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New Curriculum Research 用探究式教 们末养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文峰乡中心学校 朱端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65-02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式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 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 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感受。去再认识、 再发现、再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 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 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 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 并内化。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 “不再单纯以科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内 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 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 中,规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教学的 失败。这样因时间和空间的狭隘将答案迅速抛给学生, 使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获 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失去 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式学习打破教学任务的旧框,以 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以《我们来养蚕》这一课为例, 若是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蚕的生长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 学生就仅仅只知道这个过程,而他们对蚕的兴趣,对科 学的兴趣,科学的探究精神却得不到培养。教师在教学 这一课时,设计一个教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合 作养蚕,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次活 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有新发现。这样,学 生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 活动、交流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室是 学生的“研究所”,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渗透科学精神 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 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 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 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如《我们来养蚕》这一教学活动, 我们让学生亲自喂养,亲身经历蚕一生的变化.在体验 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 和枯燥感。在喂养过程中,学生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 过去他们头脑里的关于蚕的一些知识相印证,在脑子里 形成概念的同时又不断引起他们的思考。例如,在蚕吐 丝结茧这个阶段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蚕蛾 是怎样从蚕茧里出来的?”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的 认为是蚕茧用嘴咬开蚕茧,有的认为是时间到了蚕茧自 然裂开……经过十几天的观察,学生们发现。蚕蛾在快 出茧时,茧的一端会变得湿湿的,原来蚕蛾会吐出一种 液体溶解粘着蚕丝的丝胶,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 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大孔,从孔里钻出来进行交尾 和产卵。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 “我们帮蚕蛾将蚕茧剖 开.不就节省些时间吗?”“人工剖开蚕茧后出来的蚕蛾 与自己钻出来的蚕蛾有什么不一样吗?”猜想,讨论,众 说纷纭。于是我们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告诉学生: 自己从蚕茧里钻出来的蚕蛾比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身体 健康,交尾产卵有力,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瘦小无力, 极易死亡。有疑问才有猜想,有了猜想再通过实践来证 明。这样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里明确的科学概念,又将 对任何问题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思 想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学生的意识里.培养他们思维的独 立性和创造性。 三、在体验过程中培养自信。学习理解与合作 体验式学习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 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强调人与人的理 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自信心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心是促进学生 学习的动力之一,自信心可使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尝试, 奋力进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充分的信心去有 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技能技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 者,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思考、研究、实践、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知识,建立自信。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方式。在合作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 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理解。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 能出现的各种难题和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 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仍以《我们来养蚕》这一活动为 例,每个孩子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并承担了 New Curriculum Research>>66 l教苑耕耘录 激发兴趣主动营与孺刻体验 《三只小猪》教学片段与赏析 ◇湖北阳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I中心 郭玲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O13)36-006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感受与欣 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播放管弦乐版《三只小猪》,老师跟着音乐节奏点 头,并在教室内走动,对专注聆听的孩子给予赞许的目 光和手势,听完后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1:小猪在弹钢琴。 生2:小猪在玩游戏。 生3:小猪在盖房子。 然后继续讨论:小猪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齐答:很开心!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注意力难 持久、自制力较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长 时间将兴趣放在音乐上面,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第 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竞赛中,邹维老师的《三只 小猪》一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邹老师根据低年 级学生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聆 听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这堂课也让笔 者对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悟。下面,以 《三只小猪》这堂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为切人点,谈谈自 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师:谁采给这首欢快的曲子起个名字? 生1:欢乐的小猪。 生2:三只小猪。 生3:漂亮的小猪。 、谈聆听感受。感知音乐形象 教师接着揭示课题,并让学生用快乐、柔和的声音 齐读曲名。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应采取多 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 想象。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 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小 猪在于什么?” “它的心情怎样?”这两个问题来吸引学 生认真聆听音乐,而学生通过对音乐旋律、情绪的感知,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音 乐形象。在融洽的交流氛围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 地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片断】 上课伊始,老师播放轻音乐版本的《三只小猪》,学 生跟着老师律动。 师:在刚才的音乐中,我们模仿的是哪种动物? 生:小猪。 师:你的耳朵可真灵.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生:我听见了小猪的叫声。 师:今天啊,老师还给大家带采了一首模仿小猪的 音乐,请大家安静地聆听,听完后告诉大家。音乐里的 小猪在做什么?它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其中的一项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科学探究活 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这尤其给那些平时因为机 才会发生..只有通过转化学习者的体验,这些外部影响 因素才能起作用。教材明显增添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 会少而只能旁观的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建立他们 的自信,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满足了每 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 的探究活动,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内容,再结合学 生的已有经验.形成科学概念,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 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发展创造力,并为 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 展 因此.无论在形式上或实践过程中,体验式学习都 我们发现,脱离体验谈论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体验 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学习建立并 源自于体验:不论刺激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什么,只有当 是值得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硼 学习者进行了体验,至少某种程序上进行了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