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礼记》二则
八年级(下)
14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素养提升  理解对偶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本文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形式整齐,且能增强表意效果。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学学半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 2. 古今异义 故曰:教学相长也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3. 重点实词
(1)虽有嘉肴                  嘉:_____________ .(2)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 .(3)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 ..
F
(4)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_____________ ..                                    善:_____________ (5)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 .(6)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____________ ..                                    反:______________ (7)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__________ ..                                    强:_____________ (8)教学相长也                        长:______________ .(9)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__ .4. 文言虚词
(1)虽有嘉肴                                ______________ .       ①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 .(2)其       ②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 .       ①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 .(3)也        ②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______________ ..(5)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 .(6)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 .(7)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   .二、文意理解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
F
FF
F
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强”;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反”。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
一、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 2. 古今异义 (1)不独子其子 .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专指“儿子”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用作“返回”“归还”“由”“属于”等意思 (3)货恶其弃于地也 .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2016
知识梳理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指偷东西的人 3.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
原意为:父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②不独子其子         .
原意为:子女,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4.  一词多义
(1)闭:①是故谋闭而不兴                   ______________ .
②故外户而不闭                          ______________ .(2)是:①是故谋闭而不兴                       ______________ .
②是谓大同                             ______________ .(3)独: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______________ .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015        F
F
______________
③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 .5.  重点实词
(1)大道之行也               大道:______________ ..(2)天下为公                           公:______________ .(3)选贤与能                           贤:______________ ..                                    能:______________ (4)讲信修睦                           修:______________ ..                                     睦:______________ (5)不独亲其亲                         亲:______________ .(6)不独子其子                         子:______________ .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寡:______________ ....                                     孤:______________                                      废疾:______________ (8)男有分,女有归                     分:______________ .(9)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______________ .(10)盗窃乱贼..而不作.                                                          (11)外户..而不闭                        6.  文言虚词
(1)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                                       ①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 (3)为           ②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 (4)故.人不独亲其亲                                    ______________        ①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 (5)其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 (6)废疾者.皆有所养                           (7)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 (8)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课下注释)
乱贼:______________ 作:______________ 外户: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课下注释)(2019安顺)
4.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课下注释)
三、文意理解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是“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为治理社会的最好准则,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是“大道”的分述。
B.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C. 文章最后用现实中的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的黑暗现象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将不复存在,鼓舞人心。
D. 文章多处运用对偶和排比,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简洁凝练,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增强气势。
参及解析  14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知识梳理
一、1. 前一个“学” 敩 教导 2. 教与学
3. (1)好、美 (2)味美 (3)最好的道理 (4)学习 好处 (5)困惑 (6)自我反思 反思 (7)自我勉励 勉励 (8)推动、促进 (9)学习
4. (1)虽然 (2)①代词,它的 ②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3)①表陈述 ②助词,表感叹 (4)所以  (5)代词,这样  (6)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7)表推测,可译为“吧”
二、C 【解析】根据文章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C项说法与此相反。
大道之行也
知识梳理
一、1.  (1)与 举 推举 (2)矜 鳏 老而无妻 2.  (1)子女 (2)女子出嫁 (3)财货 (4)伤害 3.  ①以……为亲 ②以……为子
4. (1)①闭塞 ②关闭 (2)①与“故”合用,这样一来 ②这 (3)①只是 ②老而无子 ③独自 5.  (1)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公共的 (3)指品德高尚 指才干出众 (4)培养 和睦气氛 (5)指父母 (6)指子女 (7)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8)职分,职守(9)憎恨 (10)指作乱害人的事 兴起  (11)从外面把门带上
6.  (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 (2)表陈述 (3)①是 ②表目的,为了 (4)因此 (5)①人称代词,指自己的 ②代词,它 (6)代词,……的人 (7)介词,在 (8)表顺承,不译 二、1.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4. 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三、C 【解析】文章用现实社会与“大同”社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C项理解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