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探颐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探颐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9年第12期(总第162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No. 12, 2019Serial No.162••哲学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探颐单俊宇,周瑶(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1100)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论r 了异化劳动的理论。以异化劳动理论作为考察历史和 社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显然还没有摆脱用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来解释历dH旧模式,但他从现实具体的个人 即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出发,深入现实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包含着“劳动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H基础”、\"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H根据”、“劳动生成社会关系\"、“物质生产的支配作用”等历

d唯物主义因素。研究异化劳动学说中H历d唯物主义因素,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索唯物d观H起源。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历d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38 — 03作为全面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著作一 体回到主体自身、使主体得到确证和发展的思辨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

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手稿》用异化劳动理 论作为解释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理论和方

动。柏林大学时期的马克思也是以人的本质是自我 意识为出发点来批判宗教的。《手稿》时期,马克思

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 觉的活动”即劳动,并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 用异化的思维方式来描绘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历 史是在劳动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把

法,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当作人的本质,把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当作异化劳动同人的 本质相对立,这显然还没有摆脱用人的本质异化

和复归来解释历史的旧模式,带有明显地费尔巴 哈人本主义的烙印。但是,当马克思从现实具体的 个人即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出发,把劳动

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看成是劳动发展的历史,即把

劳动当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手稿》的第三本笔记中,对宗教的

的异化看成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深入现实的 劳动生产过程中去分析各种关系,便会离历史唯

“神创论”进行了探讨。宗教“神创论”认为人类和自 然界都是由神所创造的。“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 己的创造,那么我的生活就必定在我自身之外有这

物主义更进一步。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了异化 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其中便包含着劳动是社会

样一个根源”,可见“创造”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是 多么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无法理解和认同“自 然界的和人通过自身的存在”。马克思通过批判宗 教创世说,明确提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 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 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 据、劳动生成社会关系、物质生产的支配作用等历

史唯物主义因素。研究异化劳动学说中的历史唯

物主义因素,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索唯物史观的 起源。一、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并把历史 驳的证明”。⑴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和自然界的生成

运动描绘成绝对观念出客体、并通过扬弃客 和发展不是由神决定的,整个人类历史是通过现实收稿日期:2019 — 12 — 10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社科基金基地项目《*“不忘初心”思想与党人境界提升对

策研究》(项目编号:'6JD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单俊宇(1994—',男,安徽天长人,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38 -的生产劳动而实现的自我延续和自我发展,劳动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私有财产的产生是劳

动发生异化的结果,异化的劳动和真正的劳动相 对立,这种实然和应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只

有通过实现了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 义才能解决,使人从异化的社会进入真正的人的 社会、从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真正的人。在唯物史 观创立之前,马克思也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

度来论述异化的,但他的异化主体既不是黑格尔 的绝对观念,也不是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而是从

事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劳动者。马克思从人的 本质即劳动出发,虽然还没有摆脱人本主释

历史的旧模式,但他把劳动当成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把整个人类历史看成是劳动产生的历史, 是人通过劳动发展自己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通过劳动创造历史的 同时,也在改造自然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

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也 就是说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天然自 然”成为“人化自然”的运动过程,劳动就是连接人

和自然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桥梁。社会历史的形成 离不开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又

离不开自然界,是以自然界为对象和基础的。人将 人的本质对象化为自然,在对象性活动中得到本

质力量的确证和发展,但同时又受到活动对象本 身的制约,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都

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把自 然界的历史理解为“人化自然”的历史,把整个人 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劳动的历史,都是以现实的

人的劳动为基础的。用“生产劳动“的观点来解释

历史的运动过程、把劳动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手稿》历史观的显著特征。二、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和劳动活动本身的

异化推导出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即人同人的

类本质的异化。在这里,马克思采用了费尔巴哈式 的“类存在物”、“类特性”等术语,认为“人是类存

在物”。费尔巴哈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提 出了 “人是类存在物即社会存在物”这一观点,马 克思对此高度赞扬,但关于“人为什么是类存在 物”这一问题,费尔巴哈并没有给出答案。与费尔

巴哈不同的是,马克思还追问了人是类存在物的 根据。不同于费尔巴哈直观地把“人作为类存在物” 的本质理解为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把“自由的有

意识的活动”即生产劳动理解为人作为类存在物 的根据。“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 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

物”,这个时候的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成是人区 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同样进行着从自然界中获 取物质资料的活动,人和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动

物的生命活动和自己直接同一,它们的生产活动

是本能的、无意识的、片面的,满足肉体需要是根 本目的,而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通过生产劳动 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 自然,而人却能积极能动的改造自然,把人类的尺

度运用于自然,使自然符合自己的需要,成为“人

化自然”。正是在劳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证

明了自己是有意识的、能动的类存在物。生产劳动 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

的类特性,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就是劳动。费尔 巴哈提出了人是类存在物,却不知道人作为类存 在物的根据,而是用爱、意志、情感等解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正是在这一点上超越了费尔 巴哈,从劳动出发,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 造人类历史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探索到了

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即劳动。三、劳动创造社会关系异化劳动的前三种规定即人和自己的劳动产

品相异化、人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以及人和 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相异化”这一结果。“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 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⑵,也就是说,人对自身的

任何现实性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 能显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当人作为雇佣工人同自 己的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其他人相对立,因 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和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是

按照自己作为工人的尺度来观察别人的。人是社

会存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就是人与人社 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就是私有 财产关系的诞生\"私有财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 系异化的最集中的表达,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人与 人的关系是经济关系,因此,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本质上就是经济关系的异化,而经济关系异化的

直接表达就是私有财产关系。“总之,通过异化的、

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格格不入的、 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 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一或者不管人们给劳

动的主宰起个什么别的名字一同这个劳动的关

系。”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的剥削与 被剥削的关系,是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同劳动

者相异化的原因,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力量统治 着工人,属于另一个有别于工人的资本家。马克思 把劳动者即工人还原成人,把劳动产品还原成物, 从人与物对立的关系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39 -对立,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揭 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雇佣实质,即有产者和

无产者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劳动在创造劳动产品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

定的社会关系,个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进行的,彼此相联。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

是由于异化的劳动所导致的,异化的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就是私有财产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在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上,与英国资产 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把私有财产当作既定前提并

认为是私有财产导致异化劳动的观点不同,马克 思肯定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一种 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论断暗含了“劳

动创造社会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私有财产

起源于异化劳动,而关于劳动在最初为什么会发 生异化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给出 解答,只是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总的方向,即

“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

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 许多东西。”⑷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在人类发展的过 程中找到劳动发生异化的原因,也就知道了私有

财产为什么会产生。恩格斯在《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一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定为

“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的新派别”。⑸区别于以往那些用绝对观念或抽象 的人来描绘历史的唯心史观,马克思立足于现实 个人的劳动去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但是,马克思

把人类历史看作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 历史,显然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但他 把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入到现实

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去,分析各种社会关系,蕴含了 不少历史唯物主义因素,为马克思后来全面创立

唯物史观创造了前提条件。四、物质资料具有支配作用《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提出 在构成社会的诸因素中,物质资料生产决定其它

各方面的生产,占有支配性地位。⑹其实,在《手稿》

之前,马克思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肯定了 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决定作用,暗含了“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重大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 由于当时马克思还未深入研究市民社会本身,仅 仅停留在市民社会的抽象层面,所以还没有探寻

到社会的真正根源+当马克思把研究重心从政治 和国家转向经济的时候,离真理就更近了一步。马

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研 究,把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其他构成要素的决定力

量。“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

-40 -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

动一生产和消费一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

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⑺马克思虽然是从人的本质出发的,把私有财 产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但他又分析了私有财

产的运动即私有财产制度与生产的关系,从生产 过程本身来探求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根源,

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物质生产的“感性表现”,是 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除此之外,马克思还 分析了精神方面的生产和物质方面的生产之间的

关系,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

是精神生产,这些精神生产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 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所支配,他极力反对那种只 重视精神生产、把精神生产当成人的真正活动而

轻视物质生产劳动的错误倾向。质言之,正处于思 想形成过程中的马克思,笼统地把整个精神领域

的生产都归结于物质生产,忽略了精神领域各要 素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大体

方向是正确的+总体来说,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手稿》是 一部不成熟的著作,其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异化的观点,把历史描绘为 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即使这里的人的本质是

指“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带有费尔巴哈人本 主义的烙印。但是,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 通过探讨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深入到劳动的生

产过程中去分析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并把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据,强调物质生产

的支配性作用等,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巴哈。同

时包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因素,对其后来唯物史

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2.〔2〕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4.〔3〕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10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9:313.〔6〕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8:3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121.〔责任编辑:侯庆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