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记者眼 害寝忘食的70多天…“・ 本刊记者冯彬 一直以来.在行政机关单位工作,遇到重要领导 来视察、年终目标考核等时机,加班就在所难免了。 单位、岗位、年龄不同,加班的机会和频率也有较大差 异。 我记得某个国庆节后第一天上班,镇就 忏悔,几乎成为落马之后的“规定动作”,除了书 面形式,警示教育片当中的出镜忏悔也成为近年来被关 注的热点。笔者参与过多次落马的采访,倒是见过 不少人在镜头另一端的表现,于是问题就来了。 要想达到警示效果,怎么把握最佳拍摄时机?一 把我叫到办公室说:由党政办牵头负责迎接全年目标 考核。刚从办公室出来,又被副安排负 责上级纪检、组织、宣传等18个单位的年度目标考 核,两位领导的最后意思就是目标考核结果既关系单 位的声誉,也影响干部的年终绩效奖。对于刚任2个 月办公室主任的我来说,任务很重。 当时党政办有8名同志,其中5名是55岁以上老 资历干部,主要任务落在3名年轻同志身上。还未来 得及分享国庆“七天乐”趣事,我们就立即进入了废寝 忘食的工作状态。 当时的工作所在地海拔1200米,冬天室内温度2 度左右。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时常停电,自备发电机负 荷只能满足4台电脑工作需要,取暖设备根本用不 上。从10月8日开始准备,到I2月21日接受考核这 段时间.我每天早上7点到办公室,凌晨l点左右回家 睡觉,总结起来就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期间从 名多次参与忏悔视频拍摄的人士透露,落马的态 度和配合程度,在宣判前特别是纪律审查阶段,要好 一些。 这不难理解,部分在纪律审查阶段,希望组织对 其网开一面,从宽处理。所以在镜头前尽力配合,从自己 的出身,到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难以把持自己,再到对不 起多年来培养自己的组织等等,出口成童。 但镜头要是搬到看守所里,难度会升级。一次采访 一名已人刑的落马,本来准备得很充分。问题越来越 具体.但对方回答得越来越简洁,甚至多次出现“这个就 不要说了”。尴尬之余也备感无奈。甚至有的落马对 话第一句就是“有没有烟来一根”,之后对各种问题不屑 一未休息过一天,包括周末。那段时间精神高度紧张, 经常头晕脑胀,做梦都是文件、资料,手、脚和耳朵长 顾,终极答案就是“都是我的错”。 抓住最佳时机的同时,也要找到落马的“痛点”, 满了冻疮。最终成果装订成了65册资料.连起来近5 米。功夫不负有心人,准备情况得到考核组认可和好 评,可那70多天的感受到现在都很难忘记。 在任党政办主任期间,我一年累计加班600小时 以上。之后调到县级部门上班,发现加班仍是常态。 某天晚上8点左右,我回办公室拿第二天要报送的材 料,看到整幢办公大楼有近一半办公室仍亮着灯,楼 道里满是泡面、香烟和风油精的气味。当我走进办公 室时,发现两名同事紧盯电脑。忙得不亦乐乎,丝毫没 有下班的迹象,我也适应了这种状态。家人常调侃: “你换了单位、换了岗位,仍没换掉‘加班’的命。”我也 他们最在意什么?不少落马在镜头里忏悔的要点 是:出身、诱感、学习少。他们的忏悔深刻,剖析到位,很 是让观者引以为戒。这背后,是希望得到组织的谅解。 笔者曾看过一段原版的忏悔视频,一名落马始 终处于“不走心”的状态,拍摄方数次引导无果,只能说这 是上级要求拍的片子,领导对此很重视。只见该立 刻将话题转移到自己的奋斗岁月,话没说出三句,捂脸汩 崩,情到深处甚至抱头痛哭,令不少观者印象深刻。 说到泪点,那忏悔时最令落马动情的问题是什 么?答案是亲情,特别是他们提到自己的父母或子女 时。某在镜头前,一直克制情绪,可提到年幼的女儿 时,他仰起头也没能抑制住泪水滑落,在场的人唏嘘不 已。 经常这样回复:“我旱就习惯了加班,如果拿一段时间 不加班,心里还有点不踏实呢。”(向刚) 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