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一《地震中的父与子》(28分)
他(当时 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大喊 阿曼达 我的儿子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
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xū sū)
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jiáo juã),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juã juē)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zhe zháo)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 (肯定 坚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1、我会给文中空白处加标点。(3分) 2、我会用“√”选出正确的词语。(2分) 3、我会划出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4分) 3、我会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快步( ) 坚决( ) 确定( )
4、缩句。(2分)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5、父亲得知了这样的消息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4分)
6、是什么信念支持这位父亲不顾危险与他人的劝阻,坚持挖掘废墟的?(3分)
7、见到眼前一片废墟后,阿曼达的父亲是怎样做的?(3分)
8、“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你认为这位父 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4分)
文段二《地震中的父与子》(17分)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xuâ xiã)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tà tā)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zá zā)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分) 2、用“~~~~”画出总领全文的句子。(2分)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什么说他们“无比幸福”呢?
(2分)
4、文章反复出现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分)
5、文中写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3分)
6、口语交际:想象一下,那些被救的其他孩子的父母会对阿曼达父子说些什么呢?(4分)
被救的其他孩子对阿曼达说: 被救的其他孩子对阿曼达的父亲说: 被救的其他孩子的父母对阿曼达说: 被救的其他孩子的父母对阿曼达的父亲说:
文段三《地震中的父与子》(17分)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 )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我会找出文中的近义词。(3分)
阻拦( ) 发抖( ) 开拓( )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1分)
3、“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儿子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2分)
4、文中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 。(4分)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父亲的外貌的句子,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3分)
6、请试想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4分)
文段一《落花生》(41分)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 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lǜ lù)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 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3分) 2、给画线的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3、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爱慕( ) 有用( ) 好处( ) 4、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2分)
5、父亲把花生和 、 、 相比,说明花生没有 ,却具有 。(5分)
6、画横线的句子是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 的精神。(2分)
7、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有 ,不要 做的人。(4分)
8、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3分)
9、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你是想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呢?还是想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4分)(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成理即可。)
文段二《落花生》(41分)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 , 。” 我说:“那么, ,不要做 , 。”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5分)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 ) 体面( ) 爱慕( )
3、“有用的人”是指 的人。你能列举几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吗? 、
、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 的精神。 4、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5、用“要„„不要”写一句话。(2分)
6、本文是按 、 、 、 的顺序来写的,此部分为 ,是主要内容。
7、本文作者是 ,笔名是 ,作者采用了 的写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 8、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改为反问句)
(2)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改为转述句)
9、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文段一《钓鱼的启示》(23分)
父亲划(huá huà)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zhuǎn zhuàn)向了我:“孩子,你得(dã de děi)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jìn jǐn)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1、用“√”在文中括号内标出正确的读音。(4分) 2、理解句子的意思天空。(3分)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这条鲈鱼很大很漂亮,父亲 ,二是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
(2)从“‘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这句话中看出“我” 的心情。 3、按课文的内容填空。(2分)
( )的月光 ( )的目光 ( )的声音 ( )地知道 4、按要求改写句子。(2分)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改为被字句)
5、对“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1分)
A、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是对“我”真正的爱。 B、父亲态度那么坚决,是不懂人情,不爱“我”。
6、对于父亲的决定,“我”的表现是怎样的?分别用三个词语填入括号里。(3分) “我”( )—( )—( )
7、“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请你展开想象,父亲当时可能在想写什么?(4分)
8、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4分)
文段二《钓鱼的启示》(25分)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zîng zhîng)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xī yǔ)动着。 „„„„„„„„„„„„„„„„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戒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我会选择文段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2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4分)
小心翼翼: 筋疲力尽: 3、我会写出下列的近义词。(4分)
沮丧( ) 严格( ) 抉择( ) 告诫( ) 4、缩句。(4分)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2)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5、当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想什么?(2分)
6、从这段话中找出我不想放掉鲈鱼的原因: 。(2分) 7、为什么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3分)
8、父亲让我放掉鱼和我后来成为建筑设计师有什么关系?(4分)
文段三《钓鱼的启示》(25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sàng shàng)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shì sì)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zhã zã)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分)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著名( ) 沮丧( ) 诱惑( ) 严格( )
3、文中“转眼间”的意思是 。类似的词语还有 、 。(2分)
4、“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句中的“鱼”在文中指的是( ) (1分)
A、这里的“鱼”是指除了鲈鱼之外的鱼,比如:鲤鱼、带鱼、金鱼等 B、这里的“鱼”是指比这条鲈鱼还要大、还要漂亮的鲈鱼 C、这里的“鱼”是指诱惑人的财物、名利„„ D 、这里的“鱼”是指美味的鲈鱼
5、这个文段主要写 。 此时作者的心情是 (4分)
6、请你就就这个文段提问,并回答,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4分)
提问: 回答: 7、三十四年后,“我”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请你用简洁的话语分析“我” 成功的原因。(3分)
8、你面临过道德抉择吗?你是怎么处理的?(4分)
文段一《新型玻璃》(22分)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 谦)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 )值夜班的看守,( )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xínɡ hánɡ)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rànɡ yànɡ),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ǒu ïu)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1、 在( )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1分) 2、 请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打上“√”(2分) 3、 在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相反的词语。(4分)
陈设( ) 昂贵( ) 柔软( ) 怀疑( ) 4、比一比,再组词。(3分)
博( ) 凝( ) 窃( ) 搏( ) 疑( ) 切( )
5、 请仿照文中划线的句子,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写一句话。(2
分)
6、按课文内容填空。(5分)
选段中介绍两种玻璃,一种 A和 B,A玻璃的特点是 ,用途是 。B玻璃的特点是 ,用途是 。
7、把“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这个句子进行缩句(2分)
8、 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3分) 文段二《新型玻璃》(23分)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马上起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kàn kān)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huà huá)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
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 夹(jiā jiá)丝网防盗玻璃 博物馆可以采用 银行可以采用 珠宝店可以采用 存放重要图纸 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 既)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nián zhān)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需 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1、 用“﹨”划去括号里错误的读音和字。(3分) 2、给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4分) 近义词:珍贵( ) 企图( ) 反义词:坚硬( ) 安全( )
4、这两段主要讲 和 两种新型玻璃的 (4分) 5、把“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这个句子进行缩句(2分) 6、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1)没有遭受到一点损害,十分平安。( )
(2)像断裂的藕,丝仍连在一起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
7、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 和 这两个词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2分)
8、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振憾,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吧。(3分)
文段三《新型玻璃》(23分)
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 抵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克服 制服)它的办法。“吃音玻璃”就是(消除 消灭)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无影无踪(zōng zhōng) (2)隐身人(yǐn yǐng)
(3)临街 (lín líng ) (4)玻璃 ( lí li ) 2、将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掉。(3分)
3、本文是一篇 文,“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这个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2分)
4、从文中找出一组反义词: (2分) 5、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 玻璃和 玻璃。(2分)
6、我会根据文中的理解选择正确的答案。(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吸热比例只能保暖,不能使房间凉爽。B、为二种“这位‘隐身人’”指的是噪音。 C、只要装上了“吃音玻璃”,不论户外有多大的噪音,都能消除。
(2)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 B、表示反语、讽刺 C、表示特定的称谓
7、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选择正确的词义。(2分)
(1)处理( ) A、处治,惩办 B、解决问题 C、减价或变价出售 (2)对付( )A、采取应对的措施、办法 B、将就,凑合 C、敷衍了事 8、用“~~~~”画出描写“吃音玻璃”的作用的句子。(2分)
文段一《鲸》(26分)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目前( ) 捕获( ) 宽敞( ) 2、我会填多音字。(3分)
de ( ) shǔ( ) yìng( ) 得 dã( ) 属 应
děi( ) zhǔ( ) yīng( ) 3、比一比再组词。(3分)
捕( ) 镜( ) 鄂( ) 哺( ) 境( ) 腭( ) 4、作者为了使说明耿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 、 等说明方法。(3分)
5、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用我国发现的一头鲸的舌头与 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3分)
6、从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 、 及 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确实非常大。(2分) 7、说出下面句子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4分) (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
(3)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
这段话通过运用以上的说明方法,说明鲸的特点 。
8、写一个小片段,介绍一种动物,要求能用上文段中一二种说明方法。(5分)
文段二《鲸》(15分)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是哺(bǔ pǔ)乳(rǔ lǔ)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变故),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 适合)了海洋的生活。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4分)
2、这段话主要讲了鲸的( )过程,它的生活环境由( )—浅海—( )。为适应环境,鲸的( )和( )慢慢变成鳍,( )退化,最后成了鱼的样子。(3分) 3、“很远的古代”、“ 很长很长”、“渐渐”对这几个词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这些词可以删掉,不影响句子表达的意思 B、这些词说明鲸的进化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变成鱼的样子,是不能删去的。 4、这段话是从多方面介绍鲸的( )(1分) A、鲸的生长 B、鲸的种类 C、鲸的进化
5、鲸是哺乳动物,变成现在鱼的样子,是由于( )(1分) A、生活习惯变化 B、环境变化 C、形体变化
6、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鱼类,而是哺乳动物。(4分)
“鲸”称“鲸鱼”的原因是 ; “鲸”与鱼类的最大区别是 。
文段三《鲸》(14分)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1、我或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安全( ) 一般( )
2、这段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2分) 3、从第二段话中,可以看出鲸的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 ;二是: 。(4分)
4、说鲸是哺乳动物,其根据是: 。(2分) 5、对加横线的词“就”、“一般”在文中的作用解说正确的是( )(2分) A、“就”表明长须鲸刚一出生就很大。B、“一般”表明鲸鱼的寿命都不会超过一百岁。 C、这两个词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删除去。 文段四《鲸》(21分)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zhǎng cháng)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 院 园 )里的喷(pēn pèn)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 就要)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pēn pèn)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1、在文中用“√”选出括号里的正确的读音。(3分) 2、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词。(1分) 3、用音序查字法“肺”字,应查字母( ),再查音节( )。“肺”是( )结构的字,共有( )画。(2分) 4、比一比,再组词。(3分) 肺( ) 判( ) 胎( ) 柿( ) 叛( ) 抬( ) 5、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鲸是哺乳动物。(改写成疑问句)
(2)鲸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写成比喻句) 6、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2分) “也”在文中的意思是 。 7、我会根据文中理解填上合适的答案。(3分) (1)这段话介绍了鲸区别于鱼类的一大特征是() A、胎生 B、祖先生活在陆地或靠近陆地的浅海里 C、哺乳动物 D、用肺呼吸 (2)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的说法。() A、鲸吸气时喷出水柱 B、鲸吸气时浮出海面 C、鲸呼气时喷出水柱 D、鲸呼气时潜入海底 (3)这段话中“ ”的句子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作比较 C、打比方 D、列数字 8、请你任意画一幅须鲸或齿鲸喷气时的水柱,并标注。(3分) 文段一《梅花魂》(23分)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shèng chéng)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 外公哭了 外公哭了 老人总是摇摇头 长长地叹一口气 说 莺儿 你还小呢 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fèn fēn)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zhān diàn)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mā mǒ)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在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 2、我会画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4分) 3、我会写出下面的近义词。(3分)
稀罕( ) 顿时( ) 爱惜( )
4、从画“——”的句子可以体会到: 。(2分) 5、“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2分)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图不应该弄脏。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6、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4分)
我害怕,是因为
我奇怪,是因为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 , 。(2分) 8、外祖父认为“我“小,不懂什么?(3分)
文段二《梅花魂》(24分)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爱护)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弄、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绩、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划掉文中括号内用的不恰当的词语。(3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分外( )训斥( )偶尔( )慈祥( ) 3、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缩句)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4、“踮”字用部首查应查( )部,用音序查应查字母( ),音节是( )。这个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白玉上面的斑点;②使有污点。文中的“踮”取第( )种意思。 5、从哪三方面看出外祖父分外珍惜这幅墨梅图?(3分)
6、从墨梅图这件事中你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 、 之情。(2分) 7、外祖父为什拉下脸来?(2分)
8、我积累了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句,请写两句:(2分)
文段三《梅花魂》(23分)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mò mù)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jìng jìn)遇里,( )有梅花的秉(bǐng bǐn)性才好。”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分) 2、我会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3、我会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保管( ) 珍贵( ) 慎重( )
4.梅花的秉性是怎么样的?用“~~~~”画出文中描写梅花秉性的句子(2分) 5、请在文中画出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3分)
6、查字典。(3分)
“灵魂”的“魂”字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旧时迷信的说法,指能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②人的精神、思想。③事物的最精粹最主要的部分。
7、(1)第二段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①点明题意②点明结构③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文段中“她”指的是( )①妈妈 ②作者 ③梅花
(3)作者不仅仅在赞颂梅花,更重要的是通过梅花的精神品质来赞颂( ) ①中国人的气节 ②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③中华民族的精神 8、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开放时与别的花有什么不同?(4分)
文段四《梅花魂》(25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保护)!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困难、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欺骗),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遭遇、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我会用“√”选出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语。(4分)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
风欺雪压 、 顶天立地 、 3、我会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凌辱( ) 本性( ) 大都( ) 境况( )
4、“梅”在本文中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梅和 、 并称“岁寒三友”。(2分)
5、当我读到“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不由想起了 、 等人。(3分)
6、外祖父这段话告诉“我”要做 、 、 的人。(3分)
7、课文题为“梅花魂”,其中“魂”指的是 ,“梅花魂”指的是 。(3分)
8、用“~~~~”在文中画出外祖父喜欢梅花的句子,并再体会这个句子对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有什么好处,请写在横线上。(4分)
文段五《梅花魂》(22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 、最有 、最有 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 ,不肯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我会根据原文填空。(2分)
2、文中“旁的花”具体指的花有: (最少写两种)(2分) 3、用横线划出文中的排比句(2分)。
4、“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 ,像梅花这样的人我知道的具体有: (最少写两个)(3分)
5、外祖父是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他赞美梅花的话有3层意思: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第三层是外公说一个中国人要学习梅花的品格,要有梅花的秉性。(4分)
6、梅花与松柏、青竹被称为“岁寒三友”,你知道描写梅花的诗句有: (2分) 7、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我又是为了什么?(4分)
8、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3分)
文段一《走遍天下书为侣》(24分)
对此,我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 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 可不管过了多少年 你还会说 我怎么没注意过 灯光照着那个角落 光线怎么那么美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1、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3分)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熟悉( ) 喜爱( )
3、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 (2)书是朋友。 扩句: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的理由是: (3分)
5、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 (3分)
6、我读过的书有: ,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4分)
7“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想法。
8、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的看法。(5分) 文段二《走遍天下书为侣》(26分)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 陆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 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 省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厉)„„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我会划去文中不正确的字词。(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欣赏( ) 忽略( ) 思考( ) 3、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练习(6分)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1)这句话将“喜爱的书”比作 和 。 (2)我能根据自己的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 (3)关于书的比喻还有很多。说说下列句子分别把“书”比作什么。 ①莎士比亚说:“书市全世界的营养品”。把书比作
②海伦·凯勒说:“一本新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把书比作 4、文中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再„”,请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2分)
5、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2分) ①品味欣赏 ②总结收获 ③寻找新知 ④内容思考
“我”的读书过程: (填序号)
6、“我”为什么觉得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2分) A、“我”一个人坐在船里太孤单了,只能把书当作人来相伴。
B、“我”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书,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我”感觉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
C、“我”读书的时候就会想起以往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所以说就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7、把句子“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进行缩句: 。
8、他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3分)
9、你能写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吗?(4分)
文段一《窃读记》(27分)
我(跨 垮)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diān diǎn)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 刮)了,没关系,我总算( )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qiē qiâ)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 )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pī pǐ)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shì sì)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在文中我会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标出。(4分)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动词和划去不正确的字。(4分) 3、我会求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惧怕( ) 急切( ) 适宜( ) 寻找( ) 4、这篇短文的作者是 ,“我”的心情变化过程是:暗喜—( )—( )。(3分)
5、文中第一自然段系列动作描写表现“我”对读书( )。(2分)
A、感到辛苦 B、如饥如渴 C、很是无奈
6、文中哪句话最能写出“我”如饥似渴地读书?请在文中画出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的体会: (3分)
7、“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了 。(3分)
8、“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句中:(4分)
“我”快乐的是 ; “我”惧怕的是 。
文段二《窃读记》(23分)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 不时望着街心 好像说 这雨 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 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 再大些
1、我会求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隐藏( ) 恐怕( ) 光顾( )
2、我会给文中缺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3分)
3、判断下列句子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2分) ①“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是一个设问句。 ( ) ②“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大些!再大些!”是语言描写。 (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 )(2分)
A、“我”喜欢下雨天的感觉。B、“我”喜欢在下雨天读书。 C、“我”为下雨天能有充足的理由读书而无比高兴。 5、我会照样子,改写句子。(4分)
例: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所以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
(1)、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
(2)、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6、按要求改写句子,不改变句子的意思。(2分)
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改为陈述句: 7、看到下雨,“我”表面上 ,其目的是 ;内心却非常 ,因为 。(4分)
8、对作者这种“窃读”的心理和行为,你是怎么看的?请写几句话,发表你的看法。(3分)
文段三《窃读记》(20分)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chēn chēng)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zàn zhàn)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zì zhì)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分)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1)依依不舍 、 (2)舒舒服服 、 3、我会选择核实的理解,将序号填入括号。(4分) (1)小女孩体会窃读的滋味是( )
A、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担忧、恐慌、惧怕。 B、有苦有乐,有喜有忧,但苦大于乐,惧大于喜。
C、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知识、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文中的“我”经常到别人书店去“窃读”,着显得很不道德。 B、“窃读”反映了“我”那时无钱买书读又对读书如饥似渴的心理。
C、“我和快乐,也很惧怕”、“脚站得有些 ,我却浑身轻松”文中多处出现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使文章在语言上显得语无伦次。 4、根据意思选词语。(3分)
窃听 窃窃私语 窃笑
偷偷地读书叫(窃读) 偷偷地笑叫( ) 偷偷地听叫( ) 偷偷地说话叫( )
5、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2分)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
改为反问句: 6、你觉得文中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夸夸她。(3分)
7、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3分)
文段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8分)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退步( ) 鼓励( ) 判断( )
2、文中哪里看出巴迪等待父亲的迫不及待?请用曲线画出来。(2分) 3、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4分) (1)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改为陈述句: (2)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改为陈述句: 4、巴迪对父亲的评价的反应是: (2分)
5、“糟糕透了”是父亲对作者第一次写诗的批评,说明巴迪有一个怎样的父亲?(3分)
6、在你生活中有过类似巴迪这样的感受吗?请写下来。(4分)
文段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4分)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 ),需要有人时常( )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 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我会给第二自然段空白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3分)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严厉( ) 歧途( ) 精彩( ) 3、在短文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2分)
5、“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1分)
A、“精彩极了”代表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代表严格要求的爱。两种爱的形式不一,但目标都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B、“精彩极了”是对孩子的爱,“糟糕透了”是辱骂孩子,不能称为爱孩子。父母应该对孩子多赞扬,少批评。
6、“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分别是:(4分) 母亲: 父亲: 7、为什么作者说:“当初是多么幸运”?(3分)
8、联系上下文,读下面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5分) 我谨慎地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文段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8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得嚷道:“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诗确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我红着脸问 我有点迫不及待 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他晚上七点钟回来 母亲抚摸我的脑袋 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侯,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1、给第二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2分)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腼腆( ) 自豪( ) 兴奋( ) 满怀信心( ) 3、“誊”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2分)
4、写母亲看诗后的神态的词有两个: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说明了写母亲赞扬我以后,我的神态的词有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读了短文有什么问题要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4分)
问题:: 回答: 6、当母亲赞扬我的诗写得精彩极了后,我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4分)
文段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5分)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 )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 )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2分) 2、按课文的内容填写量词。(3分)
一( )电影剧本 一( )作家 一( )出发点 3、找出文段中的两对反义词写下来。(4分)
( )—( ) ( )—( )
4、两种声音是 和 ,它们像 。这是一个 句,是把 比作 。(4分)
5、“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答: 6、“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这句话中,“这个”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不全面?(3分)
7、文中“生活的小船”“刮倒”各指什么?(3分)
8、你觉得拥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的“我”幸福吗?为什么?(3分)
文段一《圆明园的毁灭》(24分)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áung)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lín lí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pãng fãng)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 fï)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我会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4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景观( ) 仿照( ) 仿佛( ) 3、用“~~~~~”划出文中的排比句。(2分) 4、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1)( )的殿堂 (2)( )的亭台楼阁 (3)( )的乡村田野 (4)( )的民族建筑 5、缩写句子。(2分)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6、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
(1)风景名胜( ):A、超过 B、优美的地方 C、能担任,能承受
.
(2)举世闻名( ):A、用鼻子嗅 B、知道 C、有名望
.
(3)武陵春色( ):A、情景,景象 B、颜色 C、脸上表现的神情
7、本文是从 、 和 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 方面写得最详细。(4分)
8、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4分)
文段二《圆明园的毁灭》(21分)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 )的青铜礼器,下至( )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
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分)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 作用。(2分)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收藏( ) 珍贵( ) 销毁( ) 4、我会用“不但„„而且„„”造句。(2分)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遭受破坏之严重?请用横线画下来。(2分) 6、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3分)
7、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4分)
....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
..
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8、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4分)
文段三《圆明园的毁灭》(18分)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 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其间,仿佛_ _____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2分)
“剔”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2.我能把文中补充完整。(3分)
3.读一读加点的词语,我能仿写句子。(2分) 有„„也有„„有„„也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知道画直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 。文中最后一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4分)
5.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有哪些感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4分)
文段一《狼牙山五壮士》(24分)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保护 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打击 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坚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我会划去文中恰当的词语。(2分)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险要( ) 进犯( ) 全神贯注( ) 3、比一比,再组词。(4分)
贯( ) 描( ) 努( ) 崩( ) 惯( ) 瞄( ) 怒( ) 绷( ) 4、照样子写词语。(3分)
(1)横七竖八:
(2)全神贯注(表示注意力集中的): (3)满腔怒火(表示愤怒的):
5、文中 、 、 、 、 这些词语是作者对五位壮士痛击敌人是的动作描写; 、 、 是作者对五位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描写。(4分)
6、每位壮士各有特点:班长: ,副班长: ,宋学义 ,两小战术 ,这些任务的特征都抓住了人物的 、 表现出来的。(5分)
7、从文中对五位壮士歼敌是动作、神态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3分)
文段二《狼牙山五壮士》(31分)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 陆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 )过手榴弹( )在腰间,他猛地( )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zá zā)!”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nǐng nīng)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lîu lù)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感动 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砸碎(suì shuì)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按课文内容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准确的动词。(4分) 2、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词语。(6分)
3、我会用小标题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2分) 4、填空。(8分)
(1)、“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中“五位壮士的决心”是 ,“中国人民的仇恨是指 。(4分)
(2)、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声音”指 ,体现了 。(4分) 5、缩句。(4分)
(1)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主力远去的方向。
(2)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6、用“——”标出文中的一个象声词。(1分)
7、从“石头像雹子一样”的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什么?(3分)
8、五位壮士胜利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3分) 文段一《开国大典》(19分)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ân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â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在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台。 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副、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分) 2、按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 )的声音 ( )的宣告 ( )的掌声 ( )的广场 ( )的人群 ( )的目光 3、用“~~~~~~~”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个句子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仿写一句。(3分)
5、读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4分)
..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台。
6、“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种重复表达了什么?(4分)
文段二《开国大典》(22分)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欢叫),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励、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一在这时候开始。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万岁!”“毛万岁!”毛在城楼上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在文中选择正确的词语,画上“—— ”(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欢喜( ) 次序( ) 光明( ) 检阅( ) 3、文中第一自然段写了检阅,第二三自然段写了 。(2分)
4、用“~~~~~”画出第二自然段描写毛动作的句子。(2分)
5、哪个句子最能体现群众的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用“——” 画出来。
人们激动的原因是 ,朗读这个句子应该用 、 的感情来读。(4分)
6、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7、如果你在电视机前看到阅兵式的经过,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4分)
文段三《开国大典》(22分)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chàchā)不多把(嗓 噪)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继续 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一在这时候开始。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qíng jīng)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万岁!”“毛万岁!”毛在城楼上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我会划去文中不正确的读音和不恰当的词语或字。(4分) 2、我会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顺序( ) 欢欣( ) 色彩斑斓( ) 3、照样子写词语。(3分)
千千万万: 、 、 五颜六色: 、 、 4、“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1分)
A、这“光明”象征新中国成立,使北京城、全中国永远摆脱黑暗,获得光明。 B、群众的灯笼很亮,照亮了北京城。
5、检阅时,最能表现群众激动和欢喜的句子是哪句?请用“——”画下来。(2分)
6、“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红流”指 。“光明”不仅指灯笼火把 ,而且象征着
使北京城,使中国永远摆脱了 ,获得 。(5分)
7、文中哪些词语是表示时间的?这样写表达了什么?(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