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和而不同”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和而不同”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华佗小知识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2期 2010年3月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V01.26 No.2 Mar. 2010 口传统文化研究 “和而不同"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瞿敬平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8100) 【摘要】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它包含相当丰富的哲学思 想。和而不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虽不同但能和谐相处;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 而不同”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f关键词】和而不同;哲学观点;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1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0)02-0127-03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但在实质 神。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伦理 上,它们完全不同。“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 要求,一种处世之道,而且也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世界 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死寂,它没 观,它包含相当丰富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前,思想家 有内在的活力和动力,不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也 孑L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从 不符合宇宙万事万物的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性。 哲学的角度看,它揭示了社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这 “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 里的“和”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平衡或统一; 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 “同”与“和”对举时,指事物的绝对一致、等同。和而 种统一态、平衡态。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 不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虽不同但能和谐相处;和谐以 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 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体现了和谐社会 谐统一的整体。它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让它们 的基本要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构 彼此抵消,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生命力、再生力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整体。史伯说: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里“和” 并不等于“同”,也就是说, “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 一 “和而不同”思想的哲学意蕴 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 “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那就会“声 (一)“和而不同”思想体现了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 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国语・郑 “和而不同”的思想源于西周末年的“和同之辨”。 语》,以此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这就离灭亡 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 不远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里说的是不同成分 “去和而取同”。可事物的法则是“和实生物,同则不 和因素的和谐配合才能生长万物;一切趋同,没有差别, 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 就趋于死灭。难以为继。 同,尽乃弃矣”。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 “和”与 “和而不同”思想说明了宇宙万物存在是以“不 “同”是一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区隔的概念。 “和”是指 同”、 “差别”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差别就没有一切事 不同事物、不同方面同时共存,通过相互补充、调适达 物的存在;但又不是绝对的等同,是同中见异,异中有 到整体上的和谐,而“同”是指绝对的相同、一致,本 同。“和”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杂多、矛盾、对立为 质上排斥了不同和差异的存在。“和”是万物的根本, 前提的,是差异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这些都说明, “同”就是单一事物的相同,不可能产生新事物。 在对“和”与“同”的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 f收稿日期12oo9一lO一20 【作者简介】瞿敬平(1968一 ),女,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 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 l28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和而不同”思想体现了事物的整体性和系 统性 “和而不同”虽然承认事物的差别、不同,但还永 远不够,这里所说的“和”是对宇宙万物存在形态的描 述。中国古代哲学以“太和”“中和”为宇宙的理想状 态,对和与同、一与二、和与变、和与致和之道等一系 列问题作了探索和论证,构成了系统的关于“和”的哲 学体系。也就是说,宇宙和万物都是存在于“和”的状 态之中, “和”是宇宙和万物存在的基础,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没有“和”就没有一切。简单讲, “和”的 形态可以用“各得其所”四个字来表述。“和”的状态, 表现为一种秩序,就是多元的统一,多种成分,各个局 部共生在一起。在统一的整体中,各个成分、各个局部 各有其自己的地位,也就是“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成分、各个局部构成一定的关系, 相成、相济;这种关系的总和形成一种稳定的、和谐的 秩序,这就是“和”。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差别,很早就认为“不同”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而不同” 原则认为事物虽各 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 “和” 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 何共处。在中国,儒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人的关系,道 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内 探讨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 “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 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古人的这一认识,已经为人类全部经验和科学所证 明。整个宇宙和宇宙间一切事物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包 含着多种因素的系统,其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 绝无凌越其他任何存在者,是一个包举万有,涵盖一切 之广大的系统。“和”就是表示了“系统”,是对“系 统”的描述和把握。 (三)“和而不同”思想体现了事物度量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万物并育”和“道 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要义。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 的途径是“持中”,发而皆中节。和,须容纳多种因素, 但这多种因素不是随便凑在一起的就有“和”的局面, 而是必须坚持一定的配比关系,等级差别,符合一定的 度和量,无过无不及,才能达到“和”。所谓“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庸》)“中节”,即符合一定的关 系准则,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依,恰如其分,无过无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不及,才是和,和必守中,故在儒家思想中,“中”、 “和”二字常常联用,称之为“中和”。所以一切处置恰 当、恰到好处,是“和”的应有之义。《论语》里讲的 “礼之用,和为贵”,其直接的意思,正是讲礼的作用, 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史伯说, “以他平他谓之和”。 “以他平他”就可以理解为在两个对立面之间求得平衡, 这就是“和”。而达到平衡的关键则是各个元素、成分、 局部都要适度,不能过或者不及。这些再一次说明, “和”不是不同因素的简单堆砌、叠加,而是有其准则, 有其限定性的,准确地体现出一定原则的组合才是 “和”,这体现出哲学中“度”的原理。 (四)“和而不同”思想还体现了事物“和”是一 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宇宙万物的“和”的内部,都是包含冲突和斗争的。 事物发展总是包含和谐与斗争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各有 其意义和作用。事物内部的斗争促使事物变化、发展, 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而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是 “和”;和的破坏,是旧事物死亡的标志;一旦和被破坏, 事物也就死亡,新事物就产生。但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物的灭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和谐是一个过程, “和而不谐”甚至“对抗冲突”只是走向“和谐”的必要 过程。当“不谐”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强烈的“对抗” 与“冲突”,在对抗与冲突平息之后会出现短暂的“和 谐”,其后可能又是“和而不谐”、“对抗”与“冲突”。 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日趋和 谐的过程中发展的。 二 “和而不同”哲学理念的现代体现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传统精神的核心理念。其 之所以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是由于这种“和”不是无原 则的,而是在“差别”“对立”“斗争”基础上的 “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 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 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 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一)在现代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 许多方面都彰显了“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 第一,在对外关系中,我们在寻求与各个不同制度 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时,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提 出了“和平共处”的方针。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 馆时的讲话中讲到“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尊重不同 文化的外交理念;温总理也力主用“和而不同”的观点 第26卷第2期 瞿敬平:“和而不同”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口 129 观察处理问题,并把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 则。 “和而不同”实是中华文化千年之积累,有利于推 “不同”为前提, “不同”本身就是差异,就是矛盾。 “和而不同”原则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 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 “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 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中如何共处。“和”就是在承 认不同,承认差异,承认矛盾的前提下去协调人与人、 动全球共同发展。第二,在文化交融上,中华文化几千 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真正体现。先秦诸 子百家争鸣,就是各家不同文化思想不断交流、互相吸 取、相互融合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第三,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承认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的关系,使之由“不 同”达到“同”,就是达到和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哲 学基础。今天科学发展观的解决之道就是协调,就是如 文化传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实现了五十六个民 族的和谐共处。第四,在政治生活中,以“政治协商” 的形式实现了政党问的合作,提倡“和而不同、活而有 何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见,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协调 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该看到“和而不同”思想 的实现需要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和”就是对立面的 序”的政党关系。同时,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也体现了 “和而不同”的思想。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政治文明的生命 线,同时政治生活又总是在一定的共同体中进行的,而 共同体的存在本身就是蕴含着和合精神。没有和谐,就 统一,是矛盾的不断产生和矛盾的又不断解决的过程。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 盾,很多问题,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但我们相信 和谐是一个过程,人们总是从不协调走向协调,从不和谐 不可能形成互惠,就不会有政治发展。第五,在祖国统 问题上,我们也成功地运用了“和而不同”的原则, 一采取“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了和澳门问题,其成 功的经验同样适用于问题的解决。在新世纪、新形 走向和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人持 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才能到达和谐。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 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13趋和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曾庆榴,陈创生.“和”的文化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学 术研究。1995,(1). 势下,我们面临着新型的国际关系和许多新的挑战,需 要我们正确运用“和而不同”的理念。 (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 想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人 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各 种观念相互激荡,新事物、新观点、新问题层出不穷, 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变迁之中。如何协调好当前的这些 [2】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J】.学术月刊,1997, (10). 【3】颜海林.‘!和而不同”的辩证思考[J】.中国,2006,(2). 【4】王能宪.从“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J】.文艺研究, 2007,(2). 矛盾,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和”仍然是关键。 “和”并不是回避矛盾,它以认可 【责任编辑:何来】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and Modern Value of the Thought“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QU Jing-pi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 1 00,China) Abstract: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is the kernel conception and basic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contains a very rich philosophical thought.I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ings are diferent but may co-exist harmoniously,with harmony helpful to coexistence and diferences for mutual complementation.This thought is of great signiif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oday. Key words:harmony but not sameness;philosophical view;modern valu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