。”盛京将军复电:“接电令将裁勇下半年节省银二万五千两,即解河南河工应用,即日交号商汇解。”浙海关复电:“浙关常洋两税京晌八万,已有洋税三万,初十起程解京,通报有案。其余五万,拟陆续设法赶紧解往河南。”镇江关复电:“镇关洋税一万,八月已解京。抵闽一万,遵即筹凑豫云。”苏抚电:“顷奉转户部电,江苏应解地丁京恫等项,奉部拨解河南河工应用等因,赶即飞伤司关各局,一体依限遵照速解。”鄂督电:“部拨各铜,奉旨改解河南。湖北应即查照遵办。11[7](p887-888)协款似乎进展顺利。与此同时,总理衙门来电称“部中二百万,自十七以后分批解豫,十月内陆续可到,续拨巨款亦分电改解。所议汇丰借款,应从缓办”[7](p688)。李鸿章立即将电文交河标中军速递倪文蔚。倪文蔚等认为,    各地所复户部电文固然可喜,①顾廷龙、叶亚旅主编《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据第88    4-885页《户部来电》统计数字为320余万两;河南省档案馆《光绪十三年郑工漫口奏稿》,    档号Q1-01-183.第77页称各省关的款银为329.2192万两。    万方数据44  然而协款数目毕竟有限,到达郑州又尚需时日,何况拟借洋款已经商定,重要的是借洋款可以即日交银,能够应付急需,希望总理衙门能够允准。这样,经过反复交涉协商,1887年11月16日(光绪十三年十月二日),由郑工督办大臣李鸿藻为承借人、河南转运局道员何维楷为经手人,与英国汇丰银行签订合同,以津海关洋税担保,向汇丰银行借行平银一百万两,年息七厘。李鸿章将这一消息电告倪文蔚,并称期限已由前次议定的三年改为一年,“早还亦可,无庸奏明,咨总署作为外间通挪,即令河道与订合同画押,寄尊处盖印”。合同规定借款用于防堵黄河郑工浓口工程及购买挖泥船机,挖泥船机必须向债权国英国购买。合同签订后的第三天,款额即可起解,头批30万两,经卫河运往河南。[8](p10 lU[9](pl25,这就是第一次郑工借款。    1888年2月1日和17日,郑州黄河西坝和东坝两处工程相继开工。为了联络便利,以加快修复黄河工程,李鸿    章、倪文蔚奏请总理衙门安设了山东济宁到河南开封的电报线,在开通之后,李鸿章发来贺电称:“工款存库九十万,津存尚数十万,各省协款,均有电复,总可补解约计共二百余万两。坝工日费两万余金,连杂项似可支两个月。1[7](p927)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工款的情况颇感欣慰,并告诉倪文蔚在大汛到来之前,如果进展顺利,合龙有把握,还可商借洋款以助工需。然而,    督办河工大臣李鸿藻、豫抚倪文蔚则不像李鸿章那么乐观,他们认为工程浩大艰巨、用费极繁,担心能否如期完成,工费是否敷用。3月上旬,倪文蔚等果然函称“工款用将告罄”,“各省未解尚七八十万,约计断不敷用”。请李鸿章转达户部,“求查明各省未解之处,电催速解,或令汇天津转运局转解为便。仍乞豫筹续拨坝工….,: }C77<psz0    3月12日,总理衙门连同户部发出电文:“郑工款电催甚急,山东省尚欠银三万一千两,浙江省尚欠银九万九千七百五十两,福建省尚欠银十六万四千八百七十五两,希分别电催,速扫数解,或汇津转解,刻即电复云云。务望照办。[7](,930李鸿章立即遵办,发出催解电报。两天后,闽浙总督复电:“郑工款上年解过廿万两,本年正月十六又解八万二千余两,汇津局转解,仅短八万余两,实苦无款,现请部示改拨十四年京晌,一面设法筹解。11[7](,933)其实,闽浙总督所言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户部在财用匾乏之时,往往求助于协款,这使得各省压力骤增,欠解现象时有发生。1888年正是光绪皇帝大婚之年,户部要求各省报解,加上修建颐和园,共需款800万两,黄河决口需600万两,而库存仅123万两。[10](p4973)面对这种状况,户部穷于应付,各省更是苦不堪言,因此出现了“实苦无款”的现象。清廷起初并未考虑为郑州河工举借新的洋    款。然而郑工需款殷急,无款便无从购料,只有停工。倪文蔚在5月22日的电文中称:“大工尚短二百二十余丈,约四十余占,每占三日始成,用料百垛,除存仍需两千垛,无可再办。借款又将告罄,瞬届大汛,口门收窄,新工难守,不惟虚掷巨努,下游受祸更大,圣心函盼合龙,此时若速请停工,未必邀允,进止两难。1[7](p957,因而表示万分焦急,希望李鸿章能将此意转奏朝廷。清廷在得知要停工的消息后,盛怒,严厉责    备:“如此危急情势,该尚书(指督办郑工礼部尚书李鸿藻_bk者按)等何以不会衔早奏,直至今日始由倪文蔚电致李鸿章为先透消息之计,深堪骇诧。……李鸿藻等前请洋款百万,声明确估短少之数,奏请续拨。此奏尚在二月抄,何以数十日来更无请努一语。直待银料俱尽,乃和盘托出,冀幸藉此歇手,其窘急无术,何至此极耶。朝廷非不知工艰时迫,程工匪易,但念江淮数百万灾黎,无所托命,及停工以后,下游续出之患,不堪设想。……但有一分可办,决无停工之理。”清廷在严令决不可停工的同时,要求李鸿藻等当深体朝廷旨意,“将一切实在情形,及如何添筹办法之处,详细电奏,是为至要’,[7](p958)。并于当天,“著户部迅速豫筹银一二百万两,听候拨用”。不久,户部奏准,“正项罄尽无余,移缓就急之法,惟有将提归部库之药厘一百万两,先令赶解,暂留该工’,[121(,9),并令各省关“限三个月解齐,贻误者严参”Cu1(p4m    李鸿藻等在接到清廷不可停工的谕旨后,连着给李鸿章发出两封电文,咸电称,“郑工时促料艰,万分棘手。二三月间,水势甚平,进占颇顺,料亦应手,冀四五月可以合龙。乃至前月秒,水深溜急,工作吃力,不能迅速占人深水,用料倍多,深有停待之虑,现仍极力赶办。……款项不敷甚巨,前经奏明,先借商款百万,已到六十万,尚有四十万,目前暂可支持。现据工局司道估需三百万,正在缮折奏请续拨。一切实在情形,伏祈代奏。11[7](,958-959,谏电称:“昨奉电旨,已会复,乞转奏,并请续拨三百万。无论何款,仍恳代借百万,45  以应急需,盼切,感切。"L7](p939)李鸿章于5月26日将两封电文转寄总理衙门,并称前借商款未到四十万,已分批起解在途,不日可到,可应付一时。然而续拨之三百万两仍需预谋急筹,“拟照前借洋商原平原银一百万,不论镑价,岁息七厘,如允行,到次年1月20日,黄河郑州决口处终于合龙。    郑工借款作为一种特殊的实业性借款,它的举借过程反映了清有关的变化。甲午战万方数据即与商汀;。 C7](p95B)    次日,清廷便复电李鸿章,准其再借洋款银一百万两,解工应用。又谕电李鸿藻等:“本日李鸿章转奏李鸿藻等咸谏两电均悉。借款已谕李鸿章照办。现在大汛未到,来源长落无定。口门尚宽,溜势深浅亦不一。著一面豫备固守料物,仍督伤在工员役,昼夜赶办,以冀竭力竣工。n[71(p959 9W)    5月28日(光绪十四年四月十八日),仍由郑工督办大臣李鸿藻为承借人、河南转运局道员何维楷为经手人,与英国汇丰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李鸿章在该日《寄郑工李中堂李督办倪中承》的电文中称:“昨电奏借款,奉旨允行。顷与汇丰议定,再借库平足银百万,岁息七厘,分五年还清。每年仅还本二十万,各省尚不吃力。月秒限全交,即令由水路夏解,以应急需。合同由鸿盖印。前未到四十万已分批起解在途。1'[7](p3W)此次借款仍以津海关洋税担保,用途为防堵黄河郑工决口工程及购买挖泥船机。l8](plo1)这就是第二次郑工借款,也称郑工续借款。李鸿章本人亦在合同上盖印,表明了中方对第二次郑工借款的重视。6月14日,    李鸿章复电继任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商款百万,已全起解”。[7](p63,又称目前水势没有大涨,实有天幸。希望能够抓紧赶工,使其月内盼到佳音。在此之前,    谕旨也称:“前准该尚书等,两次所请息借商款洋款各一百万两,又据户部奏于药厘项下遵拨一百万两。令各省赶解,是已符三百万两之款。李鸿藻等务当仰体时艰,核实支用。一面督伤在工员役,昼夜抢堵,趁此大汛未至,人力可施,迅即设法稳慎进占,傅大工一气办竣,实深殷盼。n[12](pl3)李鸿藻、    李鹤年在收到借款电文后,致电李鸿章:“承借款,感甚。”“借款屡费尽筹,敬佩!;[7](p961,表示眼下河势极好,进展也平稳,决无停工之虞。直到6月底,倪文蔚还来电,称“料足”,正在赶工,合龙在即。后来由于大汛迭至,河水汹涌,涨落不定,出现“月费料千数,百垛旋厢旋蛰").9p(]7[,已成河工多次被水淘刷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继续施工下去,只能虚掷工款。而若将工款用罄,秋后汛期过后益无指望,因而停工。直争以前,清对待外债一向持慎重的态度,不许擅借。除了军事上的借款是出于维护统治的无奈之举,对待实业借款一般持反对态度。而两次郑工借款的达成,都是在清财政If乏、工款不济的情况下所借,本属于一种应急之策。事实上,第一次郑工借款的酝酿早在1887年3月,即郑州黄河决口之前就已开始,然而一直没有订借。①待到黄河决口后,堵合用费极大,清财政竭级,不惜东拼西凑,竭力筹划。直到11月,因郑工急需购料动工,部款和各省关协款又迟迟不能到工,为了缓解燃眉之急,督办河工大臣李鸿藻、署河臣李鹤年、豫抚倪文蔚才奏准,由李鸿章息借洋款一百万。这期间清也曾犹豫再三,并考虑过“缓议”的问题。第二次郑工借款则是在工款将尽,有停工之虞的情况下举借的,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无法犹豫的地步,因此借款的决策比较果断,谈判交涉时中方的态度一直较为积极,最终较顺利地达成了借款。尽管清较快同意借洋债治河,    但从洽谈郑工借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参与借款交涉的中方还是力图争得相对有利的条件。如在谈判中,李鸿章首先对偿付年限极为关注,他对比以往所借洋款,认为如果“定限至十年或二十年归还,期远息多,亦不合算,今应变通办理”。尽管第一次郑工借款商议之时定为三年,但是经过反复磋商,正式签订合同时则改为一年。第二次借款,因考虑归本期限太短,恐库款周转不开,所以最后议定为五年。期限虽然稍长,但是比较符合实际。其次,就偿付期限的计算而言,第一次郑工借款期限一年,按西历365天为一年计算;第二次郑工借款期限五年,一年则按中历12个月计算,每到6月1。日为一年,遇闰不计,中方也不吃亏。第三,李鸿章吸取前两年历次借款的教训,认为“向例洋商借款,必照西洋金镑或马克核算,其时价低昂无定,往往借时价平,还时价长,致受暗亏”。因此督伤何维楷,与各商再四磋磨,最后向英商汇丰银行借得行平足色银10。万两,折合库平银968 800余①《光绪朝东华录》(二),光绪十三年三月,第25页载三月,    浩廷“以郑工紧急,命李鸿章息借洋款一百万两,.’万方数据46  两,规定归还时“不算金镑、马克,借银还银,原平上解决中国在整个外债问题上日益严峻的困境。原色”;第二次郑工借款时,仍督伤何维楷与英商由于借款的基本条件相对有利,    更重要的是汇丰商订,续借库平足色银100万两,因为考虑到外方对借款交付及时,第一次郑工借款虽为分批“行平每百万较库平少三万余两,深恐工款益形支交付,但是合同签定后的第三天即11月19日即细,是以此次续借改为库平,仍系借银还银,平色可起运,次年3月13日便能交齐银两;第二次借出人一律,毫无亏耗”。L13](p36)在近代中国外债史款改为一次性足额交齐,虽在5月28日订立合研究中,通常认为镑亏问题是在庚子赔款之后才同,而6月10日即可交齐银两,能满足清用凸现的,即便承认甲午以前中国人已知“镑价涨落款紧急的需要,因此两次郑工借款能够达成。后多亏损”,也认为时人对其未下正确之解郑工借款偿付也较顺利,    户部指定第一次郑释。[14i(p3lf)如果联系到郑工借款的谈判交涉实际工借款由以下各关在洋药厘金下摊还:即江海、镇和李鸿章的相关主张,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至少江351 600两,粤海、九龙、拱北258 000两,闽海、李鸿章对镑亏问题有较长时间的关注,且已经意厦门33 000两,江汉、宜昌21 000两,芜湖270 000识到该问题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作为债务方可能造两,九江103 000两;指定第二次郑工借款由江海、成的被动局面,应当在近代中国外债思想史上有粤海两关的洋药厘金摊还。饰卫P73一3)8而实际偿付其地位,虽然他提出的“借银还银”并不能从根本情况如下表:全国各海关历年解还郑工借欲统计衰1888-1893(清先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九年)①单位:库平两年次总计江海关芜湖关九江关江汉关镇海关闽海关粤海关1888551 73193 600307 00068 78121 00061 3501889782 889343 121170 000105 26833 000131 5001890238 500114 000124 5001891245 500128 000117 5001892221 000110 500110 5001894207 000103 500103 500历年总计2 246 620892 721477 00068 78121 000105 26833 000648 850    两次郑工借款共借库平银1 968 804. 495则需要首先从具体的史料出发,厘清基本史实,并两②,从1888年到1893年由江海、粤海、镇海等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外债相比较,才能得出更客七关摊还,6年摊还本息2 246 620两,即甲观的评价。如把两次郑工借款与同时期的军事性午战争爆发前夕就已清偿完毕。外债相比,如西征借款、广东海防借款、福建海防郑工借款的惟一附加条件是余款用于购买债    借款等债项年息多在八、九厘以上,甚至月息达一权国的挖泥船机。1888年曾购挖泥船两艘,每艘分多,而郑工借款显然利息稍低,而且期限短。与价款14. 5万两,其余各款也全用于黄河防堵工程。同时期的非军事性外债相比,如轮船招商局借款,到1889年初,决口合龙,共用银1 100万期限10年,偿付本息规定以英镑计算;南海工程两。1[61(p278)尽管与工款总数相比,两次借款共200借款和三海工程借款就其实际用途来讲,应属于万两为数并不算大,但在清方面的各拨协工宫廷工程借款,期限分别为10年、31年和15年,款缓不济急的情况下,而且其条件不算苛刻,对保偿付本息以英镑或马克计算。而郑工借款则避免证治河工程的进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了这些弊端,不存在息多期长多付银两的情况,也    就晚清外债的整体而言,“这种外债不是一般不存在镑亏的问题,风险相对较小。相对其他数的资本输出,而是与政治紧密相关的、以侵占主权国主权为代价的特殊的资本输出。所有的借款,引自汤象龙编著《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第包括实业借款,均有种种经济的和政治的条件,通213页。过抵押和担保,它们就把持了中国的海关,控制了关于第一次借款100万两行平银折算为库平银的数盘中国关税、盐税与厘金,操纵了中国的铁路和矿有不同的说法,汤象龙在《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山,从而也就掌握了清的财政经济命脉,左右计》中记载为968 804. 495两〔第3?页);徐义生在《中国近代外俊史统计资料》中认为是968 992两(第10页)I了中国的政局”[11(,47)。但是,在研究外债个案时,许毅在《清代外债史论》记载为960 500两(第656页)额更大、期限更长的实业借款(如铁路、矿业、电讯借款),两次郑工借款不仅没有给清末和地方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及金融史研究【资任编辑映雪】               万方数据财政带来重大的负担,而且也不存在以产业、资源和其他利权作为抵押担保的弊端。事实上,在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在外债问题上的基本和大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外债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被引人中国传统的财政收支,到80年代和90年代初,正逐渐由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渗透,这固然是由于西方列强扩大资本输出的结果,但是它与中国的一些地方对外债作用的认识不无关系。从郑州河工来看,由于引人了外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治河用款不足的困难,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而且有了郑工借款的先例,才会出现以后的山东河工借款,以至于更多的其他名目的实业类借款。但是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在外交、社会经济和财政领域情况普遍恶化,封建统治日益衰败,清不得不走上大规模举借外债甚至依赖外债的道路,一些重大债项(包括实业外债)的举债条件越来越苛刻,则是不足称道的。这就告诉我们,研究晚清外债既要把握全局和大的时期的基本面,也要研究具体债项个案和阶段性的差别,而且对后者的深人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在整体上更准确更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债问题。【收稿日期]2002-10-28【作者简介】张徐乐(1968-),女,河南南阳人,复旦大学参考文献:[I]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卷[M].允绪十砚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  1958.[3]户部奏筹议河工娠需款目六条.光绪政要第二辑[Z]第十三卷.    巨」德宗实录第247卷[M二.[5]奏为郑州大工即日开办查明各省关欠解奉拨两清[Z]-河南省档案馆藏光绪十三年郑工漫口奏稿.档号Q1  -01-183.邪〕德宗实录:第248卷[M二.[7]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第一卷【M」电稿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  1985.[8]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Z].北京:中华书局,1962.仁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  幻.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10]窦宗一李鸿章年谱[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I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卷[M].光绪十四年四月.北京:中华书局,    1958.[12]德宗实录:第254卷[M].[13〕光绪十四年五月十日李鸿章.两借洋歌以应郑工折[A].李文忠公全集:    奏稿[M].第62卷.[14〕刘秉峭.近代中国外俊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62.[15]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1992.    [I司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泊辑室,黄河志・黄河河政志:第十卷[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