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Experience Exchanging 水土流失和治理与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口王越林少明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与区 个阶段,往往由于盲目的发展造成对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水土流失 加了22.4倍。然而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 域水土流失和治理的关系 却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3万km0,发展 f=]20世纪80年代末的179万km ,已占 国土面积的18.6%。而这40年间国家还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实 际上是一个逐步拓宽生存空间和逐步 梯度推移的过程,并且遵循着按阶段 逐步发展的规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 段,其经济增长方式、资本积累规模、 加剧,规模扩大,程度加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发展 刚刚起步,百废待兴,为完成大规模的 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53万km0,考虑到 这一因素,这期间全国实际新增水土流 经济建设,国家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 入到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以便 失面积高达66万km2,其代价是十分巨 大的。另据统计,1949以来,因水土流失 累计减少耕地面积约30o万hmz.平均每 年流失土壤50多亿t。 2,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高级阶段对 水土流失和治理的影响 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对资源的开发 利用程度和保护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 不同。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每一个阶 段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对土地 的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也不同,进而 会造成一个区域的水土流失的状况和 程度不同;而一个区域水土流失的状 况,又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当地的经 济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对区域 水土流失和治理的影响 为经济快速发展获取原始资本积累。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地区经济发展是较 快的,但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甚至是 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沉重代价的。虽 然国家在成立初期就已经明确提出了 水土保持的极端重要性,确定了水土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级阶段 保持治理的重点。但是,由于区域经济 发展阶段的制约,加上人们缺乏对生 后,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实力 逐步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 识也逐步提高,并且开始深刻地认识 到合理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 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客观现实也充 分表明,如不高度重视水土资源的合 理有效利用,不加快对水土流失状况 存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经济快速发展 的渴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没有制 止住掠夺式的开发行为。虽然粮食增 加了,经济增长了,但粗放、无度、不科 学地开采土地资源,导致了严重的水 土流失。 区域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显著特 征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然资源消 耗、浪费较大,资金短缺,技术装备水 平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经济发 展主要是以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 据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 期,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虽 然这些年里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增 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 增加到1975年的2997.3亿元,增加了3.4 的治理,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另外,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人中高 级阶段,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对水 土流失进行治理,科学技术水平和生 产手段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先进的生 坏为代价取得的。在这个阶段无论是 经济实力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 的科学技术水平都难以做到对土地资 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保护。因此在这 倍;至1989年更是增加到15921亿元,增 产技术日趋完善,此时的经济增长方 76 中国水利2002.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Experience Exchanging 式已开始由初级阶段的粗放型增长方 式转为效益型增长方式 随着区域经 济发展的这种变化,土地的使用结构 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对土地的依赖 程度逐渐降低,而且经济 已具备治 理水土流失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步增强, 开始自觉地、主动地保护环境,珍惜土 地资源,要求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经 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内在要求都对水 土资源的保护和水土流失的治理产生 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使水土流失状况 逐步得到改善。而水土流失的治理和 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反过来促进区域 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在拉大。除_r存 在其他条件的差异以外,在一定程度 上与东西部地区在水土流失状况和生 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关。改革开 放初期,西IL5省的人均GDP都高于福 建省,其中青海的人均GDP还高于广 东省。但到1999年,广东省和福建省的 人均GDP已相当于西北各省人均GDP 的1.7~3.5倍。 我国80年代第一次遥感调查结果 显示,当时福建省的水土流失面积是 2.113万km 。到90年代末我国第二次 遥感普查时,福建省的水土流失面积 为1.483万km ,净减少0.7万km (包括 新增加的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过的水 土流失面积)。山东省的水土流失面积 由第一次遥感普查的5.0373万km 减 少到第二次遥感普查的3.2432万km , 净减少1.7941万km 。而甘肃、青海两 省这10年间水土流失面积不但没有减 少,反而由原来的10.6937万km 和 4.0HD6万km ,分别增加到l1.9370万km 和5-3 1 37万km 。 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时 期,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明显不同;相同 的历史时期,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 省份,水土流失的规模和程度也不同。 一个地区水土资源的开发、流失 和治理,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和 水平高度相关,正确处理和协调水土 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关系,特别是与贫困地区经济发 展的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欠发达地区最 大的生态环境挑战,莫过于资源及生 态条件的破坏和恶化,而这也是制约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之一,并影响着全国发展的大局。生态 条件的脆弱与恶化更多的是发生在经 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当一个地区水 土流失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它势必影 响该区域经济的增长,和该地区人民 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 地区尤其如此: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 期,一定要高度重视水土资源的有效 利用和合理保护,防止先破坏后治理。 在经济发展的中高级阶段,更要加大 对水土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投 入,使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水土流 失和治理的关系 1.三大产业结构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都是建立 在一定产业结构基础上的经济,而且 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经济有着不同 的产业结构特征,这就直接决定一个 地区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因而 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不一样, 即对土地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程度不 样,从而对一个地区的水土流失产 生不同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 级和逐步优化,一、二产业的比重逐渐 减小,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 重逐渐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 经济的发展和水土资源的保护起到了 积极的促进作用。按第一产业占国民 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看,全国国内 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已由 1978年的28.1%下降到2O00年的 15.9%,总体上下降了12.2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三大产业 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的主要 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 小,其结构小断升级,逐步趋于合理,并 向提高整个经济的竞争力方向发展。随 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同时也逐 步减轻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垦和依赖,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土资源的流失 .从 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我国对水土流失 状况的两次调查表明,在这相隔10年的 两个时期,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 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的水 土流失面积也相对减少了14535万k 。这 里面固然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但这 不能不说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结 构比重的减少,对水土资源的保护起到 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看到,90年代中期以 后,我国的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 不: ̄JJ20%,而非农业产业达到了80%以 上;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 70%以上,非农业产业比重不足30%。 这种产业结构导致了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的严重滞后,使土地资源长期处于 过重的负担之中,是西部地区水土资 源流失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一 个重要原因。 2.农业产业结构对水土流失和治 理的影响 在产业结构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中,农业产业自身的结构对水土流失 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新中国成立 至改革开放初期的30年间,由于传统 的农业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多年来农 业导向的影响,不但造成了种植 业的初期比重过大,而且使各地的农 业产业结构趋同,农业产业整体效益 不高。特别是西部地区,有很大一部 分的土地更适宜林、牧业的发展,但 林、牧业的产值比重甚至还低于中部 和东部地区,而种植业的比重却高于 东部地区 这种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 理,使农业生产偏离了比较优势的原 理。其结果是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陡 坡种植,农耕地面积过大,且广种薄 收。不但使农业生产陷入了“越穷越 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而且使大 中国水利2002.8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Experience Excha ngi ng 片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 失。仅在黄土高原地区,据有关部f1 统计,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有40%~ 60%来源于坡耕地。而试验表明,坡耕 地侵蚀产沙量为天然荒坡的5倍、草 地的50倍、灌木林地的66倍、乔木林 地的100倍。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不仅三大产业 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农业产业 结构本身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 差异表现为结构的落后和不合理,其 结果导致了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 整体性落后和农民收入的低下且增收 困难。据有关部门统计,东部地区农民 收入的70%~80%源于自乡镇企业,而西 部地区农民收入的70%~80%来自于低 效农业。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较 恶劣,西北部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缺 乏;西南部地区雨量虽然丰富,但喀斯 特地貌、裸石山区占有相当的比重,且 森林破坏严重;整个西部地区坡耕地较 多,25。以上的坡耕地约占山区耕地面 积的1/4,加上农业科技知识缺乏,耕作 技术落后,使得在西部边远山区里的农 民至今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沿袭着多 年留存下来的古老的农业耕作方式。这 种自然状况和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 相叠加在一起,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 产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加重造成了 大量人为的水土流失。因此,要彻底有 效地遏制水土流失的状况,加快水土流 失的治理,合理保护和开发水土资源, 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来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退耕还林、还草, 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同时大力 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 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生产,建立专 业化的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产业的整 体经济效益。 三、区域经济分工与水土流失的 关系 1.区域经济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 在世界经济逐步全球化的历史条 78 中国水利2002.8 件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将按照 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区域分工,以最 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优 势,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随 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加入WT0, 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 越大,并逐渐加入国际经济分工的行 列,形成具有明显分工特征的经济发 展格局 在我们国家内部,由于各地 区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资源禀赋的 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人才素质的 不同,在国家经济总体发展布局中也 具有明 的区域经济分工特征,并大 体上按照区域经济分工组织生产。区 域经济分工的不同,不仅影响着区域 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 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式,而且也影响 着一个地区的土地使用结构和土地 使用方式,进而影响该地区的水土流 失状况 2.区域经济分工对水土流失和治 理的影响 当按照区域经济分工,一个地区 的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和原材 料加上结构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主 要依托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加 下;而这种牛产格局必然造成土地的 过度开垦和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剧该 地区对水土资源的流失。因为这种分 工,一方面要加大对土地的过度开垦, 另一方面生产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加工 的重工业生产、矿山开采业等都高度 依赖于土地和森林,致使水土流失不 断加剧。而当区域经济分工以食品、贸 易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为主,处于研 发中心和生产高精尖产品时,对土地 的依赖和破坏将相对大为减少,水土 流失状况也将随之大大减轻,生态环 境必将得到一定的保护。 目前,从世界经济分工格局看,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原材料和初级产 品的生产基地,因而不仅经济发展速 度缓慢,经济效益水平不高,而且水土 流失严重,甚至恶性循环往复,始终难 以摆脱恶劣生态环境的困扰。我国的 西部地区目前也正处在国家区域经济 分工的初级产品生产和原材料生产基 地阶段。因此,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规 模和程度要远远大于东部经济发达地 区,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有关情况和数据的 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区域水土流失状 况和该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 关性。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在区域产 业结构处在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在区 域经济发展分工处于初级产品和原 材料加工格局时,将形成一种特殊的 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的发展对水土资 源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对土地的利用 方式也十分粗放,在这种状况下,无 论是经济发展实力和水平的制约,还 是人们的理性意识都不可能主动地、 科学性地对水土资源实行有效的利用 和保护,都会从不同方面和以不同形 式对一个地区的水土资源造成严重的 负面影响,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和状 况的恶化。 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中高级阶 段,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到第二、三产业 为主,区域经济分工处于产品开发和 后加工阶段,会大大减少对土地的依 赖性,而且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 水平的提高,人们理性认识的增强,在 一方面对土地依赖性大大减少的情况 下,另一方面又能积极主动地对土地 实行有效的利用和科学的保护,这些 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和以不同的方式对 一个地区的水土流失产生正面和积极 的影响,都会逐步减缓和遏制一个地 区的水土流失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 要彻底防止和有效治理一个地区的水 土流失,从根本上搞好水土资源的保 护,必须加快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 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 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在经济发展 中来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 ■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利部珠江水 利委员会设计院) 责任编辑岳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