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来源:华佗小知识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37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李程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8)

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促进科学技术生态化,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关键词:科学技术 生态环境 生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237-02

一、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失调,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自从工业以来,人们盲目追求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缺乏整体协调观念,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些生态危机主要体现在:人口压力、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退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片面的自然观和传统的技术观。片面的自然观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把人的利益视为衡量万物的标准和尺度,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而传统的技术观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来攫取和利用自然,可以依靠科技来实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目的,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的行为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只看到眼前利益和直接后果,忽视了长远利益和间接后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以生态环境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二、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一方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推动力量,同时又是损害生态环境的帮凶。(一)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受到人类行为的支配,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与人们的价值选择密切相关。由于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体现在:科学技术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资源节约和污染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科学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显著优点,在污水治理、大气净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大力推行脱硫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行业和石油行业排放的一氧化碳等气体,减少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把节能减排的工作落到实处,开发洁净无污染的资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表现为: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认识和判断上出现了误差,人们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只注重科技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生态价值。由于人类缺乏正确的认知,没有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出现了臭氧层空洞扩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等问题,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隐患。正是因为科学技术赋予了人类更强的活动能力,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在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价值观的规范与引导,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二)生态环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当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无法弥补人类对大自然的损伤,当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已经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会催生出新的科学技术来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环境保护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有能力也有潜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因为科学技术在认识和治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利用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才能够准确地认知和分析污染物的成分,只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等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的应用受到人类支配,从根本上是为人类的目的与利益服务的,当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损害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利益,并且影响到人们对更大的利益的获取时,迫切需要更高端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正是这种生存压力与生态诉求激发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加强了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优化升级。当然,不可否认,生态压力所催生出来的科学技术在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甚至是更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新技术可能带来经济上的胜利,但也可能导致生态上的失败。三、树立生态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无法为人类的生态环境危机负责,科学技术应用的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科学技术条件的支持,同时,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备条件。生态价值观要求把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它指向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者简介:李程,山东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238(一)树立生态价值观,形成生态保护意识科学技术的应用受到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从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律制度规范入手,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首先,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环境危机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科技技术活动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自身缺乏价值判断,人们既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摆脱自然的奴役,也可以利用它来实现对大自然的统治。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人们实现由传统价值观向生态价值观的转变,在运用科学技术时,一方面要符合经济社会稳步前进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良性运转,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正确的伦理道德观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以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减弱科学技术的不良应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其次,健全相关法律,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法律保障。󰀃规范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不仅需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对人类进行思想道德层面的引导,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对人们的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法律约束,使人们在行为层面上遵循法律规范,避免误入歧途造成生态灾难。应该确立科学技术生态化制度,使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并将二者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行政方面要加强对科学技术制度生态化的干预力度,加大惩罚力度,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促进科学技术生态化现代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也为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交际·2018年12期

提供了新的课题。为了协调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重新审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因为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和谐共生,不仅需要价值层面的引导,还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充分考量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生态化,把科学技术的应用纳入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中,把生态价值要求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之中,不仅要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而且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结 语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应当树立生态价值观,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并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实现科技时代背景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容,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于光远.自然辩证法大百科全书[M].北京:编译出版社,19.责任编辑:孙瑶(上接第239页)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仍存在矛盾,现行的公司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但是对责任落实和权利赋予上缺少明确的细化,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上缺少必要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标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缺少必要的话语权,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逐渐被边缘化。二是国有企业政工人员队伍建设尚显滞后,部分基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达不到应该有的标准,造成政工人员的工作时间不合理,缺少与一线员工的有效沟通交流,使很多年轻员工不愿也不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即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人人专心谋事、努力建功成才的生动局面,积极建设诚信文化,树立企业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构建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再次是加强舆情收集和研判,深入宣传党的人才工作方针,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导。最后是强化服务意识,及时了解掌握政工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积极倡导对政工人员的人文关怀,让企业政工人员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心爱护。参考文献:三、完善国有企业政工人员管理的对策建议(1)完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首先要以企业专职的政工人员队伍为骨干,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各项优势,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国企政工新格局,形成一职双责的任职履职方式,将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职责进行不断的强化,科学合理地配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领导班子要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其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务部门的建设,用企业党的政治优势的不断增强,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政工机构和部门,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任务,制定战略规划,确保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2)营造有利于国有企业政工人员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大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对政工人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促进政工人员发展的长效机制,[1]王轶.浅谈新时期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对策[A].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教育培训主题[C].2016:5.[2]杨珊珊.探析新形势下提升电力企业政工工作质效的改进完善措施[J].低碳世界,2014(15):82-83.[3]陈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煤炭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提高政工人员素质[J].科学之友,2013(5):91-92.[4]肖德源.新时期企业政工干伍建设的思考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2):2.[5]李永利.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山西晋城煤业集团为例[J].新西部,2010(1):40+42.责任编辑:于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