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名族精神与传统节日,让每一同学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这个社会,促成对名族文化的认同。
二、 参加人员:
三、 活动过程
1、 通过拷问同学们什么是名族精神导入班会。加上开场白。(附录一)
2、 通过苏轼的《水调歌头》导入中秋节。(附录二)
3、 讲一讲中秋节的神话故事。主要是讲《月饼》(附录三)
4、 猜灯谜小游戏(附录四)
5、 介绍重阳节的活动导入。(附录五)
6、讲重阳节的神话故事(附录六)
7、以《送别》结束班会,结束语。(附录七)
附录一(介绍名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
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附录二(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附录三(中秋节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 吴刚折桂 玉兔捣药 玄宗故事 月饼
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到了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
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18]
附录四(猜灯谜小游戏)
导入语(介绍的):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7]
游戏内容:、1、知道刘翔是干嘛的 (二字新词)
2、“此事古来有” ( 二字新词 )
3、“体无纤微疾,安用问良医” (二字新词)
4、“宁无一个是男儿”( 二字新词 )
5、“危乎高哉” ( 二字新词 )
6、\"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二字新词 )
7、“清风明月无人管” (二字新词 )
答案:1、跨省2、啃老3、小康4、剩女5、低保6、速配7、山寨
附录五
重阳节民俗活动: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3]
吃重阳糕(重点介绍)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3]
附录六
重阳节神话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11]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
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11]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11]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11]
附录七(送别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