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叔同的吃茶与出家

李叔同的吃茶与出家

来源:华佗小知识
李叔同的吃茶与出家

作者:孙昌建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6年第11期

1902年,23岁的李叔同第一次来到了杭州,他为何而来,跟哪些人有交往,这些现在都不可考了,可考的是他自己所讲的,在涌金门外去吃过一回茶,仅此而已。

如果按照旧历算,1902年还是在清朝的光绪年间,即光绪28年。据说那个时候的西湖边,特别是涌金门外还住着旗营,但他一个天津公子竟然跑到那里去喝了一回茶,这多少也是不简单的,只是那个茶馆已经完全不可考了。

所谓湖边的喝茶,在一百年前的杭州已经是极为寻常的,因为湖边包括涌金门一带,是经常有人在吆喝的:“到码头上吃碗茶去。”据说,当时最有名的茶馆之一叫三雅居,此名得自于一对联,上联是:山雅水雅人雅,雅兴无穷,真真可谓三雅;下联是:风来雨来月来,来者不拒,日日何妨一来。

说起李叔同,总会提起他为何出家的话题。要知道,这位翩翩公子是泡过海水也烧过火焰的人,而且可以说是诗书画印无不精通。他当年到杭州的浙江一师是来教音乐和美术的,但是他的学生们说,他的国文比国文老师好,其他的科目也是这样,这样的老师是不怒自威的,因为人人都敬仰得很,这其中体会最深、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丰子恺了。因为在丰子恺早年的文字里,对一师是并无好感的,直到遇上了李叔同,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而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一直来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即四个字——看破红尘。如果你照着这个逻辑去想也是能想通的,什么都玩过了什么都看过了,那就看破红尘呗!可是你想想,这百年以来的中国文人和名人,真正能看破红尘抛家别子去当和尚的又有几人呢?李叔同之所以成为弘一大师,其实有着更为偶然却又是必然的原因,这在他自己的文章《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和夏丏尊的《弘一法师之出家》中都写得清清楚楚。

如果按照纪录片情景重现的表现手法,那一段日子应该是这样的:

元年的 8月,李叔同来杭州,时年他也只有 32岁。李叔同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当时他住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只一步之遥,所以常常喜欢一个人出门,去西湖边的一家叫景春园的茶馆吃茶。当时的茶馆,凡夫走卒也喜欢,他们则常在一楼大堂吆五喝六的,而且那时的茶点也已经相当丰富了,所以这杭州人吃茶之吃,绝不是日本茶道中的吃茶,我们是实实在在要吃茶点的。而文人墨客常喜欢到楼上的雅座,独自享受那湖光山色,并作诗意的想象——

看明湖一碧,六桥锁烟水。

塔影参差,有画船自来去。

垂杨柳两行,绿染长堤。

飏晴风,又笛韵悠扬起。

看青山四围高峰南北齐。

山色自空濛,又竹木媚幽姿。

探古洞烟霞,翠扑须眉。

霅暮雨,又钟声林外起。

大好湖山美如此,独擅天然美。

明湖碧无际,又青山绿作堆。

漾晴光潋滟,带雨色幽奇。

靓妆比西子,尽浓淡总相宜。

这虽然远不如他《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不如他写西湖的散文,但是他对这片湖山的热爱也已经表现在文字中了,而且连靓妆一词都已经用上了。这应该跟他独自去湖边吃茶是大有关系的。

李叔同喜欢杭州,跟当时好多文人墨客喜欢西湖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里有一种气场,一种延续了千年的文脉,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有一种文化生态。我们读到他写西湖的文字后,真是会被他那种文字打动的,此种文字有张岱之神韵。

且看西湖夜游记——

壬子七月,余重来杭州,客师范学舍。残暑未歇,庭树肇秋,高楼当风,竟夕寂坐。越六日,偕姜、夏二先生游西湖。于时晚晖落红,暮山被紫,游众星散,流萤出林。湖岸风来,轻裾致爽。乃入湖上某亭,命治苕具。又有菱芰,陈粲盈几。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谈,乐说旧事。庄谐杂作,继以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华。起视明湖,莹然一碧;远峰苍苍,若现若隐,颇涉遐想,因忆旧游。曩岁来杭,故旧交集,文子耀斋,田子毅侯,时相过从,辄饮湖上。岁月如流,倏逾九稔。生者流离,逝者不作,坠欢莫拾,酒痕在衣。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吾生渺茫,可唏然感矣。漏下三箭,秉烛言归。星辰在天,万籁俱寂,野火暗暗,疑似青磷;垂杨沉沉,有如酣睡。归来篝灯,斗室无寐,秋声如雨,我劳如何?日暝意倦,濡笔记之……

文中所提的“姜、夏二先生”就是他的同事兼好友姜丹书和夏丏尊,前者是美术兼手工老师,后者先是做舍监后成为国文老师。到五四运动时,夏先生已经跟刘大白、陈望道和李次九并称为经亨颐的“四大金刚”。李先生此文所写的以酒事为主,但也可以看出那时他们的生活方式了。

而在李叔同的笔下,去景春园喝茶则还是初级阶段,因为那时他还是独往独来的:“在景春园的楼下,有许多的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劳动者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看西湖的风景。”后来,他跟夏丏尊渐渐地熟悉了起来,且成为无话不淡的朋友。夏先生有个特点,即做事十分认真,但李叔同竟然比他还要认真且认死理。有一次夏做舍监时发生了失窃事件,无论他如何苦口婆心,也没有学生出来承认,李叔同就跟他说,你就出个告示,说再不承认你就自杀,你敢不敢自杀?

如此较真的李叔同,当然令人敬畏,所以丰子恺后来说,夏丏尊老师是母亲式的教育,而李叔同则是父亲式的教育。真因为交心可以到如此程度,所以有一回他们在湖心亭吃茶时,老实人夏丏尊师也发了一句牢骚:“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也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叔同还真是听了进去,这大概就是喝茶跟喝酒的区别吧,因为喝茶会越喝越清醒,而喝酒时说过的话,第二天往往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过了些年,当李叔同真出家时,他就对人说:“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远不能忘!”

当然,不能说因为一次喝茶就喝出了一位和尚、一位佛法大师,像夏丏尊也感慨过“索性做了和尚”,但他最终只是做到居士为止了,包括丰子恺也是。

做了和尚之后的弘一,没有也不必戒掉茶。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寺院跟茶都有不解之缘。高僧品好茶,好茶出禅诗,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晚年弘一主要生活在福建,福建盛产名茶,后来与挚友交往时,也多以好茶为礼。也是位明星和尚,只是说他的佛法,完全对得起他的名气。那么也很有可能,茶对这位大师的生理和心理,都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调节作用,这样一位在红尘中翩翩起舞的公子,最后只是在寺院和茶香中度过了 他 悲 欣 交集的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